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丁玲:從小布爾喬亞到紅色戰士

    許多年來,提及丁玲,人們都將其視為一位紅色作家。美國有位叫梅儀慈的學者,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廣義地説:丁玲所有早期作品,即從二十年代起到三十年代初寫的所有作品已經帶有相當的政治性了。即使那些最主觀的感情流露也都清楚地反映了她周圍不斷出現的政治和社會的變化,提出了有關人生價值以及各種不同的社會態度的問題。由於人們對於中國各種問題的嚴重性以及有無必要最終解決這些問題的認識大大提高,從而加速了文學的政治化,而作家個人條件和文學條件中的諸因素也推動了這一進程。

    許多評論者曾為丁玲身上的政治意識增多感到遺憾,但她生命中最值後人追憶的,恰恰是那一段紅色的生活。直到晚年,丁玲回憶自己的道路時,不無感慨地説:“我曾經經歷過很多的自我戰鬥的痛苦,我在這裡開始來認識自己,正視自己,糾正自己,改造自己。……我在這裡又曾獲得了最大的愉快……”

    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1904年農曆9月4日生於湖南臨澧。1921年底,考入陳獨秀、李達等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23年,經瞿秋白介紹,進中國共産黨人創辦的上海大學學習。1925年,與左翼作家胡也頻結婚,遂後成為左翼文化的一員。1931年,胡也頻被國民黨殺害,她不久也遭到軟禁。那時她已是很有影響的作家了,當社會謠傳她犧牲的時候,魯迅還為此寫下了一首悼詩:

    如磐遙夜擁重樓,剪柳春風導九秋。

    湘瑟凝塵清怨絕,可憐無女耀高丘。

    丁玲之引人注意,是她的小説創作。她早期的作品《莎菲女士日記》,曾以哀涼率真而轟動文壇,成為其一生的代表作之一。但在初期小説的寫作裏,布爾喬亞的情感過濃,作品淹沒在個人的情調裏,雖藝術上乃屬上乘之作,但視界畢竟還是狹小的。到了後來,當她走向左翼,成為共産黨人的時候,舊有的藝術方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她開始以政治的、階級的意識,審視生活,小説的時空比先前闊大了。那部沉甸甸長篇巨著《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完全不見小布爾喬亞的痕跡,倒像一個強悍、驍勇的無産者的寫作,在血與火,泥土氣與陽剛氣裏,散發著民族解放和自立的渴望。這部作品曾獲得史達林文藝獎金二等獎,被譯成了俄、德、日、波、捷、匈、羅、朝等幾十國文字,影響是巨大的。

    一個女性,走出書齋,走出都市,到民間去,並不容易。丁玲不僅走出來了,且又成了戰士,更不容易。她的後半生,雖多遇挫折,可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那勇氣,曾受到許多人的誤解。為什麼她如此鍾愛紅色的文化,且九死而不悔?如細細打量,是有著諸多話題的。今天的年輕人,會怎樣看待她呢?誰又敢漠視她這樣的存在呢?

    《北京日報》2001年6月1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