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台北探訪《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北京香山的紅葉紅了,可是對香山魂牽夢縈的“英子”卻躺在台北的病榻上。

    林海音病了。多年的糖尿病以及突如其來的心肌梗塞擊倒了這位海峽兩岸讀者崇敬的女作家。

    帶著鮮花和祝福,記者來到台北振興醫院。陪同前往醫院的林海音的兒子夏祖焯提醒記者,先生的語言和認知已被病魔無情奪去,最近以來,他甚至吃不準母親是否還認識他。

    進入病房,眼見八十三歲的林海音瘦削的臉上罩著偌大的吸痰器,鼻子上插著鼻飼管。而她的面部神態卻始終平靜端莊,精心修飾的彎眉仍是那麼好看,那雙明亮的大眼睛似乎還會説話。

    “先生,您還記得北京嗎,記得您的城南,記得香山紅葉嗎?”握著老人枯瘦的手,記者期待著。林海音的大眼睛盯著記者,稍頃,她明白無誤地點了點頭。

    是的,林海音不會忘記她的第二故鄉北京,不會忘記北京城南的歷歷往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于一九一八年三月十八日生於日本大阪,不久即回到日本侵佔下的台灣,其父林煥文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直至一九四八年返回台灣。

    在北京度過的二十五年時間,被她稱作“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衚同、四合院,西山腳下的毛驢,以及脖子上挂著鈴鐺的駱駝……這些影象都給了她創作的靈感。五十年代至今,林海音已出版小説、散文、兒童文學等共四十三部。她以童年經歷為藍本創作的《城南舊事》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上出版。林海音這樣評價自己在台北寫就的回憶北京的系列作品:“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林海音的女兒夏祖麗説,母親喜歡別人稱讚她比“北平人還北平人”。林海音的兒子、作家夏祖焯告訴記者,在台灣的任何時候,她都毫不掩飾地大聲説:“我是一個中國作家”,以此自勵。

    一九八三年,《城南舊事》被大陸著名導演吳貽弓搬上銀幕。那份美麗、感人的鄉愁和情思打動了大陸的每一位觀眾,影片上映後,林海音在大陸家喻戶曉。

    一九九0年五月,已經七十二歲的“英子”回到北京。重走南柳巷,恍若回到童年,讓她百感交集。一九九三年,七十五歲高齡的她再度回到北京,參加了《當代台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新書發表會,與冰心、蕭乾同為此套書顧問,為兩岸文學交流默默地做著工作。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目前設有林海音文庫。她同時還為現代文學館捐贈了一批當初她創辦的《純文學雜誌》。這些現在都成為珍貴的文學資料。

    台北病榻上的林海音,拉著記者的手始終不放,記者為她唱起了《城南舊事》裏的《驪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奇跡般的,林海音眼角出現了淚水。

    一九四八年秋,林海音離開北京時,曾與丈夫和孩子來到西山。面對著滿山的紅葉,離情無限。此刻,當記者離去時,默默祈禱,希望這位深愛北京的老人儘快康復,重返西山,再賞紅葉。(完)

     新華網 2001年10月1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