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新世紀文藝繁榮的征程
——七次文代會、六次作代會代表暢談學習江澤民總書記講話體會

    在新世紀中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的首次盛會上,江澤民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立即在代表中間激起強烈反響。他們一致認為,江總書記的講話是文藝界面向未來的綱領性文件,它科學地分析了當前文藝領域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語重心長地指出當代文藝工作者在新世紀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職責,表達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心聲和願望,為我國文藝事業的發展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深受巨大鼓舞

    江總書記的講話讓代表們深深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於自己的精神勞動的極大肯定,對於創作個性的高度尊重。無論在各小組討論會上激動的發言、還是在駐地欣喜的交談,無論是熱切的目光還是沉思的身影,記者都能感受到代表們聽完報告後的舒暢和振奮。他們紛紛表示,好像聽到激動人心的動員令,看到了大展宏圖的機遇。中國作協副主席、作家蔣子龍説:“總書記講話既注重新形勢下文藝界新的發展變化,又能有的放矢地指出問題,其中對於文學藝術的規律、文學藝術在時代進程中的作用、發展先進文化、反對落後文化等都作了精闢的闡述,使我們更明確了努力的方向。”

    中國文聯副主席、戲劇家李默然指出:“今天,文藝界總的文化氛圍是令人心情舒暢的,是貫徹‘雙百’方針的最好時期,現在各種戲劇觀念都在相互碰撞,但從沒有出現打一派、保一派的現象。這是有利於發揮藝術家的創作積極性的。”

    “江總書記的講話使我們文藝工作者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吉林作家張笑天就此指出:“文學藝術雖然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根本,但它的力量不可低估,在任何一個國家都講究弘揚民族精神,塑造時代英雄,在具有優良傳統的中國更要高舉先進文化的大旗,文藝作品應該弘揚時代精神、歌頌美好生活。”

    備感責任重大

    許多代表強調,江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積極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是關係廣大發展中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作為文藝領域裏的實踐者,在這方面肩負著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指出:“當前國際文化的衝突愈來愈激烈,我們作為文藝工作者的一員,應該有危機感和緊迫感。”海政電視劇製作中心主任、編劇周振天説:“國際思想文化的競爭空前激烈,給我們文藝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課題,我們惟有以積極的心態應對挑戰,潛心創作,多出精品,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産生更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多出優秀作品,為社會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糧,履行作為一名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責,是代表們聽完江總書記報告後的共同心聲。最近創作了《大法官》的山東作家張宏森,頗為興奮地告訴記者,他將繼續勤奮地創作,目前正在為新的創作作進一步的積累,春節後將赴沂蒙山地區花一段時間體驗生活,爭取在創作上有新的突破。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主任、香港作曲家聯合會會長陳永華在談到傳統文化的發展時提到:“我們的眼睛不能只看到別人的好東西,而完全漠視中華文化的精粹,這樣將容易導致民族文化的自卑。崇洋媚外的情緒是很可怕的。我們尤其要讓年輕一代看到民族文化的優秀,從而冷靜面對各種文化浪潮的衝擊,站穩我們的文化根基而巋然不動。”

    再創文藝輝煌

    在與代表們的交談中,記者感到他們無不透出對發展和繁榮先進文化的信心。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楊偉光説:“江總書記的這次講話不僅指引了中國文學藝術事業新世紀的發展方向,更是對我們文學藝術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長期以來,我們的大多數電視臺做節目是為了自己用,而不是為了賣給其他媒體,同時也不習慣向其他媒體購買高品質節目,這不僅束縛了電視事業的發展,同時也失去了同國際媒體競爭的能力。面對挑戰和機遇,我們應改變舊的生産觀念,從自給自足的小生産製作方式轉化到集約化大生産的製作方式上來。”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格桑朗傑説:“江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對文藝工作者的四點希望,這引發了我很多感想。報告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牢記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這個真理。作為西部地區的一名文藝工作者,我將更多地體察民情,從現實生活中提煉素材,真實地反映改革開放後的巨大變化,從西部大開發中吸取創作營養。”

    “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奮進的號角。”江總書記報告中的這段話,經久地回蕩在全體代表的心裏。時代賦予文藝以莊嚴的使命,人民寄予文藝家殷切厚望,代表們一致表示,唯有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祖國、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來,才對得起這個偉大的時代,才不辜負人民的重托。

    《光明日報》2001年12月19日


另類地詮釋“藝術在別處” 六七十年代作家群露芳容
全國文代會及作代會開幕 江澤民發表重要講話
匯入先進文化的洪流
——祝賀7次文代會、6次作代會召開
中國作家知多少?
第七屆文代會 第六屆作代會12月18日至22日在京舉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