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學界“王海”——《潰瘍》浮出水面

    日前,一本書名為《潰瘍——直面中國學術腐敗》的新書由海南出版社出版上市,並於6月19日在北京國林風書店舉行了首發座談會。碰巧回國參加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説”節目攝製的方舟子、十余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海澱區各高校的大學生出席了座談會。

    該書的作者是近年來在中文網際網路絡風頭正健的職業撰稿人、生化博士、科普作家方舟子。方舟子此前曾經以網路寫作的積累為基礎,出版了《方舟線上》、《叩問生命》、《進化新篇章》等文集。方的文章多有論戰色彩,以觀點鮮明,用語尖刻著稱。此次出版的《潰瘍》更是把這種特點發揮到了一個新的程度。

    該書包括六個專題:不久前引起軒然大波的“核酸營養”論戰事件、“基因皇后”事件、學界偽造履歷事件、楊敬安抄襲案、關於基因科學的誇大宣傳問題、偽科學怪論批判。方舟子從來不含糊其辭,而是真刀真槍,直指要害。比如對於國內現在流行的“核酸營養品”,方舟子明確指出,核酸不是必需營養品,無需額外補充,因此這一産業在中國的出現是十足的商業騙局。據説由於方舟子的批評,國內某“核酸營養品”廠家直接損失已達1億元。該書的“膽大”還表現在,對於被批評者,全部真名實姓,例如僅“核酸營養”論戰部分,就牽涉到新聞媒體30多家、機構10余個,專家學者10多人,這在內地出版界是非常罕見的。書中還收錄了被批駁一方的文章,以便讀者通過自己的判斷,明辯其中的是非曲直。方舟子也表示願意為自己所寫文章的內容真實性承擔全部法律責任,不怕與當事人進行公開辯論乃至對簿公堂。

    方舟子是從2000年3月在自己主辦的“新語絲”網站上設立“立此存照——打擊學術、新聞、網路腐敗”網頁,而開始系統介入學術打假活動的。這些工作使他備受關注,由此他獲得了“學術警察”、“學界王海”等稱號。

    談起這段經歷,方舟子自言自己並不感到愉快。他介紹説,他所揭發的這些學術腐敗事件,都是碰巧發現,“忍不住”才站出來的。而且由於他在國外,他能夠接觸到的,也只是通過中國報刊公開透露的一少部分,乃是“冰山之一角”。但是,近來,他差不多每天都會收到幾封舉報信。他想安安靜靜地從事科普圖書的翻譯和寫作等工作,而並不希望把精力花在這上面。但是,國內目前實在缺少人從事這項工作,他還不能輕易言退。

    上海交大科學史係江曉原教授對方的工作非常讚賞,在他為《潰瘍》一書所作的序中寫到:“在學術腐敗愈演愈烈的今天,我們是迫切需要‘學術警察’的,而‘學術警察’又極為缺乏。那麼,方舟子在大洋彼岸為此間充任‘學術警察’,就客觀效果來説,他就是在義務勞動,就是在學雷峰,有什麼不好呢?”著名科普作家郭正誼教授認為:“方舟子身上,體現出了個人極大的勇氣。也體現了正義的力量,網路的力量。”原科學出版社編審王鳴陽先生認為:“學者應該安心做學問,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説法毫無道理。學術成果多一項,少一項並不重要,但創造和維護一個好的學風的意義卻是難以估量的。”他認為稱方為“學術警察”有點不妥,方應該是“見義勇為者”,對方的有些責難,和我們生活中人們對見義勇為者的一些反常批評是一樣的。他説,這本書中的觀點也許並不重要,但書中傳遞出的科學精神很重要。

    在當前學術腐敗的揭露-懲處機制不健全的現實下,方舟子的存在具有特別的意義和價值。然而,我們必須明白,要想中國科學界、學術界的環境改善,卻不能過分依靠單個的“見義勇為者”,而是從根本上有賴於學術批評的重建、學術管理水準的提高和學術腐敗的揭露-懲處機制的完善。

    

    《光明日報》 2001年7月0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