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家,世界多元的《歐洲史》  

    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在其著作《歷史研究》的序論裏説:“人類無疑正在走向自我毀滅,除非我們能成功地形成天下一家的狀態。”按照湯氏的觀點,人類社會發展到20世紀後,各種強權政治不合時宜地産生並滋生蔓延,而這些強權政治的後果將給人類社會帶來不可調和的矛盾,並且最終將導致滅絕人類本身的戰爭。湯氏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兩次世界大戰帶給全世界人民難以磨滅的印象和難以癒合的創傷。

    海南出版社最近推出的翻譯著作《歐洲史》,正是一部比較全面、系統、具體地闡釋了湯氏這一觀點的史學新作。我們無從考察寫成這部史書的歐洲不同國家的14位作者是否全都同意湯氏的觀點,但我們從成書以後的文字可以非常清晰明瞭地感到湯氏理論及其意願的毫無疑問的存在。

    在這部書的“前言”中,作者就開宗明義地指出:“一部歐洲歷史,雖然充滿敵對與爭奪,甚至殺傷和流血,背信棄義,某個領導人或某個民族一心稱霸,以強淩弱。但是歐洲史裏也貫穿著頻繁交往,彼此影響,互相借鑒和共同的喜悅。”這段話雖然説得簡單,但不難看出,主創者想重點闡明的無非是“雖然充滿敵對”,但更主要的是“貫穿著……共同”這樣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

    這部《歐洲史》的14位作者認為,“上帝怎樣萬能,也無法改變過去,所以他創造了歷史學家。”而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是怎樣前瞻地去闡釋以往,使歷史的陰影減至最少,讓歷史的光輝照耀未來。

     基於這種觀點,《歐洲史》不是像其他教科書一樣,從各國各自的歷史入手,通過一個個獨立的國家和民族的組合來圖解歐洲的歷史,而是選擇全歐共通點作為切入口,講述的是全歐共同的過去,暗示的是歐洲大一統的未來。本書強調古希臘、古羅馬的影響是全歐的:“在整個中歐、西班牙、不列顛諸島和北歐,青銅武器、後來的鐵制武器、工具、陶瓷和裝飾、喪葬習俗和居址形式等,都和古希臘有共同特點。”而這種共同,不僅是“種族政治的共同性”,更重要的是以共同的生活為前提和基礎的。在談到古羅馬帝國時指出,全盛時期的版圖有“將近350萬平方公里……人口為7000萬。”而這一面積,包括了除現今俄羅斯歐洲部分之外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歐洲地域,這一人數也佔了當時全歐人口的絕大多數。

    歷史,當我們僅僅把它當作故事來讀的時候,它也許真是歷史,但當我們把它當作一門社會科學來看的時候,它恐怕更多地是由政治和經濟所組成。這部《歐洲史》先是由12名西歐歷史學家寫成,然後在1997年,又融入了兩位東歐(波蘭)歷史學家的觀點終成此書。西歐和東歐曾是政治極端對立、經濟相對隔絕的兩大對峙陣營,但近年來由於政治格局不斷變化,也“由於現代技術驚人的進步,導致距離消除,”(湯因比語)東西歐不再那麼敵對,人們渴望一個和平的歐洲,世界需要一個共同發展的空間。我們不知道何以要融入兩位東歐作者,但對立正在逐步消除,世界正在走向多極是不言自明的事實。另外,我們讀這部史書,似乎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歐共體”這個政治經濟合二為一組織的影子。“歐共體”僅從名謂上即可看出其實質的端倪,它主張“歐洲共同”,而這部《歐洲史》則極力倡導“共同的歐洲”。兩位作者進入這本書的創作,也是他們努力的一個方面嗎?(湯萬星)

    《光明日報》2002年4月22日

    


歐洲,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朋友和對手
——讀《歐洲史》
一眼望去的歐洲
——評《歐洲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