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宗璞:工作著是美麗的

劉屏

    跨進北大燕南園57號那座朱紅色的中式院門,就想到宗璞的散文名篇《三松堂斷憶》,她最好的談話夥伴——父親馮友蘭先生已離去10年,幽靜庭院中的3棵蒼松古風猶存。一年中最熱的日子,落座後的一杯冰鎮酸梅汁真是沁人肺腑。知道我們是代表中國現代文學館來祝壽的,她微笑著表示感謝。

    宗璞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女兒,1928年生在北京,後畢業于清華大學外文系。家傳和外界的影響,使她從年輕時就深得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廣受外國文化之濡染,因此她的作品中也蘊含了東西方文化結合碰撞的精神內涵及獨特不凡的藝術氣質和高雅文靜的品位格調。

    宗璞自幼體弱多病,這些年又幾次住院,卻始終對生活和生命充滿熱情。在與她平靜而有節奏的交談中,你可以感受到一個人文知識分子博大精深的人生境界。置身於擺滿古玩古籍的小客廳裏,談論的話題又好像拂卻了現實的浮躁,增進了歷史的深度。

    馮友蘭先生曾説一生得力於3個女子,並做打油詩讚之:“早年讀書賴慈母,中年事業有賢妻,晚年又得女兒孝,扶我雲天萬里飛。”在馮老先生的晚年,女兒宗璞幾乎放下了自己的筆,集秘書、管家、門房、醫生、護士、跑堂于一身地照顧老父。宗璞説:父親在世時很關心她的系列長篇《野葫蘆引》的創作,不願因自己而耽擱了女兒的寫作。

    《野葫蘆引》是宗璞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她晚年的力作。眼下,這部系列長篇的頭兩部《南渡記》、《東藏記》已于1988年9月和2001年4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第三部《西征記》也寫作過半。

    宗璞寫東西從不隨意,一篇2000字的散文《廢墟的召喚》竟寫了兩個禮拜,去了三趟冬日圓明園,可謂字斟句酌惜墨如金。她創作十分投入,寫《南渡記》時,父親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她説自己是“掙紮在‘野葫蘆引’和現實之間”,雖書成之後全力侍奉老父親,但“用盡了心力也無法阻擋死別”。

    1990年年底父親走後,她接著生了一場重病,直到1993年下半年才握筆續寫。誰知1997年又遭病患,時至今日未完全擺脫病魔纏繞,頸椎病時常使她頭暈噁心。宗璞説:從1996年起,她的眼疾漸重,做了幾次手術,如今雖未失明,但不能閱讀書報,電視也只能聽聲。即便如此艱難地與疾病鬥爭,她也沒有停止創作,不能動筆,就採用口授的方式,《東藏記》和目前正寫了一半的《西征記》都是用她説別人記錄的方式寫的。

    疾病襲擊,外界干擾,親友勸她擱筆,宗璞不甘心,她覺得寫下去是自己的責任。雖寫得很苦,很不瀟灑,甚至寫的淚流滿面,但總有一種創作的快樂漾于內心。工作著是美麗的。

    談話間,蔡仲德先生抱來一大摞宗璞這幾年出版的新作和集子,看著她一筆一畫地在扉頁上簽下“贈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字樣,真的很令人感動。美須長髯的蔡先生是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至今仍帶著研究生活躍在教學戰線。這位“馮家圖書館”館長,永遠是妻子文學作品的第一位讀者和批評者,宗璞文學成就的“軍功章”自然也少不了他的那一半。

    宗璞摯愛生活,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會激發她的靈感和激情,她一生雖幾經坎坷,卻始終保持著生活勇氣和生命動力。

    宗璞在燕園住了近50年,時光流逝如水如煙,她對燕園有著刻骨銘心的感情。她説她愛北大,因為燕園是她靈魂最貼近的地方;她説她也愛清華,因為水木清華是她的搖籃她的母校。

    告別前,宗璞答應將整理一些父親馮友蘭先生的東西贈給現代文學館,馮友蘭先生當年在清華擔任了十幾年的文學院院長,他也為中國文學的發展貢獻了才智心血和力量。

    《中國文化報》 2001年8月3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