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裴多菲:一朵帶刺的玫瑰  
戴建軍

    1849年7月31日,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戰中同沙俄軍隊作戰時犧牲,年僅26歲。

    生命誠可貴

    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

    兩者皆可拋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提起這首百多年來在全世界廣為傳誦的詩篇,人們便會想起它的作者──匈牙利詩人裴多菲。不過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特殊的政治氣氛下,“裴多菲俱樂部”又一度成為帶有不祥意味的名詞。如果客觀地回顧歷史,人們便可以知道那位匈牙利偉大的詩人是深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關切與讚揚的1848年歐洲革命中的英勇鬥士,他的詩作也為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學遺産。

    ■在爭取民族自由的鬥爭 環境中成長併為愛情謳歌

    1823年1月1日,裴多菲山陀爾生於奧地利帝國統治下的多瑙河畔的阿伏德平原上的一個匈牙利小城,父親是一名貧苦的斯拉伕族屠戶,母親是馬扎爾族的一名農奴。按照當時的法律他的家庭處在社會最底層。

    一部分祖先來自中國漢代匈奴西遷部落的匈牙利,帶有東西兩種文化的激烈碰撞的特點,在歐洲歷史上居於特殊地位。由於長期受到周邊民族的歧視壓迫,匈牙利人近千年來一直擅長用詩歌作為鼓勵本民族戰鬥的號角,近代更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愛國詩人。17世紀以後,匈牙利又一直受奧地利帝國的統治而喪失了獨立地位,爭取自由的起義鬥爭此起彼伏。

    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裴多菲,少年時代就願意聽老年人講述民族英雄胡斯領導起義的傳説。在小酒店和同伴談論著當年匈牙利民族爭取獨立而鬥爭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靈上深深打下烙印。這種“自由論壇”的氛圍,也極大地促進了裴多菲語言的發展和進步,很小的時候他就能用匈牙利語和斯洛伐克語自由交談,拉丁語也有了一定的基礎。

    1835年,12歲的窮孩子裴多菲有機會到奧賽德求學,三年時間裏他盡顯了聰明才智,完成校方規定的課業外又組織起進步的學生團體,閱讀和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和匈牙利古典作家的作品。1838年,裴多菲寫下了他的處女作諷刺詩《告別》。該詩繼承發揚了匈牙利古典詩歌的傳統,初步體現了他畢生所一直遵循的詩歌語言大眾化的特點。他又當過兵,做過流浪演員,任過《佩斯時裝報》的助理編輯,豐富的社會經歷更深化了他創作的源泉。

    1846年9月,23歲的裴多菲在舞會上結識了伊爾諾茨伯爵的女兒森德萊尤麗婭。這位身材修長、有淺藍色眼睛的美麗姑娘的清純和率真,使年輕詩人一見傾心,擁有大量土地莊園的伯爵卻不肯把女兒嫁給裴多菲這樣的窮詩人。面對阻力,裴多菲對尤麗婭的情感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時間裏發出了一首首情詩,如《致尤麗婭》、《我是一個懷有愛情的人》、《你愛的是春天》、《淒涼的秋風在樹林中低語》、《一下子給我二十個吻吧》等。這些抒情詩中的珍品,鼓動尤麗婭衝破父親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後同裴多菲走進了婚禮的殿堂。

      此刻,歐洲大地已涌起革命洪流,匈牙利人民起義也如涌動的岩漿。蜜月中的裴多菲歡樂與憂鬱交織。他不願庸碌地沉溺于私家生活,寫下了著名箴言詩《自由與愛情》:“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這首名作,此後百年間一直是激勵世界進步青年的動人詩句。

     ■以詩歌做號角 用滿腔激情爭取民族獨立

    1848年春,奧地利統治下的匈牙利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已經達到白熱化程度。裴多菲目睹人民遭受侵略和奴役,大聲地疾呼:“難道我們要世代相傳做奴隸嗎?難道我們永遠沒有自由和平等嗎?”詩人開始把理想同革命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決心依靠貧苦人民來戰鬥,並寫下一系列語言凝練的小詩,作為鼓舞人們走向民族民主革命的號角。

    3月14日,他與其他起義的領導者在佩斯的一家咖啡館裏議定起義事項,並通過了旨在實行資産階級改革的政治綱領《十二條》,當晚,裴多菲便寫下起義檄文《民族之歌》:

    起來,匈牙利人,祖國正在召喚!

    是時候了,現在幹,還不算太晚!

    願意做自由人呢,還是做奴隸?

    你們自己選擇吧,就是這個問題!

    15日清晨,震驚世界的“佩斯三月起義”開始了,1萬多名起義者集中在民族博物館前,裴多菲當眾朗誦了他的《民族之歌》。起義者呼聲雷動,迅速佔領了布達佩斯,並使之成為當時的歐洲革命中心。翌年4月,匈牙利國會還通過獨立宣言,建立共和國。恩格斯曾指出:“匈牙利是從三月革命時起在法律上和實際上都完全廢除了農民封建義務的唯一國家。”

    面對布達佩斯起義,決心維護歐洲舊有秩序的奧地利皇帝斐迪南馬上聯合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34萬俄奧聯軍向著人口僅有500萬的匈牙利兇狠地壓來。民族危難時刻,裴多菲給最善戰的將軍貝姆去了一封信:“請讓我與您一起去戰場,當然,我仍將竭力用我的筆為祖國服務……”在1848這一戰火紛飛的年份裏,裴多菲寫下了多達106首抒情詩。翌年1月,裴多菲成為一名少校軍官,他寫詩同時又直接拿起武器參加反抗俄奧聯軍的戰鬥。

    ■犧牲于哥薩克騎兵矛下 短暫的一生留下800多首詩歌

    1849年夏,匈牙利革命軍在強敵壓迫下戰至最後時刻。7月31日晨,貝姆將軍將還能戰鬥的300人組成了一支騎兵隊,在戰鬥打響前又特意叮囑裴多菲留下。詩人卻違背了將軍的命令,跟在騎兵隊後面出發。這些英勇的匈牙利戰士與數倍的敵人膠著在一起時,很快便被淹沒和融化了。身材削瘦的詩人也被兩名俄國哥薩克騎兵前後圍住,一柄彎刀兇狠地向他劈來,詩人閃身躲開,但同時另一把尖利的長矛已刺進了他的胸膛,詩人痛苦地倒下了……

    此後的數十年裏,匈牙利人民始終不願相信他們的詩人已不在人世,傳説不斷出現。有人説曾在一個農民家裏看見過他,有人稱自己被俘後在俄國見過裴多菲。匈牙利議會還專門進行了調查,但令人失望的是,這個“目睹者”既沒當過兵,更未被俘虜過……

    經過匈牙利人民的反抗鬥爭,奧地利帝國被迫在1867年同匈牙利簽訂協定,承認在奧國皇帝為統一元首的前提下,可以建立二元化的聯合國家政體,國名也改稱奧匈帝國。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奧匈帝國崩潰,1918年末匈牙利實現了完全獨立建國。

    裴多菲犧牲時僅26歲,身後留下22歲的妻子和1歲半的幼子。他一生中寫下了800多首抒情詩和8部長篇敘事詩,此外還有80多萬字的小説、政論、戲劇和遊記,且有相當部分在戰火中完成。這樣的高産率,在歐洲文學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在匈牙利文學乃至其整個民族的發展史上,裴多菲都佔有獨特的地位。他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學的基石,繼承和發展了啟蒙運動文學的戰鬥傳統,被人譽為“是在被奴隸的鮮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裏生長出來的‘一朵帶刺的玫瑰’”。一個多世紀以來,裴多菲作為爭取民族解放和文學革命的一面旗幟,也得到了全世界進步人士的公認。他那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至今仍在廣為傳誦。

    《北京青年報》2002年7月31日


“裴多菲之死”隨想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