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她從城南走來——記林海音

肇新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台灣人,生於日本。英子五歲時媽媽抱著她,與爸爸一道漂泊到北平。爸爸英年早逝。25年後(1948年)英子與夫君何凡扶著媽媽,攜著、背著、抱著三個孩子,又折回台灣。

    何凡是北師大畢業,國學功底深厚,在一家報社謀了一個飯碗。林海音則為家所累,不得不圍著鍋臺唱鍋碗瓢勺叮噹曲。她不是一位懈怠的女性,不久便重操舊業,筆耕墨耨,寫些介紹台灣的風物人情短文給報刊,旋即,她又戲劇性地與何凡同事,到《國語日報》當編輯。

    歲月終究將把林海音磨練成一位“多棲動物”:作家、編輯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隸屬“著述等身”一類。她的小説、散文和童話作品統共不過300萬字吧。她的處女作《冬青樹》,是一部專寫家庭瑣事的散文集。當時,有人認為她盡寫身邊瑣事,有點小家子氣。丈夫何凡不以為然,為其作序。他説:結識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穫,林海音為他生了四個兒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債抵了兒女債。他認為,女作家寫家庭生活,是順理成章的事,“家齊而後治國”。何凡于幽默中為太太護“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陸續寫回憶童年的小説,《惠安館》、《我們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兒落了》等五個短篇。故事各自獨立,但在時空、人物、敘述風格上連貫,組成了系列。高陽評論林海音的小説“不僅故事感人,她的文筆令人擊節讚嘆:細緻而不傷于纖巧,幽微而不傷于晦澀,委婉而不傷于庸弱。對於氣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戲。”1960年冠《城南舊事》為書名結集出版,並未引起社會關注。20年後,被大陸引進,拍成電影,一夜譽滿天下。《城南舊事》曾在47個國家放映,獲過多項國際大獎。若干年後,林海音到大陸訪問,在公眾場合見到導演吳貽弓時説:“我向您鞠躬,因為你使我的名字在大陸變得家喻戶曉,所以我得向您脫帽三鞠躬!”並真的彎腰致意。

    林海音是由編輯起步而“發跡”的作家。作家,對她來説是“業餘”,編輯卻是終身。“我實在熱愛編輯工作。”77歲的林海音在關閉她經營27年的純文學出版社時,“忍不住想哭”。她早年在北平編《世界日報》,後來到台灣又在幾家報社做編輯,繼之在《文星》、《純文學月刊》和純文學出版社工作,一直在“為人作嫁”。她在編輯上的建樹,絕不亞於其創作。在編“聯副”十年期間,她發現、培養了黃春明、林懷民、張系國、七等生等一批新人;重視、支援了鐘理和和鐘肇政,使一批台灣本土作家在文壇嶄露頭角。本土作家鐘理和命運坎坷,貧病交加,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林海音編發的,她著意栽培他。不料,鐘理和突然病故。林海音聞訊後,揮淚趕寫《悼鐘理和先生》介紹其苦難的一生,發表在次日的報紙上,不期收到眾多的讀者的悼文和捐款。林海音不分晝夜地為鐘理和編書,借款印書,趕在鐘理和百日祭時放在供桌上,了卻心願。後來,電影界根據鐘理和的人生遭際改編成電影《原鄉人》,由名演員秦漢、林鳳嬌主演,風靡一時,使全社會認識了鐘理和。為紀念這位傑出的台灣本土作家,林海音出面並主持在鐘的家鄉美濃建立“鐘理和紀念館”。這是台灣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作家紀念館。林海音不僅出錢、出力,為豐富館藏,她還把當年辦《純文學月刊》時珍藏的海內外166位作家242篇手稿捐給紀念館。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之間,只有信件交往,卻從未謀過面!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如履薄冰的文學航道上,林海音終於難逃“翻船”的厄運。那是1963年震驚台灣文壇的“船長事跡”。是年4月23日,林海音在“聯副”版上發了一首名叫《故事》的小詩。敘述了一位船長漂流到一座小島,被島上的美女吸引,而流連忘返。當局見之,龍顏大怒,認為這是“影射總統愚昧無知”。面對洶洶來勢,林海音怕牽累報社及他人,面對來者,她立即表示引咎辭職,砸了端了十年的飯碗,這才避免一場禍及他人的災難。

    林海音在文學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對通俗低級,充滿色情暴力的讀物充斥坊間,而真正的文學園地卻一片荒蕪時,她坐不住了。時已年過半百的她,與丈夫何凡及友人不計風險和利弊,毅然創辦了《純文學月刊》,為台灣的純文學發展鳴鑼開道。為表誠意,她親筆一一給梁實秋、余光中和海外的夏志清、於梨華等名家寫信,一邊自己跑紙廠、印刷廠、編稿。三個人三條槍,三個月內把一本風格清新、高品位的雜誌奉獻給讀者。《純文學月刊》除了發表濃厚文學味的原創作品外,還辟專欄大膽引介三十年代的作家和作品,傳承“五四”,彌補當代讀者對現代文學脫節的不正常現象。林海音浴血奮戰了四年,雜誌銷路始終打不開,期期賠本。不得已,于四年後停刊。然而,林海音不死心,稍稍調整身心後,她專心投入經營純文學出版社,為純文學作家開闢一塊綠洲。

    作家們把純文學出版社當作朋友、娘家和“活菩薩”。女作家沉櫻(梁宗岱原夫人)身居異國,晚景淒涼,衰年已不能提筆寫文章了,她致信林海音,請幫她出最後一本散文集。林海音欣然同意,可作者沒有原稿,文章全散佚在舊報刊中。林海音不厭其煩,請人蒐集整理,再向友人發函徵集沉櫻早年致朋友的信和照片,合集一冊為《春聲集》。在沉櫻彌留之際,書送到美國讓她看了最後一眼,林海音這才心情釋然。她到台南拜訪老作家蘇雪林。蘇雪林向她訴苦,説某出版社倒閉,退給她一屋子書。林海音張口承諾,一次將其全部買下。因那是冷僻鮮有人問津的《屈賦研究》,無法推銷,堆在倉庫裏,後來林海音將其全部捐給了圖書館和學校;她還再版了她的《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

    1995年,林海音77歲,何凡85歲。4個兒女全在海外。她已無力繼續經營出版社了。當時有人建議,把這塊金字招牌轉讓、出售。林海音顧慮續辦者難以堅持原來風格,不一定能善終,毅然決定停業。她把庫存的八萬冊圖書全部捐給圖書館、學校。把所有作品的版權全部歸還作者。凡庫內有少量存書的,全部送作者。

    林海音是個“比北平人還要北平”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兒。她深切地眷戀她的第二故鄉北京。她非但自己把純文學出版社的全套樣本書捐給北京現代文學館,還動員其他兄弟出版社也捐,大大地豐富了現代文學館館藏。此外,她又提議並牽頭,在祖國大陸出版《台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來回奔波,樂此不疲。

    林海音像經營出版社一樣,精心地去經營友情。世界各國作家常來此聚會。改革開放後,大陸許多作家都去過。海內外客人留言雖是吉光片羽,但韻味悠長:

    “字字珠璣自生光,深情至性入文章,信手拈來皆佳作,不拘一格盡流芳。”

    “這是台北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這是我們一生樂觀奮鬥的最佳酬報。”面對朋友們的友情,林海音如是説。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刻下,82歲的林海音與90歲的何凡,寓居台北,攜手頤養天年。

    其女夏祖麗是純文學出版社總編輯,現居澳大利亞。去年,她為母寫傳,足遍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採訪。林海音聽説女兒為她寫傳十分高興,風趣地説:不要把我寫得太好,我又不想競選。

    《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去年10月在台北出版,反響熱烈,暢銷,入當月台灣暢銷書榜。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08月2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