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老捨得散文

傅光明

    老舍散文的大雅若俗,或易給人一種誤解,以為散文原是最好寫的文體,似乎針頭線腦,婚喪情私,風俗物事,只要如實地拉閒扯雜下來,便成就了妙文佳構。坊間多的不正是這些個篇什嗎?那麼何以同樣描寫“零七碎八”的老舍散文,就算得上大家手筆呢。頂頂要緊的是,他精通寫作之道,絕不光以“情真”和“形散神不散”的膚淺説詞做注腳。他懂得如何將自己的學養才華幻術般融入寫作之中,讓個性的靈氣滲透進每一個字眼兒。

    老舍不屬情感型類作家,如果他的創作只是單憑直抒胸臆式的鋪陳渲泄,那他就太浪費了自己出類拔萃的寫作才華。像老舍這樣有著深厚紮實的生活積累,觀察體味人生百態、世情千姿敏銳細緻、精微獨到,對語言的運用又幾乎到了爐火純青火候的作家,在20世紀的中國並不多見。他不是一個淵博的學者,可他對生活的學問,有哪一個書齋裏的學究比得了呢?讀老捨得小説和散文,你的欣賞口味永也不會因時過境遷而變得遲鈍。那裏面有一種強化的生命力,能使你清醒地入了迷,叫你全部的官能在活躍著的時刻享受快活的日光浴。這種由閱讀所帶來的愉快樂趣,是不會被遺忘的。苛刻地講,百年中國文學給我們留下的這種愉快樂趣並不多。單從這個意義上,寫出了《駱駝祥子》和《茶館》的老舍就已經不朽了。

    老舍是把自己比成“文牛”的,他的自由全在寫作裏。他無法忍受沒有了寫作的閒在與自由。他不敢保證一輩子都寫得好,因為連荷馬都有打盹的時候。他是那種抱定為文藝而生,亦為文藝而死的純凈文人,心甘情願自取精神思想上的煩惱。他管這叫“大愚”。“大愚”的氣韻,成了老舍煮字生涯的生命線,它一直那麼從容不迫地流動著,時而深邃有力,時而平緩沖淡,始終也不會枯萎。直到有一天,一塊巨大冥頑的醜石要阻斷這生機勃勃的生命流,它仍然寧折不彎,義無反顧,硬是將自己的軀殼撞成生命的碎片,靈魂駕鶴西去,卻把美好的水花凝結成另一股不枯的活泉,去滋潤人們的心田。這便是老舍用畢生心血織就的一幅色彩斑斕,繽紛多姿的文字圖畫。

    老舍確是用文字繪畫的丹青妙手,勾描人物,塗抹風景,無論筆墨或濃或淡,那力透紙背的功夫,那神氣活現的韻味,一看便知只能是老捨得。

    老捨得散文也不外乎寫景、記人、抒情、説文、論事幾類,而且文中的細節又全是那麼平凡,語言還樸素直白到平頭百姓看了會覺得自己也是當大白話作家的料。想一想,老舍得運用何等的藝術手段,才能使一個個見棱見角的方塊字鮮活起來。他不會用字典裏的現成詞彙去掉書袋,也不會為誘惑讀者故意雕飾;他不板面孔、擺架子,也不雲裏霧裏地説空話,而全憑思想牽著筆頭,化技巧于無形,自然、率真地從心底流淌出來。寫景如《趵突泉的欣賞》、《吊濟南》、《五月的青島》、《大明湖之春》、《想北平》、《青蓉略記》等篇均是如此。簡約幾筆,一幅幅文字寫意便活脫脫躍然紙上,頃刻間就將你的感官激活起來。

    光會把寫景的文字堆到一塊不是本事,這樣的文字只能是呆板、僵硬的。老舍這樣的高手當然是把景語、情語諧成一體,渾然天成。他鮮活文字的方法,竟是那般如錐畫沙,不落痕跡。他在《想北平》一文中,抒寫對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戀,一處景便滲出刻骨銘心的一縷情,他想“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裏,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

    《我的母親》是一篇叫人啼淚的摯情之作,老舍這時“絮叨”起母親的家長裏短,是不吝筆墨的,他那麼細微地描寫,只是為傳達一個樸素的道理:“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裏,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裏是安定的。”這言簡意深的情語,分明是由母親用血汗灌養生命的景語結晶成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文章以“心痛!心痛!”結束,卻讓讀者落淚!落淚!

    老捨得抒懷文字不多,我以為以《詩人》寫得最好。更意味深長的是,它對老舍最後自沉太平湖,提供了恰到好處的註釋。從文中可以看出來,老舍羨慕那“囚首垢面”中了魔的真詩人,他想成為那樣的人而不能,卻把詩人的氣節、操守視為文人的最高境界,即“及至社會上真有了禍患,他會以身諫,他投水,他殉難!”老舍追求這種詩人情懷,他不從外形上“去學詩人的囚首垢面,或破鞋敝衣”,平日裏是那麼的平易、親和、善良,但他骨子裏的性情是詩人的。人們常有疑問,在“文革”的“焚書坑儒”面前,紳士的老舍幽他一默不也可以翻過這道坎兒?其實,這正是老舍骨子裏的詩人氣節使他不同於常人的地方。“文革”是中華民族的大禍患,身陷渦流,尊嚴被侮辱置於無地,老舍只有去選擇詩人式“捨身全節的機會”。對這一點,恐怕也只有詩人的人才能理解得透。

    中國人實在是個缺乏幽默感的民族,正因為缺乏,便拼命製造些膚淺、拙劣、庸俗的笑料,這無異於愣是用手去捅人家的胳肢窩。不過有的時候,是強權下的中國人不敢幽默,幽得不恰當,罷官遭貶;幽大發了,連命都可能保不住。官場無幽默。可嘆!可嘆!而中國的文人又總想進身官階,濟國平天下,幽默也只好退而求其次,變成自我調侃、解嘲而已。幽自己一把默,該當何罪呢?當幽默成了奢侈品甚至特權的時候,幽默就會沉重得叫人沒了感覺。

    老捨得幽默,是輕鬆的、俏皮的,也是智慧的。或許他的幽默可稱得上是中國文人幽默中的一個典範,是屬於給中國人掙臉面的那種幽默,當有人指責中國人不懂幽默時,只能回應説我們有老舍。不可悲嗎?似乎中國人的幽默裏就剩老舍了。這一定是老舍先生不願看到的,因為人們生活中並不缺乏可供幽默的佐料。老舍幽默散文裏的佐料不全來自生活嗎?他打趣、針砭、諷刺的那些個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態社會諸相的反照。他把它們拆散、肢解了,和上幽默的調料,放到語言的油鍋裏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關於老舍運用幽默語言,也就在掌握“烹調”火候上,有兩種相反的意見。一説火候剛好,調料、用油配製得當,菜肴耐讀耐看,美味可口,且極易吃上癮。心裏只有佩服的份兒,學不來這門手藝,只有去做回頭客。吃得多了,胃口倒也上去了。你會慢慢發現,身邊的一人一事一情一境,都是可以幽默的,或消閒,或諷刺,全在調配與火候。老舍是當然的幽默烹飪大師;二説老捨得烹調火候過了,經常故作俏皮,耍幽默,結果給人一種“油嘴”的感覺。並説幽默這東西得無意間小炒,可能會是好菜。如果刻意爆炒,就會叫人吃膩了。自然,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口味不可強求。

    這幽默的火候也只有大師能掌握好。火小了,半生不熟,如哽在喉,難以下咽。火大了,又滿嘴油滑,利落了嘴皮子,卻虧待了舌頭上的味蕾,余韻皆無。

    我是極偏口老舍幽默散文的,是吃上癮的那種回頭客,隨便哪一篇,每每讀來,從沒覺得過時和陳舊,他幽默的一切人和物事,有許多今天仍在生活裏徜徉。《當幽默變成油抹》、《考而不死是為神》、《避暑》、《習慣》、《有了小孩以後》、《多鼠齋雜談》等篇,怎能讀的煩呢?老捨得幽默是有永恒的魅力和價值。他絕不是那種耍嘴皮子,賣弄搞笑那種作家,他是真正有思想、有才華,而又精通寫作之道——這點頂頂重要——的語言大師。若不諳熟寫作之道,思想、才華會憋在肚了裏爛掉,誰人能知曉。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經得起時間的磨礪,能讓人不斷去閱讀、挖掘、研究的作家實在不多,老舍是一個。

    (作者為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

    

    中國網 2001年7月1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