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曉偉:破解中國石油進口困局

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伴隨著對石油消耗的迅速增加,石油消費量由1978年的1.30億噸標準煤增加到2003年的3.81億噸標準煤,25年間增加了3倍。中國對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導致對石油進口的節節攀升,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産品凈進口國,1996年成為原油凈進口國。1990年,中國的原油進口量日均不超過6萬桶,進口量佔總消費量的比例不到3%;到2003年,中國日均進口原油超過180萬桶,進口量佔總消費量的比例超過30%。

在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越來越強的同時,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重要性也在逐漸增強。中國原油消費所佔世界原油消費總量的份額從1990年的3.5%增加到2003年7.7%,原油進口所佔世界進口總量的份額從1990年的0.2%增加到2003年的5.1%。在石油消費總量上,中國如今已經成為了僅排在美國(2003年美國原油消費佔世界的25.7%)之後的全球第二大國。

然而,單從總量指標上還不能揭示中國對國際石油市場重要性的全部涵義,如果我們再從需求變動的角度考察增量指標,就會對此有更深地理解。雖然中國在石油消費總量上還遠落後於美國(2003年中國的原油消費量還不到美國的30%),但從增量上看,近幾年,中國的新增原油消費量逐漸超過美國,其新增原油消費量所佔全球新增消費量的比例也大幅攀升,2003年,中國的新增原油消費量60.3萬桶/天,是美國新增消費量的近2倍,佔到全球新增消費量的40.7%,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了石油需求絕對水準上的二號大國,增量水準上的頭號大國,中國需求的變化對國際石油市場産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然而與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不相對稱的是,中國的原油進口非但沒有利用自己的重要地位引導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變動,形成對己有利的局面,反而卻呈現出了“越貴越買”的尷尬情景,中國在石油進口上面承擔了巨大的不必要成本。中國的原油進口總是在國際油價高漲時大量增加,而油價低落時進口也大幅下降,這種“越貴越買”的情況不僅體現在年度數據上,也體現在月度數據上。從年度數據看,1994、1998、2001年油價都是大幅下跌,而中國原油進口比上年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2000年油價大幅攀高,中國的原油進口也比上年大增90%。從月度數據上看,中國的原油進口增速也基本上呈現與國際油價同幅變化的趨勢。

有觀點認為隨著中國在原油進口量上的快速增加和對進口原油依賴程度的迅速加深,即使國際油價大幅波動,中國也不得不買,“越貴越買”是迫不得已。這種觀點實際無法成立,美國的原油進口總量大大高於中國(2003年美國原油進口是中國的5倍多),其對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也高於中國(2003年美國原油進口量佔其消費量的48%),然而美國的原油進口卻與國際油價基本沒有相關關係,無論是從年度數據看還是從月度數據看,美國的原油進口並未呈現出“越貴越買”的局面。

中國原油進口這種“越貴越買”的狀況使其承擔了鉅額的不必要成本,根據1991~2003的年度數據 粗略估算,在此期間,中國原油進口每桶的成本至少要高於美國2.5美元,如果中國的石油進口遵循美國石油進口的變化,就可以少支付87.8億美元。

中國作為國際石油市場上新興的消費大國,相較而言缺乏經驗,花錢買一些教訓,在原油進口成本上高一些,這是十分必然也可以理解的。但“每買必貴,越貴越買”顯然是交學費之類的説法難以完全解釋的了。

無論是從年度數據上還是從月度數據上,中國的原油進口除了“越貴越買”這個特徵外,另外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它的劇烈波動。中國的原油進口往往是上一年還大幅增加超過50%,而下一年增速就回落到10%甚至為負值;上個月進口增速高達80%,下個月就迅速回落到20%。事實上,中國原油進口的增速變化不僅遠遠超過美國,也遠遠超過世界原油進口的平均增速變化。

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帶動了對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這往往被作為解釋中國原油消費以及原油進口快速變動的一個重要理由。然而實際上中國原油進口的變化與其原油消費的變化並不成比例,中國的原油消費增速變動幅度不到15%,而原油進口增速的變動幅度超過100%,中國原油進口的波動遠遠大於原油消費的波動。

伴隨著中國原油進口劇烈波動的,是中國有關重要石油數據的不透明。中國的石油目前庫存多少、未來計劃進口多少等等,都屬於國家的機密數據,市場難以對此做出準確的預期。

事實上,中國原油進口上的巨幅波動和資訊的不透明成為了國際油價波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越貴越買”換一個角度來看,就是“越買越貴”。

如上所述,2003年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只有世界總量的5%,還不到美國原油進口的1/5,為什麼中國的石油進口變化能對國際油價産生重要影響呢?

事實上,一個市場的價格之所以會發生劇烈波動,其根本原因在於供求因素在短期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種供求的變化如果事先無法被市場所預測的話,其誘發的價格波動就更為劇烈。而中國在石油進口上的劇烈變化常常扮演了這種角色,雖然中國每月的原油進口在總量上遠不及美國,但在增速變化幅度上卻遠遠超過美國。更為關鍵的是,中國原油進口的這種變化往往難以被市場事先所預期。目前在國際原油市場上,期貨市場承擔著發現基準油價的作用,在期貨市場上,對未來各種可能風險的預期都充分反映到了油價變動上,中國這種大幅波動的石油進口和不透明的石油進口策略無疑加大了油價的風險溢價,放大了油價波動的範圍。

以上解釋了中國石油進口“越買越貴”的機制,然而作為一個理性的購買者,市場價格升高時必然會減少其需求量,中國為什麼在石油價格猛漲的時候還會大量進口呢?實際上國內現行的石油定價機製成為了“越貴越買”的重要原因。

目前國內原油定價主要是國家發改委按照國際同品質原油前一階段的離岸均價來對國內原油價格進行相應調整。在成品油方面,2000年起,國內油價開始與新加坡、紐約、鹿特丹三地市場價掛鉤,當國際油價上下波動幅度在5%~8%的範圍內時保持油價不變,超過這一范圍時由國家發改委不定期調整零售中準價。在這樣的定價機制下,國內油價的變化與國際油價的變化存在一定時間的滯後反應。

如此的定價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石油進口“買漲不買跌”的行為,因為在國際油價上漲時,國內的企業就會預計未來國內的油價將會上調,那麼在國內的市場格局下,順價銷售是可行且有利可圖的,於是不怕國際油價高漲,就怕國際油價漲得不夠高而沒有達到國內油價調整的標準,所以每一次國際油價的高漲,幾乎都伴隨著國內原油進口的大幅增加,也伴隨著相關企業盈利的大幅增加。而在國際油價下跌的情況下,由於預計未來國內油價也可能下跌,那麼如果現在購買,反而可能造成成本的上升,持幣觀望就是更好的策略。

綜上所述,不透明的石油數據、猛烈波動的石油進口以及不合理的國內石油定價機制,使得中國的石油進口陷入“越買越貴”、“越貴越買”的惡性迴圈之中。我們對中國石油進口增速與國際油價變化的月度數據進行格蘭傑因果檢驗,發現兩者互為因果,中國原油進口增速的大幅變化導致油價的變化,而油價的高漲又反過來推動原油的大量進口。

那麼中國應該如何採取策略,從而破解石油進口中這種“越買越貴”“越貴越買”的困局呢?

(一)要及時公開國內有關石油市場的關鍵數據

石油市場關鍵數據包括生産數據、消費數據以及庫存數據,及時公開這些數據有助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石油市場真實狀況的了解,有助於市場對中國未來可能的石油進口動作做出更為準確的預期,從而達到平穩市場的作用。

有的觀點認為如果公佈了國內石油市場的這些關鍵數據,就有可能給國際炒家以可乘之機,使我們在石油進口中蒙受更大損失。這個觀點似是而非,如前所述,中國已經是石油市場上的絕對大國,一舉一動倍受關注,不論是否公佈數據,中國因素肯定都是國際石油市場炒作的題材之一,炒作能夠實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未來的情況不可預期,那麼是捂著蓋著還是公開情況會更給炒家以機會呢?會更導致市場的價格波動呢?邏輯和事實都證明顯然是前者。

事實上,中國一旦公佈了自己的石油市場狀況,甚至有可能的話提前公佈自己的石油進口計劃,那麼在國際市場上,從供給方説,如果判斷未來中國的需求增加,它就會增加供給,而在需求方來説,有些國家和企業就會調整自己將來的需求計劃,以防與中國相撞,供求兩方的一進一齣,會保證未來市場的平穩運作。

在國際市場上,大國就應該有大國的戰略,小國可以實施悄悄跟隨其他國家的策略,大國則不行,大國需要在市場上擺明自己的情況,發出自己的聲音,從而引導市場的預期。美國一公佈自己的國內庫存狀況,國際油價就應聲而動,而中國作為石油需求總量上的第二大國,增量意義上的頭號大國,卻把自己的庫存狀況當作機密,白白浪費了自己能夠影響市場的手段和機會。

(二)積極參與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上的套期保值業務

目前在國內,能夠到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業務的只有中石化、中石油、國航等少數幾家企業,絕大多數國內企業無法通過期貨套期保值,面對國際油價大起大落束手無策,只有被動接受損失。有少數企業委託境外代理商進行套期保值業務,但由於受到國家政策限制,這類交易目前還處於灰色地帶,大多是在幕後通過不同方式委託代理商轉手操作,很多時候甚至要購買黑市外匯進行交易,交易的公開性和交易資訊獲取的平等性得不到保證,因而總體上保值效果不佳。

有觀點認為通過建立國內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形成自己的石油報價系統,從而影響國際市場。目前上海期貨交易所也已經開辦了燃料油的期貨交易。然而一個期貨市場要能發展到對國際上形成影響力,是需要一定時間的。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允許更多國內企業馬上能夠參與國際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事實上,國家外匯管理局已經特批中遠等少數國有企業可以參與國際石油期貨交易,可以把這個範圍再擴大一點(例如石油進口量排在國內前100家的企業),同時加強對這些企業的監管。這樣雖然增加了監管成本,然而與避免的可能損失相比,無疑是值得的。

(三)改變國內石油的定價機制

要打破“越貴越買”的怪圈,顯然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國內石油的定價機制。目前這種定價機制的形成,是與國內當前的石油産業格局密不可分的。2006年底中國就要全面向外資開放我國的成品油市場,石油産業格局以及石油定價機制的改革等所有改革措施的推行應該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綜上所述,要改變“越貴越買”和“越買越貴”的困局,中國需加快石油行業的改革,完善國內石油定價機制,同時在石油進口策略上做出調整。應該充分發揮消費大國的需求優勢,積極融入全球定價體系,爭取定價的參與權和調控能力,變被動承受者為積極的影響者,從而形成對己有利的局面。

(作者宣曉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

中國經濟時報 2004年12月13日


宣曉偉:對當前投資熱中地方政府行為的分析
宣曉偉:産業集群:發展地方經濟的新藥方?
宣曉偉:重復建設的本質在於地方利益訴求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