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瞭望反腐文學已開山立派 前路能走多遠  

      作為“反腐文學”的最新延續,關注農民生活的《根本利益》本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花城出版社的最新書目中,也包括感喟“當官難,當清官更難,當一輩子清官難上加難”的《打撈光明》、《黑馬市長》,揭露官場黑幕的《狀告縣委的匿名信》、《紅色痙攣》,深度解析犯罪心理的《紅顏貪官》、《幕後》、《鼠品》等。

      此前此後,反腐作品一直風起雲湧:在熒屏上,與小説同名的《蒼天在上》、《抉擇》、《大法官》等一批反腐倡廉電視劇正在各電視臺熱播,《中國製造》、《大雪無痕》、《至高利益》、《大法官》、《滄浪之水》等小説一部接著一部在關心與不關心文學的人們中流傳。僅人民文學出版社去年10月推出的《滄浪之水》,在迄今為止的10個月內已重印8次,累計10萬冊。

      一大批直面社會矛盾、揭露醜惡現象的文學作品,被統稱為“反腐文學”。評論界甚至把反腐文學和女性寫作、網路小説並稱當前流行文學的“三高”。

      這些反腐文學的共同指向是:貼近現實生活、反映社會深層問題、傳達普通百姓心聲。它們所産生的巨大的心靈震撼,帶有強悍的正氣和興旺的人氣,也輻射至價值觀、人生觀、金錢觀、婚姻觀等多種領域。這些作品對社會現實發出的憂思,讓它們的讀者,遠遠超出了文學愛好者的有限圈子。

      當人們閱讀這些富有警示性意義的文字時,深沉的共鳴與警省,交替萌生。“這些作品越來越銳利、越來越深刻了”。在分析反腐小説的成因時,評論家曾鎮南説,社會、時代的發展變化本身,為文學創作的深化提供了大量素材。比如説反腐,這幾年黨和國家在反腐鬥爭中的力度有目共睹,這成為反腐題材創作最好的基礎。

      反腐文學的大批出籠,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作家社會責任感的增強。“有時生活中一件素材的激發,可能比很多理念更能打動作家,觸動作家”。中國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老作家王巨才説,這種設身處地的平民意識和仗義執言的責任良知,在當前文學創作某種程度的私人化、貴族化、媚俗化傾向中,難能可貴。

      先後創作了《西部警察》、《車間主任》、《大法官》等作品的青年作家張宏森以前也曾熱衷於所謂“個人化寫作”,因沉浸于一些曲折的理念、曖昧的表述而自得。最終促使他轉型的理由是———“我無法漠視正在發生的一幕幕現實活劇,以及身邊父老兄弟的歡樂與憂傷。”他漸漸相信,“脫離人民群眾的藝術,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作品,不可能有感召力,也不可能有生命力。”

      《根本利益》的作者何建明説,作為一個轉型時期的中國,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實在不少,而這些問題又非常嚴峻,稍處理不好,都會釀成巨大傷害,甚至危及到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他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愈加沉重。

      關於流行文學“三高”的説法,何建明認為,從分量上説,以都市白領生活為主要對象的“女性寫作”,往往對自己“小資生活”自覺炫耀,那些美女、酒吧、同居的生活,光怪陸離,他們在小情感中要死要活;而作為新新人類的娛樂與宣泄方式的“網路小説”,對傳統的寫作習慣、語言方式、內容格式等,進行了顛覆性解構。但無論如何,它們都無法與帶著血淚、生死、沉浮的社會重量級的反腐小説,相提並論。

      一些人擔心,反腐作品只是在展覽腐敗。反對者認為:“寫腐敗,是為了寫反腐敗”。反腐文學的緣起,可以追根至我國清末明初的官場小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官場現形記》、《孽海花》等。而目前這批反腐作品透露的內容已經十分廣泛,紙醉金迷、民間冤案、官官相護、權錢交易均有涉及,除了鞭笞官場黑暗之外,更有許多人文情懷。

      北京大學一位評論界人士分析説,反腐小説是一個大的框框,其中包含很多類型的綜合,如偵探小説、黑幕小説,情色小説。大題目中集中了許多小類型。反腐文學具有的現實意義,就是將文學的能動發揮到極致,直指現實生活的核心,觸摸到了生活的脈動和潮流。從受眾角度説,反腐題材實現了“多元滿足”———滿足受眾的道德快感和消費快感。這可以理解為,讀者因其道德上的正義感,滿足自己的道德優勢;另一方面,無可否認,也滿足了一些獵奇的想像和縱欲的享受。

      對反腐作品的文學價值本身的質疑也開始出現。作為一個階段社會現實、社會熱點的集中反映,可能的確會引起公眾較大的興趣和熱情,但是,小説,或者説文學作品,畢竟不是報紙。好的文學作品,應該禁得起時間的檢驗。廣為流行的反腐文學,特別是以已經查處的一些大案要案為背景的故事,會不會成為易碎品?

      現在反腐題材可以説無所不在。許多古裝電視劇作也借古喻今,喬裝打扮,涉足反腐題材,如《鐵嘴鋼牙紀曉嵐》;“公安+言情”的海岩小説套路,對貪官、富豪之間情仇恩怨多有涉及,也可歸為此類。其實反腐文學不是一種表層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本身。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只有反腐敗這一面,也不只有都市女性、網路新人在實實在在生活著。這些分支的興盛,和其他現實題材相形之下的寂寞無聲,也許反映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另一重尷尬。(徐虹)

     《中國青年報》2002年8月15日


[文壇瞭望] 反腐創作≠展示腐敗
張平:我了解平民百姓的艱難與歡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