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海外學子歸國創業的故事

    背景:“師夷長技”、報效祖國,是近代以來無數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理想。

    改革開放以來,大批青年學子負笈海外,學有所成。截至去年底,我國有各類出國留學人員近40萬人,已回國工作的14萬人,大部分學成後留居當地,成為新一代華僑華人。近年形成的留學人員歸國創業熱,催生了3000多家企業,僅在35個國家級的留學人員創業園內創業者已達1萬多人,目前熱潮仍在升溫。

    8月18日至22日,國務院僑辦等在武漢市召開第二屆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回國(來華)創業成果報告暨高新技術項目洽談會(簡稱“海創會”)。200名海外博士相聚交流,互相啟發,傾談成就與喜悅,困難與困惑。他們的創業故事,酸甜苦辣,盡在其中。

    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舞臺

    汪昕是家裏的獨生女,從小想出去闖一闖。才18歲,大學剛上一年,就獨自一人赴日留學。她打工、做家教,學費、生活費全部自己掙,“在家18年都不曾洗過我打工時一天要洗的碗”,但她自信不會一直洗碗。1995年汪昕認識了一位向她學中文的日本女孩,女孩的父親想到中國投資。於是,江蘇南通新福達電子公司于1996年成立,汪昕領著13名員工開始了艱難的創業。起初廠房僅100多平方米,一條唱針機頭生産線,幾乎沒有人在乎它的存在。

    5年來,由她任董事長的“新福達”一年一大步,如今已發展成有1500多名員工的企業,主要客戶為日本松下、夏普等國際大公司。1999年該公司通過ISO9002品質認證時,評委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碰到這麼年輕的企業”。

    “新福達”成功憑的是一顆顆“年輕、堅強、真誠”的心,員工平均年齡才22歲。談起創業體會,汪昕説要把遠大理想與腳踏實地相結合、自身事業與振興中華相結合、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與中國國情相結合。

    廣州傑特免疫診斷製品公司總裁袁建華,在觀察了廣州留學人員創業園內50余家企業的發展經歷後認為,留學人員創業必須練好“內功”,紮實地把自己的公司和項目做好。由於回來辦公司的學人大多在國外大學或研究機構工作,往往缺乏獨立領導一家公司從無到有的發展經驗。一個好的科學家、學者未必一定會成為一個好的企業家,要儘快完成這種角色轉換。

    袁建華擁有好項目後,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它。他曾在哈佛大學工作5年,1997年移居加拿大並建立公司。1999年8月,他選擇了回國創業,帶著自己的積蓄和向家人籌集的約25萬美元到廣州辦公司。他和同事們艱苦努力,開發、生産、銷售用於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快速免疫診斷的試劑盒,市場前景很好。他們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吸引資金1000萬元人民幣,公司註冊資金從10萬美元增加到1800萬元人民幣,還買了5000平方米地建廠房。今年底公司將從廣州留學人員創業園搬到廣州科學城。袁建華形容自己的公司和項目就像在創業園孵化的雞蛋,現在小雞即將出殼,並已長出嫩嫩的翅膀。

    這些創業者,學歷高,“身懷絕技”且大部分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專有技術,熟悉國內外的情況。他們的企業大部分經營良好,一些産品填補了國內空白,部分成功上市。有的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初期的資本積累並實現了大發展。

    由旅美新華人創辦的UT斯達康公司,1995年才創立,至今已累計在華投資20億元人民幣。由於有好技術,公司獲得矽谷風險投資及國際大公司、股民的資金支援,共籌措數億美元。在通訊和資訊領域,其産品填補了幾項國內空白。在1999年全國外商投資十大每人平均利稅企業排名中名列第十名。其發展之速,堪稱神話。

    成功事例比比皆是。創業學子還很願意傳授經驗,希望後來者少走彎路。39歲的西安恩科網路技術公司總經理陳健,1998年從澳大利亞回來辦公司,開發的軟體市場很好。陳健説,成熟的企業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優秀的企業尤其要準備吃很多苦,有時候甚至會比當初出國學習和生存還難。所幸我們受到越來越多的支援和鼓勵,回國創業比在國外做事有更多的成就感,這是我們在備嘗艱辛之後獲得的最大回報。   

    在海外學成後成為新華僑華人的學人,大都有不平凡的經歷。他們過關斬將到海外“洋插隊”,屢經拼搏事業有成,衣食無憂甚至生活優裕。回來創業,通常要辭去已有的工作,告別相對安逸的生活,而再一次面對相對生疏的環境和不定的未來。

    在“海創會”武漢會議上,他們談成功,談經驗,有的也講述失敗後的苦惱、反思後的奮進。他們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創業是個煉獄的過程?

    天津比特菲生物技術公司董事長劉建亞,十來年前第一次回來考察,被國內轟轟烈烈的建設熱潮感動,經幾年潛心準備,1996年他開始在天津辦企業,推出“金嬌”測孕産品。如今公司的銷售網點已近萬家,企業實現了持續發展。劉建亞説慶倖自己沒有被無情的商海吞噬,但仍稱“創業是一個煉獄的過程”。

    他説,創業者要傾其所有,包括其精神、體力、時間、積蓄和個人情感,還要作好四處碰壁的思想準備。“你要想到節省每一分錢,可能有時會3個月沒有錢帶回家,會抵押自己的房産去支付員工的薪水。你從早上起來,要幹到不得不停下來為止。你已經不知道如今誰是最流行的歌手、最耀眼的明星。你的每一個細胞都在思考,滿腦子是那個待開的會議,那個産品包裝上的一句話,哪個優秀的員工要離職,哪個關係要應酬……然而,創業的歡樂又是無可比擬的,當你獲得一筆融資,當你得到客戶訂單……

    “海創會”分組會上,幾位海外學子也坦率地聊起了各自曾經歷的一段“失敗經”。

    美國EDT公司技術總裁王祥槐在美國肯塔基大學任教之餘,發現自己還有潛力可挖,便於1994年註冊一個小公司從事環保産業。做了老闆以後他才明白,做學問與經商大不同。由於自己管理能力先天不足,經營難以為繼,公司只得關門。交了“學費”後,他辭去教授職務,到美國一家大公司當研發部門主管,從那裏學到了許多管理經驗,也摸透了産品是怎樣從實驗室過渡到工業化的。兩年前他又擔任了美國這家公司的技術總裁,去年開始拓展中國市場,已銷出5000多萬元的生化産品。

    “市場不相信眼淚”

    從創業的衝動、遇挫,到反思後的成功,許多人坦承:身懷高科技回來創業,不一定能一蹴而就。有時難免出現“海龜上岸,水土不服”。而奮鬥的路究竟有多長,則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德國一家軟體公司的李曉和博士,與同事開發出國際先進的機械設計遠端協作軟體,在德國一套賣到3.2萬馬克。他興衝衝地把這種軟體拿到國內來賣,沒想到費盡心力,價格僅1萬元一套才賣出幾套,心裏很納悶。後來國內有人告訴他:我們也知道你這套東西好,價格也不貴,但它太超前了,我們現在用不著!

    “市場不相信眼淚。一次失敗的經歷,會教給你很多。”明乎此,許多學子百折不撓,愈挫愈勇。在西安留學生園創業的一位學子説,喝足了洋墨水,也不能生搬硬套。回來創業心態要調整、適應,不能以為自己有高科技而高人一等,或期待太多特殊照顧。要用心去體驗、熟悉國內是怎樣做項目的。萬一遇到有好項目卻一時無人重視,也不能光著急,要鍥而不捨地耐心去做。

    “海創會”上,海外博士們拿出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北京安博捷信軟體工程公司總裁黃勁獻策:“啞鈴模式”是留學人員發揮優勢的有效途徑。這就是建立國內國外兩個基地,相互呼應。國外公司把觸角伸入國際科技發展前沿,為國內公司的業務發展提供最新資訊和先進技術。天津“比特菲”公司的劉建亞希望後來創業者邁好第一步,時刻明瞭自己的財務狀況和技術實施的要求與條件;其次要組織好創業團隊,因為現代社會很少單槍匹馬打天下的神話。

    學子們也對國內方面提出許多建言。在上海創辦生物企業的王明偉博士提出,以機制創新促進高科技産業,擇優扶持一批重點項目,避免均衡用力、貪大求全;改善投資軟環境,提高政府部門和人員的辦事效率,克服只招不管、放任扯皮的現象。

    殷殷寄語,一片赤誠。海外學子歸國創業潮方興未艾,我們期待更多歸國創業的海外專才捷報頻傳!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08月28日

相關新聞

回國創業 實現雙贏
——訪中國濟南海外學人聯誼總會副會長張建力


“將自身事業融入中國經濟發展!”
——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談回國創業


回國創業 分享機遇
——訪國務院僑辦副主任李海峰


回故土 圓舊夢
——透視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潮


遼寧將舉辦2001年中國海外學子遼寧創業周

海外留學人員首都創業風采錄

鞍山市重視發揮留學人員作用

歸國留學生在中關村創業呈多樣化

長沙將舉辦“海外學子中國長沙行”活動

期待留學人員參與研發
——訪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


努力創造有利於歸國留學人員創業的良好環境

為祖國的醫學事業作貢獻
——記歸國留學生、北京同仁醫院院長韓德民


蔡建國博士回國投身教育事業

中國已有十一萬留學人員回國創業

中國出臺新政策吸引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

懷報國之心 盡赤子之力
——記河北農業大學校長劉大群教授


羅豪才等慰問歸國創業留學人員

北京市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留學歸國創業人員送“厚禮”

留學回國也需“軟著陸”

《回故鄉之路》光碟出版發行

上海二萬餘名回國留學人員展宏圖

高技術創業猶如“磁石” 吸引海外學子紛紛回流

留學人員紛紛回國創業

留學人員廣州創業園一年見起色

十九位留學歸國人員擔任海南高官

留學人員有了創業暖巢

中國是創業的沃土——留美博士龔學鋒訪談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