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乳品首次獲准進入香港  

    日前,伊利集團的8噸純牛奶産品從天津口岸拔錨起航前往香港,並順利一次性通過了香港衛生署的嚴格檢驗,並拿到了內地乳品入埠香港的第一張放行書。這使得伊利集團成為首家獲准大規模進入香港市場的內地乳品企業。據了解,第二批總量約為60噸的伊利乳品不日將再次抵達香港。此外,伊利還將開展一系列的國際貿易活動來支援企業整體戰略的發展。目前,伊利集團液態奶事業部已和澳門、柬埔寨、印度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商業夥伴達成了合作意向,在2002年全面啟動海外市場。

    四年前就開始籌劃産品入港

    記者:中國乳品企業在與國際品牌的競爭中一直不佔優勢,最近伊利集團的産品進入國際乳品企業佔絕對壟斷地位的香港,可以説是中國乳品企業首次撬開海外市場,您能不能談談伊利集團液態奶事業部産品入埠香港的內幕及意義何在?

    潘總:事實上,同國際品牌競爭並非是最近的事情。在很久以前,我們就已經開始了同國際知名廠商面對面的交鋒。在彼此的接觸與了解中,我們更堅定了打造“中國伊利”的經營策略。

    伊利集團早在1998年就開始籌劃産品入港事宜,但是由於伊利牛奶在內地市場一直存在供不應求的現象,只能基本滿足市場需求。2000年開始,圍繞“中國伊利”的發展思路,伊利集團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管理系統整合,加之北京、大慶等液態奶生産基地的落成投産,為伊利這條乳業巨龍傲視中國、飛翔國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伊利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業務邁出了重大的一步。

    本次伊利集團進軍香港並非是一次意義簡單的商業行為。它不僅使伊利獲得成長的機會,也為國內乳品行業探索在入世後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面前, 如何生存、發展、壯大,最終成為未來的國際品牌而進行的有益嘗試。

    誰是中國乳品龍頭?

    記者:我國有1116戶乳品加工企業,年銷售總額不及雀巢的一個零頭。國外幾乎沒有日處理鮮奶千噸以下的乳品廠,而我國日處理鮮奶能夠達到千噸的乳品廠卻寥若晨星。 請問潘總,中國乳品行業何時才能有一個搖得起來的龍頭?

    潘總: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內蒙古自治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龍頭企業,公司現有資産總額16億元,下設五大事業部、13個子公司、分公司,所屬企業25個,員工8500余人,現已成為全國乳品行業的大型企業集團。

    1998年7月,朱鎔基總理在視察內蒙古伊利集團時,語重心長地希望伊利集團圍繞核心企業的技術改造與國際水準全面接軌,以應對加入WTO後我國乳品工業面臨的洋品牌挑戰。

    我們經過週密策劃,臥薪嘗膽三年,瞄準世界水準,投資5億多元,啟動了核心企業的技術改造工程。引進了代表世界先進水準的丹麥海耶公司的冰淇淋生産線,德國GEA集團無菌奶加工設備和瑞典利樂公司超高溫滅菌奶包裝線,建立了符合國際標準的産品品質控制體系和新産品研發中心等。截止到2000年10月,這些技改項目的竣工投産,使伊利集團從根本上完成了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效益型的轉變。爾後,伊利集團又乘勢而上,憑藉自身的技術、資金、體制、市場、人才和品牌優勢,在國內大規模地整合乳業資源:登陸京津滬、紮根黑土地,全面打造“中國伊利”。

    “中國伊利”已經隆起:繼在黑龍江、上海、呼倫貝爾草原的成功辦廠實踐後,去年9月,一座年加工6萬噸酸奶的工廠在北京市密雲縣投産;年加工3萬噸冰淇淋的工廠在老牌工業城市天津登陸;11月,投資1.6億元的液態奶加工廠在草原鋼城包頭動工。我國乳品行業經過50餘年的奮鬥,終於有了行業的龍頭。龍頭的搖動,為行業及相關産業創造了20多萬個就業崗位。

    伊利集團的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農業産業化的進程,帶動了周邊地區種植業、養殖業、運輸業、包裝業和商業等相關産業的發展,也使得奶牛業有了大的發展載體。

    2001年業績如何?

    記者:請問潘總伊利集團液態奶事業部2001年的銷售業績如何?目前的運營態勢及發展趨勢怎樣?

    潘總:液態奶事業部在2001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2000年,事業部的銷售額為5億元,而2001年我們達到了銷售額13億元,銷售24萬噸的業績。這種成倍的增長其實是在我們意料之中的,也可以説是企業經營策略正確的結果。

    技術是立足市場的保障。于2000年9月28日竣工投産的伊利液態奶擴建工程是迄今為止中國乳品業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技改項目。該項目總投資2.6億元人民幣,總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其中廠房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引進了代表當今世界牛奶加工最先進技術水準的德國GEA牛奶無菌加工設備和瑞典利樂公司的無菌包裝生産線。上述配置為伊利集團在國內首家引進,具有世界一流先進水準。由於技術裝備的全面、大規模更新,使伊利集團液態奶事業部日處理鮮奶的能力達到800噸,年生産能力達到25萬噸。在同等産量的情況下,人員減少了80%,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應對WTO,如何做大做強?

    記者:根據我國對入世的承諾,乳製品的關稅將在2004年降到10%-15%。入世使國內乳品行業的價格優勢不復存在,又無法和國際品牌的“綜合競爭力”相抗衡,澳大利亞、紐西蘭等乳製品成本較低的國家或地區也會加大對中國的乳製品出口。對國內乳品企業來説,要生存、要發展,加強技術含量、實現規模化效益,無疑是應對既來挑戰的必由之路。而這就要求企業除自身的努力外,還要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WTO到來後,中國的乳品業也將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現實。請問入世以後伊利集團如何同國際相接軌,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做大做強?

    潘總:中國的企業做大做強首先是消費者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得到了持續的提高,崇尚綠色,追求自然、新鮮成為消費的主流,為順應這種形勢,縮短運輸環節,伊利集團在上海、北京等地都斥鉅資成立了現代化的乳品廠。這使得南中國及北中國區的消費者將更加便利地享受到來自伊利的上乘服務。

    其次,從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來看,中國的乳品業一直是弱質産業,長期的無序發展使絕大多數企業無法走出區域市場,而這就根本上決定了目前中國乳品業的格局。地方品牌各自為戰,甚至軍閥割據。而中國乳品業的潛力是為國外很多大的商家所青睞已久的。民族工業必須向集團化發展,突破地域的限制。

    而對於如何應對WTO以及如何走出國門的問題,正如您所知道的,伊利已經開始入埠香港的業務。此外,伊利還將開展一系列的國際貿易活動來支援企業整體戰略的發展。目前,伊利集團液態奶事業部已和澳門、柬埔寨、印度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商業夥伴達成了合作意向,並將在2002年全面啟動海外市場。(張強)

    《北京青年報》 2002-02-19


乳品業別再希望政府“喂奶”
我國乳品業“朝氣勃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