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專業評論家的焦慮
“網路批評、媒體批評與主流批評”研討會舉行

     6月14日,北京市文聯研究部主持召開了“網路批評、媒體批評與主流批評”研討會,所謂“主流批評”,指的是傳統的學院批評。參與者多是當前文藝批評領域的重要人物,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陳曉明、白燁、孟繁華、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張頤武、《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王幹、《人民文學》編輯部主任李敬澤、博庫網內容主編黃集偉等。這次會議涉及了當前文藝批評中一些重要問題,其間的爭論和交鋒引人思考。

    ■評論家是否被媒體利用了

    一些致力於專業文學評論的“學院派”批評家,面對當前報刊、電視媒體與網路的發展表現出的“焦慮感”。孟繁華稱二者間“構成了鮮明的對立”,媒體有將知識分子“明星化”的傾向。白燁則認為,媒體批評淺俗、宣泄的特點,使它無法承擔重大的批評職能。他反省自己及文學批評界:“如今很少有人專心追蹤、研究文學作品,開會多、廣告式的書評多,自己想幹的事沒幹,被媒體批評利用了。評論家應該堅守自己的信念,學會利用媒體。”

    ■學院知識分子的尷尬

    李敬澤的看法有所不同,他認為傳統批評與媒體、網路之間並不存在截然的分野和對立。20世紀80年代專業評論家掌握文藝作品水準的現象是不正常的。而今天我們處在文學生産的正常過程中,這一過程包括了作者、讀者、編輯、批評家、媒體……大家各有權力,各有利益。媒體批評代表的文藝作品當前的狀態,而不是學院批評熱衷的文學史意義上的探究,它具有無可置疑的正當性。學院知識分子面對媒體的焦慮感緣自“對自己的權力邊界缺乏認識”。

    這次研討會的議題很有意思,但它明顯有兩點不足:其一,是新興的網路媒體沒有得到充分的討論,話題更多地圍繞著學院知識分子與傳統媒體的矛盾;其二,這仍是一個“務虛”的會議,記者發現在座的“知識分子”們致力於探討學院批評在當前的尷尬處境以及這種處境形成的原因,卻不能對如何與媒體溝通提出具體的、建設性的意見。知識分子覺得自己在媒體上“失語”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他們不適應媒體還是媒體不適應他們?(尚曉嵐)

    

    《北京青年報》 2001年6月17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