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我看余傑

    最近,文壇上有兩人比較讓人矚目:一位就是大家頗為熟悉的老王大刀,所到之處,血肉橫飛,甚至直指中國第一文化幹將魯迅,“一個也不放過”;另一位就是初現江湖的小余飛刀,以“北大思想者”的名頭出現,初生牛犢不怕虎,罵薩特,批胡適,罵余秋雨……頗有老王風範,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揪住文化明星余秋雨之後,更是“盡顯英雄本色”,聽説罵得老余甚至要封筆,聽説和解之後,小余依然不依不饒,又一枚重磅炸彈拋出,二次“炮轟”余秋雨。

    余傑賴以成名的處女作應是《火與冰》。封面上醒目的注解“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李敖”、“北大的第二個王小波”、“抽屜文學”,封底的“曾以手抄本形式在首都九所名牌大學中悄悄流傳”,諸多的廣告宣傳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不知道為什麼,看見這些大肆吹捧的文字,總讓我想起那個被余傑稱為“血跡斑斑”的年代,那時大帽子滿天飛,要捧就捧上天;要批,就打倒在地,還要踩上一腳,讓你永世休想翻身。

    首先,余傑挂著李敖、王小波的招牌隆重面世,就大大地暴露了書商的無知,對余傑本人,更是一種絕妙的反諷。因為只要稍通筆墨的人,都知道李敖和王小波從文字上就根本不是一路人。

    余傑,你真的認為自己是李敖、王小波第二?李敖、王小波是鬥士,但首先是學者,有著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犀利的雜文,是建立在其深厚的學養、理性的思辨和現實的疼痛感上面,並無嘩眾取寵的意圖。特別是與余傑處於同一語境下的王小波,採取的是平民語氣而非精英語氣,也就是説,他尊重別人的自由。他可以提供意見,但沒有那種高高在上、指手劃腳的霸氣。

    我們回頭再看看余傑的“專著”。從《鐵屋中的吶喊》、《文明的創痛》、《説還是不説》、《想飛的翅膀》等書來看,裏面不外乎一些讀後感,再者就是摘抄外加批註。其實余傑在骨子裏並不見得與他揪住不放的余秋雨有多少不同。大概少了一些閱歷和世故,於是只好扯虎皮做大衣,用圖書館裏的一些名人、名書作幌子,以一位“思想者”的形象出現。我猜測大概想靠寫稿來賺些辛苦錢而已!

    沒想到不幸被我猜中了!他的一位樓上學友一不小心就漏了余傑的底:“……我一直認為品質是和數量成反比的,余傑每天都有大概300多元的稿費,其文章的數目大家都比我清楚……”這位同志還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證明了余傑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自己最滿意的那篇文章,竟然是剽竊別人的東西。

    這就格外讓我痛心了!多好的一個青年,怎麼活活讓“名聲”和“金錢”給毀了。也許他如同當年的張愛玲:“成名要趁早啊!”這也讓我大大地灰心。本來我還準備將他的“專著”仔細推敲、研究,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見。可是對於這改頭換面的二手貨,我是無法下手呀。“有點像鉚足了勁揮拳打向頑強的敵人,突然發現打中的是棉花。”索然無味。

    《生活時報》2001年5月1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