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地詮釋“藝術在別處” 六七十年代作家群露芳容

    12月18日,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的老作家們互相打趣: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最終是他們的。被稱為“他們”的“六七十年代作家群”在此次“作代會”中格外引人矚目。

    據悉,在與會的947名代表中,55歲以下的代表有497名,佔52%;而其中60年代末期及70年代出生的代表就有十幾名——最年輕的代表、24歲的兒童文學作家葛競,1971年出生、剛剛獲得魯迅文學獎的青年評論家何向陽,1967年出生的青年散文家烘燭,西部作家紅柯、石舒清,兒童文學作家楊鵬,江蘇作家畢飛宇,青年評論家洪治綱……雖然從人數上看,“六七十年代作家群”在大會上還顯得不夠“豐滿”,但他們的創作狀態、創作趨向,卻勾畫了新世紀文壇的獨特景觀。

    近年以《青衣》、《玉米》等中篇小説蜚聲文壇的江蘇青年作家畢飛宇,一向把“關注當下,關注身邊”作為創作源泉。他以“另類方式”詮釋了“藝術從生活中來”:青年作家往往對生活存有一種特別的幻想——總以為“生活在別處”,其實“生活在腳下”;同樣,青年作家也總以為“藝術在別處”、“在遠方”,其實,藝術就隱含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人情世故中,在柴米油鹽、生老病死中。所以我主張青年作家“睜開眼睛”,正視和面對我們的當下、我們的身邊,這樣創作才可能更堅實、有活力、有寬度,有縱深。

    此次參加第六次“作代會”最年輕的代表、24歲的兒童文學作家葛競,是北京電影學院動畫係教師,她已經發表小説、童話近百萬字,創作電視劇本50余集。穿著時尚、頗具活力的葛競對記者強調,“兒童文學應該著重弘揚中國精神”。她説,當今我國兒童文學、兒童影視領域正面臨著外來文化的衝擊與挑戰——孩子們看到的是國外卡通人物,接觸的是日本風格、美國文化,“而我們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精神要代代相傳,必須從少年兒童抓起。”兒童文學領域應該著重塑造那些“具有民族精神、把握時代的脈搏、又貼近少年兒童心理”的人物。

     前不久簽約北京作家協會的青年女作家趙凝創作了《冷唇》、《姊妹夢去》、《狂野青春》等一系列都市題材的長篇小説。她説,我可以感受到黨和國家對文學藝術尤其是對青年作家創作的高度重視。作為一個新世紀青年作家,應該努力寫作出無愧於我們時代的作品。時代給我們提供了騰空而起的可能,也使我們的創作呈現出多樣化、百花齊放的勢態。

    而對於這些出生於“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作家,剛剛當選為上海作家協會主席的女作家王安憶分別談到了他們的優勢和不足。她説,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家們大力提倡個性解放——這成為了他們創作的基礎。但最近20年來,這種個性解放發展到了極致,反映到作品裏就是:自己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作品也往往試圖告訴人們“人是怎樣”、“生活是怎樣”,但卻回避回答“人應該是怎樣”、“生活應該是怎樣”——“是怎樣”和“應該是怎樣”是有質的區別的。王安憶説,當代這些青年作家們很有優勢——他們有很好的文字駕馭能力,起點比較高;但他們缺陷在於“閱讀有問題”。老一點的作家們的閱讀像是“培土”與“滋養”,而當下少數年輕人的閱讀像是在“挖土”——缺哪兒就挖哪兒再去補哪兒。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女作家鐵凝也認可年青作家的“寫作起點高,文學常識豐富、知識儲備豐沛”,但她擔心青年作家們的“心理準備”不足。她説,因為創作是一個艱苦、枯燥甚至殘酷的事情,需要有艱苦的準備,不是快速地“抄近道兒”能夠達到的,也不應“十八般武藝”樣樣來幾下,這樣很容易“形式大,內容小”;“技術多,情感少”。文學應該具有“大老實”精神,來不得半點取巧。

     而一直以先鋒姿態寫作的60年代出生的“年輕的老作家”陳染説,“美女作家”也罷,“另類寫作”也罷,“網路作家”也罷,都是當前文化多元化的表像,同時也是和創作無關的標簽,作家最重要的是“忠實于自己的操守”。她説,現在某些青年創作有“浮躁”之嫌。另外,把酒吧、床上、喝辛巴克咖啡、逛“宜家”家居,或閱讀時尚雜誌,作為某種生活的標誌,以及創作都市題材的僅有內容,這是對生活和藝術的理解的局限和膚淺,隨著生活、心理閱歷的增加,可能會更樸素、更寧靜、更深刻地理解生活,把關照內心、關懷人性作為更主要的內容。

    ……他們都曾年輕,“他們”仍然年輕。而他們共同的鋒芒和銳氣,正是中國文壇薪火傳承、展望未來的希望之光。

    《北京青年報》2001年12月19日

    


全國文代會及作代會開幕 江澤民發表重要講話
匯入先進文化的洪流
——祝賀7次文代會、6次作代會召開
第七屆文代會 第六屆作代會12月18日至22日在京舉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