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0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及200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全文)  

    關於200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及200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2002年3月6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財政部部長 項懷誠

    各位代表:

    受國務院委託,我向大會提出200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及200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2001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各項宏觀調控政策和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對財政經濟工作提出的各項要求,努力擴大和培育國內需求,積極推進各項改革,在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情況下,我國經濟實現了較快增長。在此基礎上,財政收入增加較多,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對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支援力度明顯增強,宏觀調控作用得到了較好發揮。

    全國財政收支超額完成預算,中央財政赤字控制在預算之內。2001年,全國財政收入完成16371億元(不含債務收入,下同),比預算增加1611億元,比上年增加2976億元,增長22.2%。全國財政支出完成18844億元,比預算增加1486億元,比上年增加2957億元,增長18.6%。收支相抵,支出大於收入2473億元。

    中央財政總收入9171億元,比預算增加748億元,比上年增加1583億元,增長20.9%。其中,中央財政本級收入8578億元,比預算增加748億元;地方上解中央收入593億元,與預算持平。中央財政總支出11769億元,比預算增加748億元。其中,中央本級支出5754億元,比預算減少91億元;補助地方支出6015億元,比預算增加839億元。中央財政收支相抵,赤字2598億元,與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的預算赤字2598億元持平。

    地方財政總收入13808億元,比預算增加1702億元,比上年增加2737億元,增長24.7%。其中,地方財政本級收入7793億元,比預算增加863億元;中央補助收入6015億元,比預算增加839億元。地方財政總支出13683億元,比預算增加157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本級支出13090億元,比預算增加1577億元;上解中央支出593億元,與預算持平。地方財政收支相抵,收大於支125億元。

    另外,中央財政債務收入4604億元。其中,用於償還國內外債務本金1999億元,彌補當年財政赤字2598億元,補充中央財政償債基金7億元。2001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1053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1053億元。

    上述預算執行數字,在中央和地方決算編制匯總後,還會有些小的變化。

    中央和地方增收較多,部分項目支出變化較大。2001年,全國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22.2%。除了經濟穩步增長,企業效益繼續改善,稅收徵管進一步加強外,特殊性增收因素比較多。其中,車輛購置附加費改為車輛購置稅並納入預算管理,增加收入266億元;減持國有股收入專項上交財政,增加收入122億元,其中主要是境外發行減持國有股收入110億元;人民銀行上交以前年度收入188億元。扣除特殊性增收因素,按可比口徑計算,全國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17.9%,中央財政收入增長14.5%。

    2001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均增收較多,分別比預算超收748億元和863億元。但由於有些增加的收入是有指定用途的,財政不能用於其他方面的開支。而需要增加開支的重點支出項目又比較多,所以財政收支壓力一直比較大。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中央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中關於“中央預算超收收入可以用於彌補中央財政赤字和其他必要的支出”的規定,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中央財政超收收入主要用於:增加交通專項支出86億元(車輛購置稅增收部分),補助全國社會保障基金310億元,增加基本建設支出300億元,增加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支出52億元。地方財政超收收入主要用於:解決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拖欠,落實2001年第四季度出臺的增加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政策,增加社會保障補助支出,保證教育、科技、農業、生態保護等重點支出以及支援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等方面的資金需要。

    2001年中央預算執行中,有些項目與預算相比變化較大,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在預算執行中出臺和調整了部分政策。例如,為拉動內需,2001年10月份國家再次增加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根據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情況,國務院對農村稅費改革步伐作了調整;為進一步擴大出口,適當增加了出口退稅指標等。二是部分原列中央本級的支出,如基本建設支出,地質勘探費,文教、科學、衛生事業費等,在執行中劃轉到了地方。

    積極財政政策得到較好落實,擴大和培育了內需。2001年,按照中央要求,經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了15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國債資金的投入,不僅保證了青藏鐵路、西電東送等西部開發重大項目的及時啟動和建設,而且促進了一批重大在建項目的完成。截止2001年底,累計完成公路通車里程2.55萬公里;建成鐵路新線4000公里,復線1988公里,電氣化里程1063公里;1895個縣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國債技改貼息資金安排國有重點企業已開工技術改造項目781個。

    連續四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抵禦亞洲金融危機衝擊,遏制通貨緊縮趨勢,克服世界經濟增長減速帶來的影響,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事實證明,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雖然中央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有所擴大,但推動了國民經濟整體水準的提高和國家財政收入的較快增長。2001年中央財政赤字2598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2.7%,債務餘額15608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16.3%,都在安全線以內。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財政承受風險的能力還將進一步增強。同時,我們也一直密切關注各項相關指標的變化,並採取了一些有利於防範財政風險的措施。一是合理調整國債期限結構,降低籌資成本,錯開還款期限。二是從2000年起將國債利息支出列入經常性預算,與國債本金分開。三是加強對國債項目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對部分國債項目資金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努力提高國債資金使用效益。對一些因歷史原因形成並長期積累的潛在財政風險,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已經採取了相關措施,正在逐步加以消化。

    繼續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努力解決基層工資拖欠問題。近年來,國家適當調整收入分配政策,逐年增加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提高了社會保障對象的保障水準。在調資政策執行過程中,也出現了部分縣鄉拖欠幹部職工工資的現象。據地方上報數字統計,截止2001年底,各地共拖欠當年國家統一政策規定的工資65億元,佔應發工資總額的1.8%,主要發生在中西部地區的縣鄉兩級。從地方總體財力看,近幾年地方財政本級收入增長較快,2001年比上年增收1387億元,達到7793億元,但由於地區之間收入增長以及省對下轉移支付力度不平衡,加上財政供養人員增長過快,儘管地方財政為解決欠發工資問題作了積極努力,部分縣鄉財政仍然難以保證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幾年來,中央財政較大幅度增加了對地方轉移支付,1998至2001年,中央補助地方支出由3321億元增加到了6015億元,年均增長21.9%,比中央本級支出年均增長幅度高5.2個百分點。2001年,中央財政在各方面支出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僅可用於工資性支出的轉移支付資金就安排了892億元。為了緩解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縣鄉工資發放困難,中央財政負擔了這些地區執行1999年以來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所需大部或全部財政支出。2001年10月出臺的增加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政策,除沿海九省(直轄市)外,其餘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與此同時,中央財政每年還專項安排50億元預算週轉資金,用於解決農業大省季節性工資拖欠問題。

    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縣鄉工資拖欠問題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有些省除保證當年不發生“新欠”外,還在逐步解決2000年以前的工資“陳欠”問題。2002年,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爭較好地解決所有縣鄉當年工資欠發問題。

    社會保障投入繼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近年來,為落實中央決策,中央財政大規模增加了社會保障支出。2001年,中央財政用於社會保障性支出完成982億元,是1998年的5.18倍。其中,對養老保險基金補貼支出349億元;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補助支出136億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支出23億元;補充全國社會保障基金310億元;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支出84億元。在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力度的同時,建立了財政社會保障補助資金專戶,保證了資金專款專用,並正在積極穩妥地推進遼寧等地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的試點。據統計,截至2001年底,全國共有4700多萬社會保障對象得到國家預算的社會保障資金補助。此外,為淘汰落後和壓縮過剩的生産能力,支援依法實施企業關閉破産,確保職工安置和社會穩定,2001年中央財政還安排企業關閉破産補助資金135億元。

    農業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業基礎地位不斷鞏固。2001年,中央財政通過多種渠道,增加了農業投入。一是為了推進和完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中央財政安排支援安徽全省和其他地區106個縣農村稅費改革試點轉移支付資金33億元。二是認真落實受災地區農業稅災歉減免政策,全年共減免受災地區農業稅收5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補助40億元。三是加大扶貧投入力度,中央財政安排扶貧支出100億元,農村貧困人口的生産和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四是安排資金42億元,支援退耕還林和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促進了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增加了農民收入。五是進一步增加了對天然林保護工程、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科技、農業産業化經營等方面的投入,中央財政用於這方面的支出233億元。六是落實糧食風險基金包乾政策,支援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增加糧食主産區和純農戶的收入。中央財政增加糧食主産區糧食風險基金包乾支出49億元,中央對地方的糧食風險基金補助達到173億元,佔包乾總額的57%。

    科教投入逐步增加,科教興國戰略得到有效貫徹。2001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完成213億元。其中,按照中央要求,從1998年至2002年,中央財政本級支出中教育經費所佔比例按同口徑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2001年中央財政本級增加教育經費41億元;實施第二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2001年中央財政支出10億元,又有32個縣(市、區)通過了國家“兩基”(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驗收;實施“全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專項補助地方26億元,改造危房1700萬平方米。2001年,中央財政科技支出完成373億元,增長29.5%。其中,專項安排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6億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專項經費6億元,國家“863”計劃專項經費25億元,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經費23億元。

    總的看,2001年預算執行情況是好的。但我們也清醒地注意到,財政運作中還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除了財政收入增長不平衡、部分縣鄉財政還比較困難外,財政管理不規範、財經紀律鬆弛、財稅秩序混亂、資金損失浪費等現象仍然比較嚴重。這些問題,有的是多年形成的,有的與改革和工作沒有到位相關。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並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各位代表:

    2002年是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年,做好今年財政工作,完成全年預算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政治穩定、社會繁榮,經濟發展潛力很大,這些都為今年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由於國際形勢錯綜複雜,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繼續減緩,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新的困難和嚴峻挑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總體上有利於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但短期內一些競爭力不強的行業和企業可能會受到一定衝擊。針對這種形勢,中央決定,2002年要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適當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努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根據上述形勢和要求,2002年預算安排和財政工作的指導方針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和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目標,以擴大和培育內需為重點,以推進財政改革,加強預算管理為手段,認真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嚴格收入徵管,保證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確保重點支出需要,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中央各項重大方針政策的落實提供財力保障。

    按照上述指導方針,國務院編制了2002年中央預算草案:

    2002年中央財政總收入安排10646億元,比上年增加765億元,增長7.7%(為便於比較,計算增長率時已按照2002年開始實施的所得稅分享改革方案對2001年執行數作了調整,下同),其中,中央本級收入10042億元,比上年增加754億元,增長8.1%。中央財政總支出13744億元,比上年增加1265億元,增長10.1%,其中,中央本級支出6412億元,比上年增加658億元,增長11.4%。中央財政收支相抵,赤字3098億元,比上年增加500億元。2002年中央財政需歸還到期的國內外債務本金為2581億元,加上彌補當年赤字3098億元和中央代地方政府發行250億元,國債發行總規模為592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債務收入為5679億元。此外,200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預算安排860億元,基金支出預算安排860億元。

    2002年代編的地方財政預算總收入15305億元,比上年執行數增加1497億元,增長10.8%。其中,地方財政本級收入7973億元,比上年執行數增加890億元,增長12.6%;中央補助收入7332億元,比上年執行數增加606億元,增長9%。地方財政預算總支出15305億元,比上年執行數增加1622億元,增長11.9%。其中,地方財政本級支出14701億元,比上年執行數增加1611億元,增長12.3%;上解中央支出604億元,比上年增加11億元。地方財政收支平衡。

    200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匯總,全國財政收入安排18015億元,比上年執行數增加1644億元,增長10%;全國財政支出安排21113億元,比上年執行數增加2269億元,增長12%。

    根據中央部署和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對財政工作的要求,2002年中央預算安排和財政工作的重點是:

    一、穩妥安排財政收入,確保完成預算任務

    近幾年來,由於特殊性增收因素較多,中央財政收入一直保持較高的增幅。2002年國民經濟將繼續快速健康發展,隨著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企業經濟效益也將進一步提高,這些都將為今年財政收入的增長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也要看到,今年增收的特殊性因素將大大減少,還將出現一些減收因素。例如,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關稅稅率實質性下調,改變進口貨物海關審價方法,進口稅收收入將會減少;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下調對該項稅收的影響將在今年進一步顯現;金融保險業營業稅稅率今年將繼續下調一個百分點。綜合考慮這些因素,2002年中央財政收入增長按與經濟增長大體相當的幅度安排。

    在收支盤子安排比較緊、預算執行中還可能出現新的減收增支因素的情況下,必須大力加強收入徵管,確保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我們將按照國務院關於穩定稅制、加強徵管的要求,嚴格依法徵稅,加大稽查力度,堅決打擊各種偷稅、騙稅、抗稅及走私犯罪行為;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進一步清理和規範稅收優惠政策,切實糾正一些地區和部門自行制定的稅收先徵後返政策和擅自減稅、免稅、緩稅行為,規範稅收秩序。

    二、認真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努力擴大和培育內需

    2002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為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帶動固定資産投資增長,擬發行長期建設國債1500億元,其中1250億元列入中央預算,250億元代地方政府發行。主要用於在建國債項目、西部開發項目、重點企業技術改造,以及南水北調、京津水資源保護工程、農村基礎設施和教育、公檢法司等方面設施的建設。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將進一步加強對國債資金使用的管理和監督,認真選好項目,嚴格實行國債項目建設招投標制,擴大對建設國債資金財政集中支付範圍,堅決防止無效投入、重復建設和超前建設,努力杜絕截留、擠佔、挪用和損失浪費國債資金等現象,提高國債資金使用效益。同時,注意把積極財政政策與調整經濟結構、深化體制改革、增加就業崗位、改善人民生活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增發國債、稅收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財政貼息等政策的組合效應,通過多種渠道擴大和培育內需。

    三、確保社會保障和工資發放支出需要,維護社會穩定

    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對保障城鎮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各級財政將進一步加大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2002年中央財政共安排社會保障性支出860億元(按可比口徑比較,比2001年增長28%)。其中,為了解決城市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國務院決定,2002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增加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補助,由去年的23億元增加到46億元;考慮到2001年提高企業離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支出翹尾、下崗職工規模等情況,2002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安排企業養老金補貼支出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補貼支出512億元;同時,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支援一些國有企業依法實施關閉破産,2002年中央財政將安排企業關閉破産補助資金110億元;安排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支出96億元。各級地方財政要認真落實中央政策,在預算安排中大力提高社會保障支出比重。

    確保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是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應盡的職責。中央要求,2002年繼續適當提高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基本工資,並相應增加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離退休金,中央財政將增加專項支出118億元,其中補助地方支出95億元。為幫助地方解決基層財政困難,中央財政將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可用於工資性支出的轉移支付比例,積極調度資金幫助地方解決基層季節性工資拖欠問題。2002年中央財政可用於工資性支出的轉移支付資金將達1180億元,這些資金應集中用於補助縣鄉兩級。地方財政也要進一步完善財政體制,尤其是加大省對下的轉移支付力度,切實幫助困難縣鄉解決欠發工資問題;基層財政要合理安排預算,財政資金首先用於國家規定工資的發放;繼續完善機關公務員工資由財政統發和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上劃到縣統一管理的辦法,逐步建立保證工資正常發放的機制。加快縣鄉政府職能轉變,切實精簡機構和人員,為從根本上解決縣鄉財政困難創造條件。

    四、增加農業和科教投入,促進重點事業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擴大和培育內需的一項重要內容和長期措施,要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力度。為改善生態環境,2002年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新增退耕還林面積3400萬畝,新增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種草面積3993萬畝,中央財政相應安排支出206億元(不含用增發國債安排的支出)。為改善農業生産條件,中央財政將從國債投資中分別安排加快農村電網改造支出137億元,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支出239億元。為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規範農村收入分配秩序,減輕農民負擔,2002年以省為單位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範圍將擴大到三分之一左右的省份,中央財政將增加專項轉移支付150億元。為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增強農業競爭力,2002年中央財政將安排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科技、扶貧等支出274億元。為搞好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增加糧食主産區農民收入,2002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安排補助地方糧食風險基金173億元。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保證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條件。為了加快推進科技和教育事業發展,提高全民族素質,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2002年,中央財政將安排教育支出251億元,安排科技支出408億元。

    此外,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適應國際形勢變化,將適當增加國防支出,提高我軍在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適當增加軍官、文職幹部、士官、在編職工的工資,以及義務兵津貼和離退休軍人離退休費。2002年中央財政增加國防支出252億元,增長17.6%。

    五、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規範財政資金收支行為

    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是構建公共財政框架的重要內容,是整頓和規範財經秩序、推進廉政建設的重大措施,是當前財政改革的關鍵環節,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2002年深化這項改革的總體要求是:部門的預算外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或財政專戶管理,部門預算全面反映部門及所屬各單位預算內外資金收支狀況,收支不掛鉤,支出要透明;合理核定各部門支出標準,財政部門按標準及時足額供給經費。具體措施:一是將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海關總署、工商總局、環保總局5個部門按規定收取的預算外資金收入全部納入預算,全額上繳中央國庫,支出由財政部按部門履行職能的需要與部門協商核定,確保經費供給。二是對28個中央部門的預算外資金實行收支脫鉤管理,其預算外收入繳入財政專戶,各部門按照核定的綜合定額標準,統籌安排年度支出,編制綜合財政預算。三是改革預算外資金收繳制度,實行收繳分離。取消現行各執收單位開設的預算外資金賬戶,改由財政部門按執收單位分別開設預算外資金財政匯繳專戶,對預算外資金匯繳專戶實行零餘額管理,單位不得坐收坐支。四是改革收入徵管部門經費收支掛鉤的做法,實行“預算制”。五是進一步規範和推動地方“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省級和地(市)級公安、法院、工商、環保、計劃生育等部門預算外資金收入,也要全部上繳地方國庫,納入預算管理,支出由財政安排,並保證供給。六是總結經驗,完善措施,修訂法規制度,使“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不斷深化,管理工作逐步法制化、規範化。

    六、穩步推進預算改革,強化預算管理

    推進預算改革,對規範財政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規範政府行為,從源頭上、制度上預防和治理腐敗都具有重要意義。要繼續深化部門預算改革,進一步改進和規範預算編制。結合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中央部門預算編制要全面反映部門預算內外收支狀況,實行綜合財政預算。支出安排首先要保障基本支出需要,項目支出優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項目,並對其實施過程和結果追蹤問效。同時,加快地方部門預算改革步伐,擴大省級財政實行部門預算的範圍,地(市)級財政也要為擴大部門預算改革作好準備,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在縣級財政進行部門預算改革試點。加快推進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減少資金運轉環節,從機制上防止截留、擠佔和挪用財政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2002年中央財政將擴大財政直接支付資金的範圍,增加改革試點部門,爭取將試點單位從2001年的6個增加到40個左右。同時,試行財政收入收繳制度改革,規範收入收繳辦法。積極推行政府採購制度,擴大政府採購範圍,強化對政府採購的管理監督,規範政府採購行為。2002年所有中央預算單位都將編制政府採購預算。

    七、搞好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國務院決定,從今年1月1日起,取消按企業隸屬關係劃分所得稅收入的分配辦法,除少數特殊行業的企業外,絕大部分企業所得稅和全部個人所得稅實行中央與地方按比例分享。改革以2001年為基期,保證地方合理既得利益,基數內的收入全部歸地方。2002年所得稅增量收入中央與地方按五五比例分享,2003年按六四比例分享,以後年度分享比例,根據實際情況另行確定。改革後中央從所得稅增量中多分享的收入,全部用於增加對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中央財政不留一分錢。這次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是繼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財政管理體制方面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中央綜合考慮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重要決策,是地區間相互支援、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大舉措。我們將認真落實相關政策,確保改革的順利實施。同時,要結合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進一步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加大省對下的轉移支付力度,切實解決基層財政困難。

    八、依法強化會計工作,嚴厲打擊做假賬

    加強會計工作,保證會計資訊的真實性,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基礎。目前,製作假憑證,編制假報表,出具假報告,提供虛假會計資訊等現象十分突出,正常的經濟秩序受到嚴重干擾。為此,必須進一步依法強化會計工作,堅決打擊做假賬行為。要按照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會計制度和法規,使會計工作進一步法制化和規範化;加強財務會計監管,全面深入地貫徹落實《會計法》;加強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和查處力度,對嚴重違法違規、弄虛作假的事務所,堅決予以取締;加強財會人員尤其是高級財會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的財會知識培訓,不斷提高財會工作的管理水準;支援和保護財會人員依法理財,對堅持原則、嚴格執法的財會人員要公開表彰和獎勵,對打擊報復財會人員的行為和責任人,要依法嚴肅追究責任。

    九、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勤儉辦一切事業

    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經濟還不夠發達,人民生活水準還不高,財政還比較困難,需要辦的大事急事還很多。但是,當前無論生産、建設還是消費等領域,都還存在著大量鋪張浪費現象。為此,必須大力提倡艱苦創業、厲行節約、勤儉辦事的作風,堅決制止各種奢侈浪費行為。財政部門要帶頭艱苦奮鬥,以實際行動作出表率。預算安排要精打細算、科學合理,禁止各種不必要的支出;預算執行要嚴格把關、追蹤問效,使每一筆錢都花在“刀刃”上;要強化財政監督,嚴厲查處各種違反規定亂花錢行為,最大限度地減少財政資金的損失和浪費。

    各位代表:今年的財政預算任務十分艱巨,我們深感責任重大。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兢兢業業,狠抓落實,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完)

    新華社 2002-03-17

    


關於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全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