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就是成功的道路
——《本領恐慌》眾人評

劉縣書

    編者按:最近一本叫做《本領恐慌》的書似乎引起大家的“恐慌”,這又是一本“中學生”寫的向現行教育體制提出挑戰的書。5年前,一個15歲的女孩上學上得好好的,突然要求退學,自己鑽研起了“大成教育”,3年後居然在高校辦起了教育系列講座,19歲與人合著《大成奧秘———超越美國成功學》,現在又拿出這本《本領恐慌》。在出版社組織的專家座談會上,讓我們聽聽青少年與教育研究學者是怎麼説的吧。

    ■一個20歲女孩的聲音

    ■我們的教育體制、學習理念出了嚴重的問題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我覺得這本書的出現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現象,很值得我們思考。王小平不像韓寒,她學習成績很好,主動退學,是進行自我設計,希望有所成就。我相信,人是千差萬別的,作為個人來説,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就是成功的道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按部就班的學習,也不是所有人都去選擇退學。

    另外,這本書的價值還體現在它是一位20歲的女孩對教育和學習問題進行的系統研究。關於教育和學習的問題,歷來都是成年人在發表議論,而我們的學生、青少年本身很少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本書裏有很多不完全的甚至不成立的地方,但是它的價值不在於闡述了多麼深刻的道理,它傳達了一個青年學生對教育的深切的體驗,對學習、對成功的理解,而且這其中不乏天才的見解。

    中國的教育是成就人的事業,從某些方面講也在扭曲人。現在的學生極度厭學,我們做過調查,全國因為喜歡讀書而上學的中小學生只佔極少數。現在的學校教育中有不少東西是很毀人的,孩子疲倦而去,疲倦而歸。我們的教育體制,我們的學習理念,都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關於中學生退學和寫書現象,有不同的認識。我同意孫雲曉所説的,並不存在惟一的真理和普遍的原則,每個人都可以走適合自己的道路。

    就此書而言,如果把它當作理論研究的對象來看,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我覺得這本書的定位實際上相當於國外類似卡耐基的生活指導書,教你如何處世,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等等。卡耐基的書是有價值的,很多人都認為從卡耐基和《讀者文摘》中學到的遠遠超出在中學裏幾年學到的東西。

    我認為作者不應該把自己的目標定位在什麼“大成學”上。實際上古今中外那些學習方法和智慧本質上是相通的,如果把這些學習的基本方法、基本道理組合起來,取一個新的名字,作為自己的發現,我覺得是不可取的。她很早確定志向是好的,但現在做的遠不是成熟的學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面向大眾的教育卻浸透了“少數人成功”的毒素

    ■打破常規需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領

    劉兵(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以往學生談教育或者反抗教育的情況並不是很多,至少沒有像現在媒體這麼集中討論從而引起公眾廣泛關注,所以説這反映了對現行教育一種特殊的反抗。對目前的教育現狀大家都不滿意,各種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來反抗,有一些人採取極端的方式,步子邁得更大些。

    這本書引發的一些問題很值得大家思考,比如説成功的概念。作者在做“成功學”研究時是按照傳統意義上的成功概念來收集素材,僅把愛因斯坦、毛澤東這樣的人當作成功的榜樣。我覺得這反映了一種“少數人成功”的概念。現在我們的教育就基礎教育、普及教育而言,雖然面對的是絕對廣大的公眾,但是其中卻浸透了一種“少數人成功”的觀念。

    楊東平:對,我們要對成功的概念重新認識。

    劉兵:我們應當提倡一種面向普通人的讓每一個人都可能達到成功的觀念。成功的標準應當是多元的,而不是按照某種模式,比如當你成為百分之幾的人你才是成功了。

    卜衛(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媒介傳播與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這本書的主要意義在於打破常規。不管是作者本身的行為還是書中提到的理念,都有打破常規的東西。

    談到教育,我們以往的教育總是想把自己的理念、知識和所有的價值觀念灌輸給年輕一代,而現在的教育提倡的是要幫助年輕的一代形成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因為我們無法確定我們所想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或是在未來的時間內是有用的。所以從這一點來説,這個年輕人幾乎沒有什麼成年人幫助她,卻形成了自己相對獨立的、特別是關於成才的看法,的確難能可貴。但在這種教育體制下,要突破現行體制的束縛,肯定需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領。比如韓寒,他會寫作,新概念作文比賽能得第一;比如王小平,她能寫出這麼一本書。如何幫助大多數年輕人實現他們的理想,對現行教育提出了挑戰。

    ■成功是發展、選擇與和諧

    ■如果退學的人更多一些,中國的人才會更多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推出了一個成功計劃,我們對成功的概念進行了新的闡述,我們的宗旨是人人都能成功,分三個層面來分解:首先成功就是發展,一個人要不斷發展;其次成功就是選擇,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最後成功就是和諧,包括與人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與自然的和諧。一些所謂成功人士在人格上是扭曲的,在內心上是脆弱的,這不叫成功。成功的真正內涵就是幸福。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很大,一些人存在著“成就焦慮”。

    卜衛:“成就焦慮”是非常本土化的題目。從古到今,中國人心目中好像只有一條成功的路可走,其實還有許多路可走。

    孫雲曉:我雖然不主張退學,但是我想中國學生裏面如果多一些退學的人,那麼人才出現得可能更多一些。為什麼這麼説呢?現在中國有95%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進入大學,有44.5%的父母希望孩子讀博士、博士後,去年高考擴招那麼大力度也不過只有10.05%的人進入大學。再過十年,政府確定的目標是增加到15%。很明顯大部分青年要被大學淘汰,很多人並不適應這種制度下的學習,他們極富才華,但是在這種體制下,他一直壓抑著才華的發揮,一步一步被逼著必須去考試,當他真的成為博士的時候,他可能就完了,他的銳氣、他的靈氣都喪失了,成了一個無所作為、沒有創意的博士。如果這些人趁他們還有銳氣的時候用一種退學、自學的方式,或者像楊東平説的書院式的學習方式,他們更有可能成才。

    中國教育需要改革———現代教育應該是適應學生的教育,而不是讓學生適應的教育———如果説有百分之幾十的孩子退學,教育改革的力度可能會更大些,現在大家都在忍著。

    ■無名畫家和他們的妻子

    ■被擠壓的中國孩子

    卜衛:剛才孫雲曉説的那一點非常好,成功裏面有和諧。現在的社會太強調競爭,其實成功並不等同於把別人打敗,成功是從與他人的和諧關聯中獲得的。

    楊東平:最近陳丹青出了一本書《紐約札記》。他在美國呆了18年,在他周圍有一些美國的畫家朋友,畫了十幾年的油畫,現在還是默默無聞。他們也希望畫廊買他們的畫,但是他們不刻意去追求,只是不停地畫,他們的工作量很大,遠遠超過國內的畫家。他們就是喜歡做這樣的事情,他的妻子也非常欣賞他,儘管他在商業上是不成功的。這樣的人在紐約數以萬計,其實這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問題———他作為一位個體勞動者,能夠自食其力,做自己喜歡的事,自我感覺狀態很好。這是一種新的生活哲學,不以事功作為最終的和惟一的目標,用物質標準、商業標準是沒法衡量的。在美國有相當多的人接受這種生活方式。這種人如果在中國,則會被看作非常失敗,沒有人肯嫁給他,不被社會認可。今天在中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人生哲學被放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而把那些人本的、個性化的東西完全擯棄了,所以我覺得很有必要提倡一種人本的生活哲學。

    卜衛:目前孩子們面對著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是文化背景的壓力,包括他們的家長、親屬和老師給予的壓力,另一方面是來自國家的壓力,比如要成為革命接班人,或者是要成為成年人希望的那個樣子。孩子自己希望是什麼樣子、成為怎樣的人,是完全不被考慮的。一個孩子,如果他不爭著考第一,大家會覺得他不是一個好孩子,沒有上進心。楊東平提到的那些畫家會被我們評價為頹廢,而不會認為他們是在享受自己的生活。孩子們實際上是被擠壓的,像王小平這樣一個孩子,她不想按照一般人希望的那樣,她成績很好卻退學,這是對周圍壓力的一種反抗。但是她又擺脫不了環境對她的作用,她又受著更深的文化背景的影響,她還教別人如何“成功”,其實她正處在這樣的矛盾之中。

    《中國青年報》2001年1月1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