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憎恨黑暗 爭取光明——泰戈爾的中國情

    享譽世界文壇的印度大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中國人民的真誠朋友。他一生熱愛中國,十分重視印中兩國的文化交流。1924年,他不顧年老體衰,不遠萬里來中國訪問。他與中國文化名人的情誼,以及對英勇抗擊異族侵略的中國人民的堅決支援,生動地反映在他的詩作之中。

    泰戈爾訪問北京時,我國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蘭芳在開明戲院為他專場演出《洛神》。演出結束,他親自到後臺熱情祝賀演出成功,並對布景提出了改進意見。他説,“色彩宜用紅、綠、黃、黑、紫等重色,應創造出人間不常見的奇峰、怪石、瑤草、琪花,並勾勒金銀線框來烘托神話氣氛”。梅蘭芳根據詩人的意見,請人重新設計《洛神》的布景,使之與劇情更為協調。次日在為詩人舉行的送別宴會上,梅蘭芳請泰戈爾題詩。詩人欣然命筆,在梅蘭芳的一柄紈扇上寫了一首小詩:

    認不出你,親愛的,

    你用陌生的語言蒙著面孔,

    遠遠地望去,

    好似一座雲遮霧繞的秀峰。

    這首詩表明泰戈爾觀看京劇,朦朦朧朧地獲得了美的享受,也道出了由於語言的障礙,難以完全理解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難以充分領略京劇藝術真諦的一絲遺憾。

    泰戈爾在上海入境,經南京、濟南到北京,一路上會見各界著名人士,發表演講,由詩人徐志摩翻譯。泰戈爾在上海、北京等地用英語發表演講,以其獨特的詩的語言、詩的意象,表達他深奧的政治、哲學觀點。要把他的講話精確地譯成中文是相當困難的。然而,對英語有很深的造詣、文學功力深厚的徐志摩,翻譯起來卻顯得遊刃有餘。他以華麗的辭藻,抑揚頓挫的聲調,從容不迫、聲情並茂地把泰戈爾的思想傳遞給眾多聽眾。

    對詩歌藝術同樣的熱愛,對心靈自由同樣執著的追求,敞開了泰戈爾和徐志摩的心扉,使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忘年交。泰戈爾為他的中國知音起了一個印度名字———蘇薩瑪。在孟加拉語中,“蘇薩瑪”意謂雅士,對風流倜儻的徐志摩來説,這是個貼切的名字。

    泰戈爾訪華結束,徐志摩又陪他訪問日本,一直把他送到香港,才依依惜別。泰戈爾回到印度,將他在中國的演講彙編成《在中國的講話》,此書的扉頁上寫道:獻給我的朋友蘇薩瑪,由於他的週到照料,我得以結識偉大的中國人民。泰戈爾把疏通蔓生著忘卻的荒草的印中兩國文化交往的古道,當作他訪華的使命,此題詞是對完成這一使命的過程中徐志摩熱誠相助的充分肯定。

    頻繁的越洋鴻書,不斷加深著泰戈爾和徐志摩的友情。1929年,泰戈爾結束在國外的講學,回國途經上海,在徐志摩家小住。徐志摩夫婦早為他佈置了一間富於印度情趣的房間,可泰戈爾偏偏喜歡擺著古色古香傢具的徐志摩的臥室,徐志摩當即作了調整,讓泰戈爾度過幾天愉快的時光。

    臨別前,泰戈爾用孟加拉語寫了一首贈詩:

    親愛的,我羈留旅途,

    光陰枉擲,櫻花已凋零,

    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紅

    顯現你慰藉的笑容。

    原來,泰戈爾在加拿大訪問不慎丟失護照;應邀去美國訪問,在移民局辦公室受到非禮,竟有人問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否識字,詩人為此異常氣憤。回國途中訪問日本,他因提醒日本人民警惕不要被帝國野心的歇斯底里所毒化,受到冷遇,心情鬱悶。可一到上海,徐志摩夫婦噓寒問暖,極為熱情。在徐志摩家中,泰戈爾仿佛置身於盛開的映山紅花叢之中。這首小詩中營構的反差強烈的意象,真切地表露了泰戈爾不同的心境。

    1924年5月8日,在天壇草坪為詩人舉行的祝壽儀式上,梁啟超為詩人起的中國名字是“竺震旦”。中國稱印度是“天竺”,而古代印度稱中國為“震旦”。梁啟超用心良苦為詩人起了這個珠聯璧合的名字,對泰戈爾在兩國文化交流中發揮巨大作用寄予厚望。

    泰戈爾無愧於這個美好名字。經過他十餘年的不懈努力,1937年4月14日,他創辦的國際大學成立了中國學院。在開學典禮上,他發表了著名演講《中國和印度》。泰戈爾把他創辦的國際大學喻為姹紫嫣紅的世界花園,作為中印文化、學術交流的中心,中國學院是世界花園裏一朵分外鮮艷芬芳的鮮花。

    泰戈爾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突出表現于他堅決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1938年初,當他在報紙上讀到日本軍隊出征前舉行祭祀、祈禱勝利時,不禁怒火中燒,義憤填膺地寫了聲討日本軍國主義的名作《射向中國的武力之箭》。詩人在這首詩中,憤怒譴責日本軍隊在中國燒殺搶掠的滔天罪行,尖銳地揭露日本士兵禮敬佛陀的虛偽。詩人不僅以詩篇聲援中國人民,而且親自參加援華抗日活動,抱病率領國際大學藝術團在加爾各答進行義演。他呼籲印度人民向中國提供各種形式的物質援助。他本人慷慨解囊,為援華基金捐款500盧比。他的正義行動大大激發了印度廣大群眾支援中國人民的熱情。他在致中國人民的信中預言:勝利的種子將在中國人民的心田發芽、開花;並且一再證明:它是不朽的。

    詩人雖然未能親眼看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但歷史發展完全證實了他的預言。敬愛的周恩來總理1957年參觀國際大學時,曾讚揚泰戈爾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傑出代表,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記泰戈爾對他們的熱愛。中國人民也不能忘記泰戈爾對他們的艱苦的民族獨立鬥爭所給予的支援。”

    光陰荏苒,今年5月7日是泰戈爾誕生一百四十週年,泰戈爾辭世也已六十年了。但泰戈爾對中印友好事業的卓越貢獻,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連同他的名篇佳作,將永遠銘記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人民日報》 (2001年04月27日第十一版)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