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輝:誇大“地價神話”會使增長潛力透支

土地雖然是死的,但是資本、人力、商品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都是可能流動的,全世界的要素價格一定是趨於一致的,如果中國的土地價格持續上漲,意味著我們失去的是資本流入,是就業,是城市化,是社會穩定,是一系列的事。

經濟學理論中有個理性預期學派,這一派理論認為,如果有一個經濟結果在未來一定會實現,那麼在均衡條件下這個結果明天就會實現。比如今天晚上政府宣佈在明年1月1日,貨幣貶值一半,那麼均衡的結果是明天一早貨幣就貶值一半了。在時下中國的房地産市場上似乎在發生同樣的事,大家都預期上海一定在未來10年和20年內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而國際金融中心的房價都不低於5萬元,中國的經濟形勢這麼好,上海的房價比別的金融中心應該還高。那麼在理想的理性預期條件下,上海明天的房價就應該變成5萬元,現實中考慮風險調整的因素實際價格上升沒有那麼快,卻也慢不到哪去。據統計,三季度上海中心市區房價已經達到了1.2萬元/平方米的驚人高價,若按保守年度升幅20%計,用不了8年,上海中心區房價就會突破5萬元。似乎這個結論與理論是一致的,但是這裡存在一個嚴重的悖論,那就是如果上海房價果真短期內漲到了5萬元,那麼10年或20年後它還成得了國際金融中心嗎?不容置疑的是,現在的上海房價中已經包含了這種對未來前景的美好憧憬,但是這種預期卻絕非像貨幣市場上那樣理性。2004年4月,國際房地産聯盟主席Jean-M a rc Leve t先生在上海“中國房地産基金與投資論壇”表示,“投機泡沫”使得上海總的租金加上維修費用和每平方米的稅收,比巴黎、倫敦和新加坡還要高出50%。“上海市南京路的一個店舖每平方米的銷售價格已經達到了紐約第五大道的水準”。

預期未來的價格在今天就實現透支的是未來的增長潛力,提高要素價格對整個經濟是一個負面衝擊。就像高企的石油價格會降低經濟增長一樣,高昂的房價和地價同樣會使經濟背上沉重負擔。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土地價格使國際資本紛紛流入中國,使中國有可能實現成為“世界工廠”的目標,而龐大的人口和沉重的就業壓力也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離不開國際資本流入。

上海、北京等沿海城市的房地産照2003年以來的勢頭狂飆下去,飆完之後人工和土地成本上去了,而産業競爭力和增長掉下來了,資本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離開。現在沿海地區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建立的製造業,非常容易在5年到10年之內全部轉移到比中國更窮的地方去,就像日本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發生的事情一樣。但是中國與日本當初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日本沒有現在中國這麼大的就業壓力和待城市化人口,中國也不像日本那樣,擁有自己核心技術特別是核心産業技術的創新能力,能承受經濟連年衰退的經濟實力。産業空心化的危險是相當可怕的,可以預期的是隨著資本品價格的大幅上揚,高昂的勞工和土地成本使得經濟首先趴下的就是中國的沿海地區,隨後就會向內地蔓延。中國經濟的增長其實也很脆弱。

時下的中國有人正在製造一個與當年日本相同的“土地神話”。戰後的日本由於經濟快速發展,重化工業進程和城市化進程使土地供不應求,現實中的供需缺口加上投機者的推波助瀾,使日本的地價在1990年以前連年上漲,造就了所謂的“地價不滅神話”。但是在造就了“地價不滅神話”的同時,也造成了産業資本的大規模外移。應該説東亞各國,尤其是中國,是日本“地價不滅神話”的最大受益者。現在如果中國也準備開始一段“神話”的話,捧場的絕對不只是“房價若干年要漲若干倍”的鼓吹者,等著撿錢包的越南和印度早就準備好了。

如果我們的“著名”經濟學家們腦中有開放經濟的意識,他們就應該明白,世界上根本就不應該有什麼“土地神話”。因為當我們進口糧食時,我們進口的不僅僅是糧食,我們進口的實際上是土地,當我們輸出資本時,我們同樣是在進口土地。土地雖然是死的,但是資本、人力、商品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都是可能流動的,全世界的要素價格一定是趨於一致的,如果中國的土地價格持續上漲,意味著我們失去的是資本流入,是就業,是城市化,是社會穩定,是一系列的事。所以“神話”離我們越遠,我們的經濟就越安全。 (劉煜輝)

中華工商時報 2004年12月20日


2004年中國物價四大特點 房價地價上漲過猛
《21世紀經濟報道》:地價推動房價上揚的悖論
國土資源部:地價上漲不會造成房價上漲
國土資源部:50個城市地價調查啟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