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難處求新求變——讀韓石山著的《徐志摩傳》

    為徐志摩立傳,是難中之難。作者在《序》中説:“再沒有比研究徐志摩更容易的了,他把什麼都寫了下來,有的在明處,有的在暗處。再沒有比研究徐志摩更難的了,——他把什麼都寫出來,你再寫什麼?”説“容易”,是一種要求,説“難”,是另一種要求。韓石山自是高標準要求自己的,所以難上加難。他用三年時間挖掘和梳理資料,又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確定寫法,可見其嚴肅和認真。現在,書已出來,我忙中抽暇,拜讀已過,有話想説。

    古人做學問,講究考據、義理、詞章三者並重,其中又以考據為基礎。韓石山為寫這本書,在蒐集資料、考證鑒別上花費了許多精力。像傳主在美國留學一事,書中所寫,就能新人耳目。基礎打好了,以作者的才力,整座建築自會宏偉壯麗。

    徐志摩的一生不到三十五年。如何使傳主活起來,如何使他在短時間裏的歡樂與悲傷,幸福與煩惱,深深打動讀者,是寫這麼一本傳記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韓石山在這本書中,把重點放在對傳主愛情生活,特別是跟才女陸小曼戀愛、婚姻過程的展開上,而不是對其創作經過的描述上(對徐詩的解讀也大都是為梳理其心靈服務),我以為是明智的。兩人的結合,更多地偏于感性,這就必然種下了惡果,影響到他們後來的生活和感情。傳主周圍的許多人,也牽涉在他們二人的感情糾葛之中。還有徐跟妻子張幼儀的關係以及頑固父親的態度。“個案”的解剖,往往有著超越時空的意義。所以讀這本書,不是讀徐志摩個人的傳記,而是讀一代知識分子的傳記,本書是對二十年代一群知識分子的生動掃描。

    韓石山是從寫散文轉入文學研究的,他把散文筆法帶到人物傳記寫作中。有些傳記,是作者一個人在絮絮叨叨地訴説,讀起來枯燥無味。這本書不同,它像跟你對話。作者總是先提出一個話題,然後層層剝皮,悠悠道來,説完一個題目,再説下一個題目。語言簡練而生動,並且不乏一種特有的俏皮。作者似喜用無主句,這也正是對話的一個特點。評,不是本書的任務,但作者常常能用一兩句話,就把自己的價值觀透露出來。説到傳主跟胡適語言風格的不同,“那就是,胡適是沒有説不清的道理,他是沒有表達不清的感情。”比較上海《新月》雜誌和新月書店:“較之書店,刊物少了些商業氣息,多了些朋友的情分。”後邊寫徐跟陸小曼的婚姻陷入泥淖,既不失客觀立場,又略帶感情色彩,使人在不露聲色中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如果説以上特點非經認真閱讀不易看出,那麼,這本書採用紀傳體則是一翻開書本就能看到的。紀傳體是中國古代史的基本寫法,但從進入20世紀後就很少有人用過,給一個人物立傳更是從來未有。韓石山採用這種寫法,既是“復活”,也是創造。全書分三卷,即“家庭”、“本傳”和“交遊”。前兩卷是縱的敘述,後一卷是橫的剖析,相當於一部人名辭典,凡跟傳主有關者,悉數收入,將其關係梳理清楚。其好處不僅使人對傳主的“社會關係”能夠一目了然,較之一般學術著作附錄的《人名索引》,方便多多,更重要的,還是在寫人物“本傳”時,無需旁顧,能一瀉而下,酣暢淋漓。這也正是本書中“本傳”部分的特點。韓石山從難處求到新,求到變,值得稱道。首用紀傳體,更是一大貢獻,僅此一點,我們就應當記著他。

    《深圳特區報》2001年5月1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