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打了折扣的懺悔與決不懺悔---評《少年凱歌》

康慨

    《少年凱歌》,一本十年前寫給日本人看的薄薄的傳記,沒想到十年後在國內面世還能引起一片叫好之聲。誇這本書好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作者的文學素養,另一個便是作者對自己荒唐過去的態度。

    《少年凱歌》最早以日文版出版于1989年,原名《我的紅衛兵時代》,新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國內出版,不足八萬字,雖以大字排印,兼縮版心,擴行距,仍然只有薄薄的一冊,所以幾個小時便可讀完。

    然而,對讀者來説,這決非輕鬆的幾個小時。正如作者所説,這是他的“自供書”,這樣的文字,寫起來便更不會輕鬆。

    一切源於那個時代。陳凱歌生於1952年,父親陳懷皚是北影廠的老導演,少年凱歌成績優異,有幸以平民身份考上當時重點中的重點,高幹子弟雲集的北京男四中,但中學只念了一年,課業便因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而告終止。遊蕩數年後,陳凱歌插隊雲南,直到1971年因為會打籃球應徵入伍,本書所述的經歷便到此為止。但正如作者所言:“我一直認為我的人生經驗大都來自那個時期,其中最重要的是,這個‘革命’幫助我認識了我自己。認識自己即是認識世界,明白這一點,就決定了我的一生。”

    這樣一個“認識自己”的目光是嚴肅的,當年只有36歲的陳凱歌,看到了歷史角落空落落的審判臺,他走上去,以一個有罪之人的身份,對自己當年錯待過的人和事做告解。他不以年少無知為藉口,反而為自己的年少無知感到羞愧,他在人群中喊過打倒自己父親的口號,也曾應召走上革命的舞臺,在眾人面前痛斥父親,甚至在批鬥臺上“推了一下”彎腰低頭罪人一般的父親。這樣的背叛令他自己成了罪人,多年不能釋懷。

    男孩子總有背叛父親的時候,這似乎是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所以,假如換了一種別的理由,別的時代和場合,以一種別的方式,陳凱歌大概不會用這樣沉痛的心情來看待此事。

    陳凱歌是個心很重的人,他的電影作品也一直難以脫開那種心重的感覺。《大閱兵》説穿了是關於父權的,而從某種程度上説,《霸王別姬》的主題也是成長和背叛,最近一部《荊軻刺秦王》,更附會了秦王軾父的情節,而陳凱歌也親自出演呂不韋——嬴政的親生父親一角。

    我當然無法揣度陳凱歌的心理,這本屬於他個人歷史中最隱密的部分,痛或者快樂,説或者不説,全由他自己掌握,但既然他説出來了,我們便有機會,更主要是有資格來透視一下他的懺悔。

    大約比陳凱歌在紐約寫這本小傳早不了多久,當時很有些名氣的電影記者左舒拉寫過一篇長文,名為《揭開神秘的面紗——我所知道的陳凱歌》,文中説陳凱歌:“其父陳懷皚解放前曾為南京國立劇專教師,解放後擔任電影導演,歷經各種政治風波居然處亂不驚安安穩穩地活著,即使在史無前例的‘文革’時期,以其國民黨員的身份,仍能躋身於專案組(那是整人的機構,能在此安身起碼不是被整對象),其靈魂與皮肉均未被觸及,兒女亦沒遭殃,一輩子該得到的一樣不少都已得到。足見其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與生存能力。”

    陳凱歌沒有在書中詳述父親的這一段歷史,更沒有像外人那樣指責自己的父親有為虎作倀的嫌疑,他也的確不該在20年後再一次在心裏殺死自己的父親。也許在艱難時世能活下來絕非一種罪過,今天的寬容更應成為一種美德。我僅有的疑問只是,陳凱歌在書中的回憶,很多時候是站在很高的地方俯瞰歷史,他不僅提到自己中學時的同學和朋友,提到插隊時的戰友——他為他們中間早死的,也補上臨終前獲贖的懺悔,更為整整一代人懺悔。但在這個問題上,他唯獨忽略了自己的父親。

    另一位文化學者,當代行走大師余秋雨,説過自己決不懺悔,也沒必要懺悔。你可以把這當作余教授的氣話,昏話,也可以認為他心裏頭確實就是這麼想的,説到自己正在寫作之中的自傳,他更信誓旦旦要把自己這幾年的遭遇當作“最後的重點”來寫,意思大概是做了一輩子好人,老來卻受到“瘋狂的”盜竊和誹謗——“我的自傳會寫得非常好,讓攻擊我的人徹底失望。”

    我已經失望了。30年前的陳凱歌只是個中學生,也許他只是推了自己的父親一把,而當年的余秋雨已是成人,他的文字是否推倒了什麼人我不知道。也許只有推了自己的父親,才會在靈魂深處留下更深的記憶。

    我們的時代和歷史需要寬容,更需要懺悔。儘管這是一個經過了去年文壇的吵鬧不休之後,一個令人有些眼暈的詞,但我仍然想説,低頭吧,怎能在歷史面前説自己從不謙虛呢?得救之道,就在眼前。

    

    (《少年凱歌》,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版,10元)

    《中華讀書報》2001年8月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