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經濟增長的有力保障———訪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

張怡恬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擴大內需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一項戰略方針,明年仍要堅持實施這一方針。明年的經濟工作既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又具有諸多有利條件。在新的挑戰和機遇面前,應如何進一步深化對擴大內需方針的認識?就此,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顧問、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

    記者:如何理解擴大內需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方針?

    劉國光:把擴大內需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方針,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擁有十二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國內市場非常大。而目前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僅為60%左右,低於最近十年世界平均消費率78%—79%的水準,國內市場還有很大潛力。堅持擴大國內需求,努力開拓國內市場,既是加快經濟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又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所在。同時,它可以使我國經濟有較大的迴旋餘地,減少對外部經濟的依賴,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綜觀世界各國,大國經濟一般都是內需主導型經濟。美國2000年外貿依存度為20.7%,日本為20.1%,而同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為44%左右。考慮到匯率等因素,我國外貿依存度有被高估的可能。當然,由於我國加工貿易的規模較大,因而該比例也有其合理性。但我國有十二億多人口,大大超過美國的兩億八千多萬和日本的一億兩千多萬,所以依賴國內市場的份額理應更大。一方面,加入WTO後,中國的對外貿易還會有很大發展,必須加大對外貿工作的支援力度;另一方面,必須立足於我國國情,積極擴大內需、促進國內的消費與投資。

    記者:請您評價一下從1998年開始實施的擴大內需方針的成效。

    劉國光:中國經濟在1997年成功實現了“軟著陸”之後,由於受亞洲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很快又出現了通貨緊縮的趨勢。1998年開始,中國政府已連續四年實施擴大內需的方針,主要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並配合以穩健的貨幣政策。從政策的實施效果來看是非常成功的。據測算,國債投資對1998、1999、2000年三年經濟增長的拉動分別為一點五個百分點、兩個百分點和一點七個百分點。拿國債專項資金技術改造貼息項目來説,三年共安排了二百六十五億四千萬元,拉動投資兩千八百一十億元,其中銀行配套貸款一千七百二十一億元。就是説,一元的國債資金帶動了十元的社會投資、六元的銀行貸款。利用國債資金進行重點建設,不僅有力地拉動了經濟增長,抑制了通貨緊縮趨勢,而且加快了經濟結構調整,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後勁。同時,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消費、促進出口和支援改革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幾年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發揮了比較好的配合作用,如:在資金籌集上,定向向國有商業銀行發行國債;在資金運用上,注意財政投資與信貸資金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密切配合,等等。在擴大內需的宏觀政策作用下,2000年年中,中國經濟開始出現轉機,當年GDP增長率恢復到8%,扭轉了經濟增長持續下滑的趨勢。

    2001年年初以來,由於世界經濟及國際貿易增長迅速減緩,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長速度比去年大幅度下降。在外需增長受到嚴重制約的情況下,繼續實施擴大內需的方針將對拉動全年經濟增長起到關鍵作用,在相當程度上彌補外需的不足。2001年,國債投資規模一千五百億元,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5.8%,高於上年同期四點四個百分點。消費前三季度同比增長10.1%,與上年基本持平,這是在去年較高基數的基礎上來之不易的較快增長。雖然受世界經濟增長總體顯著放慢的不利影響,但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長仍達到了7.6%的較高水準。今年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相當可觀的,尤其是在美國、歐洲、日本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速普遍下降且下降幅度超過預期的外部環境下,更顯得難能可貴。

    記者:2002年,我們將面臨更加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同時國內的經濟發展也將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如何看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宏觀政策選擇?

    劉國光:當前,雖然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低迷的形勢下保持了一枝獨秀,但這主要是近年來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結果,而並非穩定的內在因素作用的結果,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並未根本解決。今後一個時期國際經濟環境仍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無論從保持政策的連貫性,還是從繼續鞏固、發展當前形勢的現實需要看,明年我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既十分必要,又完全可行。

    首先,明年國際需求極有可能進一步下降,國際經濟形勢仍很嚴峻。目前世界經濟放慢的趨勢,有人認為是週期性的,有人認為是結構性的。即使世界經濟放慢是週期性的,幾個月時間內就有可能復蘇,但由於我們受世界經濟波動影響的滯後期大約有半年,明年的經濟形勢仍很嚴峻。二是民間投資還沒有上去。今年一至三季度,我國國有及其他類型經濟投資增長18.2%,而集體和個人投資僅增長9.1%。民間投資的增長還需要政府投資的拉動。三是財政指標還沒有到達警戒線,國家財政還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衡量一國財政是否有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能力,國際上通常採用赤字率和債務負擔率這兩個指標。我國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1.2%上升到2000年的2.9%,接近歐盟規定的3%的警戒標準,仍在公認的警戒線內;從債務角度看,我國債務負擔率從1997年的7.3%上升到2000年的14.6%,遠低於歐盟規定的60%的警戒線。可見,雖然積極的財政政策屬於短期政策,但在目前情況下,我們仍有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必要性,同時也有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空間。我個人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力度還可以再加大一些。因為解決比較嚴峻的就業問題需要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就業問題應主要靠結構調整來解決,但結構調整不可能在短時期內一下子完成。因此,現階段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還很重要。如果全球經濟增長繼續放慢的話,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不能淡出,在力度上還應有所加強。

    有人擔心連續幾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會對民間投資産生“擠出效應”,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原因在於:一是銀行存貸差規模一直很大,財政投資在資金上不會擠出民間投資。當前民間投資不暢、不足,不是由於財政擠出,而是由於體制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二是財政投資的投向大多數為基礎設施,屬於公共支出領域,在項目方面也不會擠出民間投資。但由於積極的財政政策已連續實施四年,我們當然也有必要密切注意這一政策可能産生的消極作用,如國債投資邊際效益下降問題、財政債務負擔加重問題等。這些問題,主要應通過調整國債資金的投資方向以提高國債資金的使用效果,加強其他宏觀調控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套等來解決。

    穩健的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保持金融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貨幣政策在配合財政政策方面還應發揮更大作用。首先,近期貨幣供應量增長減速,9月末狹義貨幣M1比去年同期增長12.3%,增幅比去年同期低八點五個百分點,比去年年底低三點七個百分點,比今年上半年低二點六個百分點。其次,1至9月份貨幣流動性比率(M1/M2)為37.2%,比年初有所降低,表明貨幣的流動性也在減弱。現在物價形勢較為平穩,通脹壓力不大。因此,在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過程中,還應保持貨幣供應量的適度快速增長,更好地發揮貨幣金融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防止經濟出現進一步減慢趨勢。

    記者:中央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對擴大內需方針的認識,充實擴大內需政策的內容,提高政策實施的效果”,您認為明年我們在擴大內需方面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劉國光:在明年的經濟工作中,要注意把擴大內需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加就業、改善人民生活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這既是幾年來實施擴大內需方針的經驗總結,也是提高政府投資效益的有效途徑。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更多的是依靠積極財政政策的拉動,國民經濟內生自主增長的動力尚未顯現出來。把擴大內需同經濟結構調整、經濟體制改革等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提高政府投資的效益,而且有利於培育經濟增長的內生自主動力。

    把擴大內需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在這方面,可供運用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在確保在建國債投資項目資金足額到位的前提下,加大國債投資資金中用於企業設備和技術改造的比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是企業技術設備的大規模更新改造。企業的設備更新不僅能拉動對相關産業的需求,而且能提高企業的裝備水準,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進而推動産業結構升級和産業現代化。二是加大國債資金分配給地方使用的部分。經過數年的國債投資,中央掌握的效益較好的國債投資儲備項目已經不多了,而地方確實有一些效益不錯、資金需要量也不是十分龐大的投資項目,急需資金支援。增加國債資金轉机貸給地方使用的部分,既可提高國債資金使用效益,也可減輕中央財政負擔,有效帶動社會投資。三是在西部地區適當上一些工業建設項目,這既有利於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貫徹實施,又可以提高國債投資資金的使用效益。另外,在信貸政策方面,應增加對企業技術改造、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科技企業和農業結構調整的信貸支援。

    把擴大內需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結合起來,努力提高宏觀經濟運作的效率。例如,建立公共財政框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社會保障和農村稅費改革的支出;繼續加快發展債券市場、貼現市場等金融業務市場,積極增加金融工具,努力完善金融市場結構,從而更好地發揮貨幣金融政策的功能和作用,等等。

    把擴大內需同增加就業、改善人民生活結合起來,實現擴大需求與改善人民生活的良性互動。要採取積極措施,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直接啟動消費需求的力度。主要包括: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穩定和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預期,增加他們的購買能力;用財政支出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加強農村水、電、路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擴大消費創造必要條件;等等。同時,取消妨礙消費需求增長的政策性因素。通過完善、發展消費信貸來培育住房、汽車消費等。

    把擴大內需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為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結合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全國生態環境規劃,加大對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的投入;抓緊實施污染治理重點工程,對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的地區,在認真搞好試點的基礎上,採取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等措施,加強生態建設。

    

    《人民日報》 (2001年12月11日第九版)


溫家寶:擴大內需要搞好“五個結合”
托夫勒:入世後的中國更要擴大內需
袁鋼:我國經濟仍存在內需不足問題
擴大內需:中國經濟立足點
——“APEC中國專題”的一個重要話題
出口增長放緩 中國需大力推動內需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