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獨影寂欲雪:橫光利一與“新感覺派”

    橫光利一是日本文學界公認的“新感覺派”的心臟和靈魂,不過很少有人注意到除了文學創作之外,他還酷愛書法,經常寫一些條幅。不知何時他自書了一幅配有簡筆畫的漢詩,詩曰:“寒燈下硯枯,獨影寂欲雪。”這首詩一直擺在他的書桌上,直到離世。橫光的生前摯友川端康成也喜愛書法,但在橫光在世時卻從未想到向其索要。橫光離世後,川端迫切地找到橫光夫人,懇求得到幾幅墨寶作為懷念的依託。夫人慨然應允,並讓川端自己隨便挑選。川端首先就選中了這一件,另外還有一幅橫光本人年輕時很喜歡的“臺上餓蟻望殘月”,兩件遺物同樣地清寂。

    “獨影寂欲雪”,這句話既映照著橫光的死,也濃縮著橫光的生,仿佛是他人生的寫照。橫光在文壇的成名遙遙領先於川端,但是創作生涯卻遠比川端短暫。戰爭結束以後,川端繼續並且更加活躍地從事著文學創作,寫出了一系列擲地有聲的作品,而橫光卻在戰後的社會混亂和生活困頓中早早謝世,連最後的長篇小説《旅愁》也未能完成而成為殘缺的遺作。這一作品的題目本身就滲透著無盡的寂寞與無奈,兩個旅歐青年不知所終的旅程表現了作者面對作為故鄉的日本、面對犯下了戰爭罪行的日本的迷失與徬徨。

    橫光僅比川端年長一歲,然而,形同瘦鶴的川端到古稀之年仍然健在,頑強剛健的橫光卻早于川端二十多年離開了人世。也許這是因為川端深恐早逝而處處小心,橫光則常常無所顧忌地損害自己的身體。在文學道路上,橫光為西洋思潮所吸引而致力於將其引進到日本,川端則自始至終對日本古典傳統深懷憧憬並沉醉其中。就連他們的旅行也是橫光流連于歐洲,川端執著于東方。但好戰而主動的橫光同曖昧而被動的川端跨越了稟賦、資質的差異,成為文學和生活上的知音、知己,他們的交往在日本文學史上傳為美談。

    橫光與川端的結識,是承蒙前輩作家菊池寬的熱情引薦。一天傍晚,菊池在家中設宴,請橫光和川端吃牛肉火鍋。當時二人都窮困潦倒,而橫光比川端更甚,不過他始終堅韌地熬著,決不輕易給人添麻煩,不像川端那樣四處借錢。席間,幾乎一直沒動筷子的橫光,在談起小説構思時,聲音漸漸響亮起來。談著談著,他突然大搖大擺地走到路邊的一個櫥窗前,把那塊玻璃當作醫院的墻壁,模倣病人身貼墻壁慢慢倒下的樣子。這一幕給川端留下了極為深刻的第一印象,他從橫光激烈有力的談風之中感覺到一種逼人的凜然之氣。橫光告辭後,菊池對川端説:“那是個了不起的男人,和他交個朋友吧。”川端專門將此事紀錄在了《文學自敘傳》中。後來,兩人成為莫逆之交,橫光主動把川端推薦給另一些同人雜誌,並且多方斡旋促成改造社出版了川端的成套作品。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川端的名字總是緊隨于橫光之後。川端本人在《文學自敘傳》中説:“一提起橫光氏,人們馬上會聯想到其後的川端,這已成了一般的習慣。……要是沒有橫光的友情,是絕對形成不了這種習慣的。”這一切,對初登文壇的川端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推動。所以川端把菊池和橫光並稱為他的兩大恩人。

    青年時期的橫光利一先後參加了《文藝春秋》和《文藝時代》等雜誌的編輯工作。這期間,他接受了一戰之後不久傳入日本的歐洲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的影響,如二十世紀初葉出現于法國的以富於個性的自由表現方法而著稱的“構成派”、二十年代出現于義大利的以速度和音響為特徵的動感文學“未來派”、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以羅馬尼亞詩人為主流發起的破壞性文藝運動“達達派”和反自然主義的“表現派”。在這些綜合營養液的培育下,橫光發表了一系列反傳統的作品,如《太陽》、《蠅》、《頭與腹》等等。這些作品努力脫離事物表面的真實外殼,拋棄乾癟的文體和凝固的語言,以奇異的修辭和絢麗的詞藻把內在的感性直觀地暴露出來。

    與此同時,《文藝時代》的各位同人也紛紛摒棄以再現事實為志向的創作方法,沉浸于虛構之中去謀求文學的創造性,在與理智相悖的純感覺世界裏挖掘表現新的生活情感的可能。雖然他們的文學傾向並不統一,但對於傳統和權威的否定精神以及對流於機械化的文學現實的反噬成為他們共同的表徵。1924年11月新聞記者、文學評論家千葉龜雄在《世紀》雜誌上發表了《新感覺派的誕生》,此文宣告了日本最早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新感覺派”的誕生。此後的兩年間,“新感覺是非論”的烈焰映紅了日本文壇,作家們也在論爭中逐步走向自覺,最終構築起了“新感覺派”的理論體系。因此客觀地講,新感覺派的成員並不是自覺地作為一個流派聚合在一起的,而是年輕的成名作家聚合在一起之後形成的一個流派。從此,新感覺派與無産階級文學共同揭開了日本現代文學的序幕,形成昭和文學史上最顯著對立的兩大潮流,在昭和初年的文壇上大放異彩。前者直指文學的革命,後者則指向革命的文學。所謂“新感覺”的特徵,就是要剝去自然的表像,進入事物本身主觀的、直感的觸發物。感覺即是存在,是聯結生命與現實的惟一通道,通過主觀感覺向客觀世界的延伸,可以把客觀物體的性狀、色彩等等植入感性的世界,二者合而為一。因此,新感覺派大膽嘗試擬人、比喻、隱喻、象徵、逆説等手法,捕捉人物瞬間的纖細微妙的感覺心理,傳達出幾近美術和音樂般的感受。如:“白晝。特快列車滿載著乘客,全速向前賓士。沿線的小站像石子一樣遭到了抹煞。”(橫光利一《頭與腹》)“他拾起一塊小石頭,扔進了森林。森林把月光從幾片樹葉上抖落下來,喃喃自語著。”(橫光利一《太陽》)

    在這場運動中,橫光與川端分別高舉創作和理論這兩面大旗,共執牛耳,並肩成為新感覺派的驍將,支撐著這一流派的發展,被譽為“新感覺派的雙璧”。繼上述作品之後,橫光又接連發表了《春天乘著馬車來》、《靜靜的羅列》、《拿破侖與頑癬》等小説,源源不斷地給這一流派灌注著新鮮的血液,將新感覺派的印記深深烙入了文學史的里程碑。1928至1931年間創作的《上海》更成為新感覺派的集大成之作,使“新感覺派的時代成為橫光利一的時代”,“假如沒有橫光的存在及其作品,也許就沒有新感覺派的名字,也沒有新感覺派運動。”(川端康成《新感覺派》)

    然而,新感覺派運動在日本現代文學史上只是曇花一現、一度輝煌。僅憑感覺的攝影機去反映現實,使這一流派日益陷入形式主義的絕境。很快,新感覺派就在浪尖開始分流,作家們或是退出轉向,或是才思枯竭。《文藝時代》在淪落到七成遭到退貨的境地之後終於宣佈停刊,總共只發行了三十二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橫光的提議下新感覺派一度擁有過自己的“電影聯盟”並生産出一部電影——《瘋狂的一頁》。但是,這一與眾不同的舉措在商業發行方面卻慘遭失敗,《瘋狂的一頁》成為新感覺派電影聯盟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作品,聯盟本身也隨後冰消瓦解了。1936年2月,橫光遠赴歐洲。川端惆悵滿懷地趕到碼頭送行。此次生離的十二年後,川端面對的是與橫光的死別。1948年新年臨近之時,“臺上餓蟻”橫光利一在“獨影寂欲雪”的心境中撒手人寰。面對橫光的遺體,川端悲慟地傾吐著肺腑之言:“……山河破碎,又痛失君的幫助,本已在凜冽寒風中備受侵襲的我,幾乎要在這嚴寒中消逝。”川端情哀意切、催人淚下的悼詞成為日本著名的哀悼文。文中稱橫光“成立了一個文學流派,開創了一個文學時代,鑄成了一段文學歷史”。對川端來説,橫光的死使他的生涯中“與友人死別的悲哀達到了頂點”,他“甚至想到一切都已經結束了”。如今,在橫光的故鄉伊賀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蟻臺上”三個字,或許橫光利一那孤獨的靈魂可以在此找到依託。

    《中華讀書報》2001年5月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