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新一輪發展高潮即將到來

 ■從1993年到2003年,我國服務業的産出佔GDP的比重分別為32.7%和33.2%,10年的時間僅上升了0.5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徘徊在1/3左右,明顯低於同等發展水準的國家。如果我國服務業能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準,那麼我國的GDP將至少增加12%,以2003年的GDP計算,折合人民幣約1.4萬億元;也就是説,我國服務業在近幾年內將有1.4萬億元的巨大發展空間。

■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認識服務業的重要地位,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擴大就業、優化産業結構、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和促進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在繼續提高傳統服務業服務品質的同時,要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當前,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的比重僅佔中國服務業的不到30%。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品質效益,正需要現代服務業的支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23%上升到2003年的33.2%。然而,由於受多種因素影響,服務業的發展仍相對滯後。據分析,我國服務業25年裏增加值年均增長10%,服務業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由12.2%升到29.3%,增加就業1.7億人。雖然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遠高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但在服務業領域,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不僅大大低於64%的世界平均水準,也低於發展中國家45%的平均水準。從1993年到2003年,我國服務業的産出佔GDP的比重分別為32.7%和33.2%,10年的時間僅上升了0.5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徘徊在1/3左右,明顯低於同等發展水準的國家。如果我國服務業能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準,那麼我國的GDP將至少增加12%,以2003年的GDP計算,折合人民幣約1.4萬億元;也就是説,我國服務業在近幾年內將有1.4萬億元的巨大發展空間。

一、總量不足、起點低、發展慢、競爭力差是我國服務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1、發展滯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861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388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速度超過10%。服務業從業人員從1978年的4890萬人增加到2003年的21809萬人,凈增16919萬人,幾乎是同期第二産業凈增從業人員的兩倍。但中國服務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後,近年來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3%左右,不僅遠低於世界平均64%的水準,而且低於低收入國家45%的水準。

2、所佔比重偏小。近年來,我國服務業的經濟總量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提高。1978年服務業比重為23.7%,到2003年,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33.2%,與1978年相比提高了9.5個百分點。雖然我國第三産業發展很快,在GDP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卻還存在很大差距,我國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低於世界低收入國家37%的平均水準,更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60%-80%的水準,發展還很不成熟。

3、區域發展差異巨大。主要表現在東西差距明顯。在直轄市中,每人平均服務業增加值最高的是東部的上海市(16959元),是西部重慶市的6倍多。在各個省份中,東部浙江省的每人平均增加值最高(6714元),是西部貴州(增加值最低的省份)的6倍。從東部看,北京和上海服務業水準明顯高於其他地區,河北與其他地區的差距較為明顯;在中部地區,黑龍江的增加值高於其他地區,而安徽的增加值最低;在西部地區,新疆和西藏的增加值高於其他地區,貴州的增加值最低。

4、大部分地區服務業的經濟效益不太明顯。從服務業企業所得稅率看,北京遠遠高於其他地區,為11.81%,這可能與許多機構的總部都設在北京有關。此外,上海、廣東、浙江等省的所得稅率也較高,説明這些地區服務業的經濟效益較為顯著。在東部地區,稅率最低的是河北省(0.87%),其他省份除北京、上海外相差不大;在中部地區,吉林、安徽等省的稅率較高;在西部地區,稅率最高的是雲南省,稅率最低是青海省。總的來看,我國大部分地區服務業企業的所得稅率都較低,説明服務業的經濟效益不太好。

5、中西部地區新興服務業的發展程度與經濟水準呈現出不一致。中部地區的山西和內蒙古的新興服務業發展程度很低,特別是山西,其指標比西部的青海和寧夏都低。而中部的黑龍江和西部的重慶市,其指標卻較高,基本接近了東部一些省份。從全國看,在東部地區,廣東的指標要高於江浙兩省,是所有省份中最高的;從中部看,山西的增加值最低;在西部,重慶每人平均新興服務業增加值最高,貴州最低。

總體上看,在絕大多數商品都處於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服務産品卻存在明顯的供給不足,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行路難,看病難,買票排隊,交費排隊……生活中的諸多不便,折射出我國服務業發展的嚴重滯後。從當前我國服務業來看,長期存在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國際競爭力不高等矛盾,運輸、倉儲、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比重過高,而金融、電信、房地産、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嚴重不足。此外,服務領域狹小,服務水準不高,也是我國服務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在當前就業壓力非常大的情況下這些矛盾就顯得更加突出,因此要把大力發展服務業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有專家指出,我國服務業如不加快發展,有可能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瓶頸。

二、影響服務業發展的四大因素

1、總量增長緩慢與結構性缺陷兩種矛盾相互交織,共同制約了服務業增長。服務業增長緩慢,從結構上看,主要是結構層次落後,缺乏明確的主導産業帶動。總體而言,雖然近幾年服務業內部結構有所改善,新興産業有一定的升級取向,但還沒有成為産業增長的主體,傳統部門和一般産業仍是帶動服務業增長的主要力量,傳統的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與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仍然佔服務業的42%左右,與發達國家服務業産業結構差距較大。同時,與現代産業相聯繫的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金融保險、資訊諮詢、市場調查、專業服務發展不足,服務業與製造業的相互滲透和相互關聯程度較低。主體行業出現下降態勢,整個服務業的較快發展及其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必然受到很大的影響。可以説,我國服務業發展總體滯後,結構性落後與總量擴張緩慢相互交織,共同制約了服務業發展。

2、體制因素制約。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一些服務行業存在限制進入和壟斷現象,導致服務供給品質差、價格高,抑制了需求。特別是服務業中的國有企業改革進展相對緩慢,活力不足。二是由於就業壓力,許多企業將本來應該由專業服務企業提供的服務活動長期內部化,以達到安置富餘職工的目的,例如仍有60%左右的大中型國有商業企業和50%左右的國有工業企業擁有自己的車隊,效率低而成本高,抑制了服務業的發展。三是限制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導致城鎮化水準相對較低,抑制了對服務業的需求。四是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即使收入增加也不願增加即期消費,而是為未來進行儲蓄。

我國服務業比較勞動生産率持續下降,與第二産業的比較勞動生産率偏差不斷擴大,使整體産業結構失衡問題更加突出,不僅影響了服務業産業素質的提升,同時也制約了工業效率乃至國民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這種狀況固然與經濟發展階段和服務業自身特點有較大關係,但特殊的體制和特殊的産業結構是造成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後的根本原因。

3、認識上的偏差和政策因素。就政策性因素而言,稅收政策、信貸政策和其他相關政策偏重於鼓勵投資而不是鼓勵消費的傾向仍然存在。從認識上看,長期以來,由於受非物質生産勞動不創造新價值的觀念影響,我國對服務業的發展重視不夠,這種狀況至今並沒有完全得到糾正。服務業信用度低,也抑制了相當一部分消費需求。

4、服務業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度相對較低。我國製造業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明顯高於服務業。特別是以下兩個因素,一是我國的出口依存度高,二是外資對製造業的參與程度顯著高於服務業,提升了製造業在整體經濟中的比重,相對降低了服務業的比重。

三、我國正處於大力發展服務業的重要階段

當前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煤電油運相當緊張,高耗能産業比重過大使經濟發展過於依賴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服務業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與同等收入水準的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偏低。2003年,我國服務業産出佔GDP的比重為33.2%,服務業就業佔社會就業總數的比重為29.3%。同收入水準與我國基本相同的下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準相比,我國服務業産值比重要低19個百分點,在這類國家中名列倒數第二位;就業比重要低18個百分點,名列倒數第一位。即使考慮到我國服務業統計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誤差,需要對數據作一些調整,但我國服務業在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仍然低於同類國家15個百分點左右。

1、服務業的充分發展有利於經濟增長與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的協調推進。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和品質。因此,發展的成果不能僅僅看增長速度,還要看人民的生活水準和品質是否隨之全面提高。服務業是直接提供消費産品和服務的行業。農業和工業生産的物質産品,要通過物流、商業等服務業才能被人民群眾所消費;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的需求將向旅遊休閒、醫療保健、文化娛樂、教育培訓等方面拓展;人民群眾需要安居樂業的良好社會秩序和實現發展成果的共用,需要政府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務。

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是"十一五"時期的一項艱巨任務。從部門角度來看,經濟增長依賴於第一産業、第二産業和服務業的增長。"十一五"時期,能否維持經濟的快速增長,關鍵在於服務業能否以快於其他兩大産業的速度增長。因為,"十一五"時期:(1)第一産業難以快速增長。我國第一産業增長速度近10年來一直在5%以下徘徊,"十一五"期間,第一産業增長速度難以超過"十五"時期年均增長3.5%的水準;(2)第二産業增長空間受到限制。多年來,第二産業增長速度一直高於其他兩大産業,使第二産業比重維持50%左右。在買方市場初步形成的情況下,第二産業的增長空間也受到很大限制。

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有利於促進生産與消費的協調發展。經過20多年的持續增長,我國經濟已經逐步由供給驅動型轉向供給和需求共同驅動型。在許多行業,需求驅動已成為繼續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服務業作為供給和需求之間的載體,其加快發展和提高效率,對滿足、擴大和創造需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提高服務業競爭力是全面提升我國産業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在製造業領域我國許多産品的技術水準和勞動生産率已經具有國際競爭力,在農業生産領域許多農産品也頗具競爭力,但由於"産前"、"産後"服務業領域的低效率,産品的整體市場競爭力明顯減弱。特別是分銷、物流、融資、資訊等服務和其他生産性服務明顯滯後,對製造業和農業産品的競爭力産生了明顯的不利影響。

3、發展服務業對協調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服務業中的一些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國際經驗表明,製造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水準後,隨著産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加速,吸納就業的能力開始下降,服務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我國也已經顯示出這種趨勢。2002年與1978年相比,第三産業的就業人數從4890萬增加到2.11億,新吸納就業人數1.62億,佔非農産業全部新增就業人數的65%。特別是自1998年以來,我國非農産業中就業的增長全部源自於服務業。

目前,服務業已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2003年,我國服務業就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員的59.7%,與發達國家60%~80%的水準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説明,我國服務業尚有巨大的吸納勞動力的潛力。

2000~2003年,服務業新增就業1986萬人,平均每年吸收就業近500萬,就業比重由2000年的27.5%上升到29.3%,提高1.8個百分點。由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導致的部分職工的下崗分流;城市化的推進和農村勞動力的非農轉移,都使得"十一五"時期就業壓力大大超過"十五"時期。發展服務業,對緩解就業壓力具有重要意義。

4、發展服務業是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需要。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準,是發展經濟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在溫飽問題基礎解決、人民生活水準總體進入小康後,城鄉居民對教育、文化、旅遊、醫療保健以及住房、出行條件等生活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1990年代以來,我國城鎮居民服務消費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由1992年的13.7%增長到2003年的38.9%,物質産品消費支出比重呈較明顯的下降趨勢,這種趨勢還繼續下去。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的消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必鬚髮展服務業。

四、今後幾年我國服務業的發展趨勢

從經濟發展軌跡看,我國服務市場的開放度必將大大提高,國內服務市場會引入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這對尚處於幼稚階段、總體競爭實力還很弱的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勢必形成巨大的發展機遇。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服務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不斷提高,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內部結構不斷改善,産業素質和競爭力不斷提升。

趨勢之一:服務業將上水準、上檔次。在擴大開放條件下,國內消費結構轉換和一、二産業結構升級對我國服務業增長的拉動效應將會減弱,因為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拉動效應可能表現在水準較高的服務領域,而我國服務業處於低水準狀態,因此,這種拉動效應更多地成為服務業的發展機遇。

趨勢之二:國內服務業市場份額可能部分喪失。中國服務業市場的擴大開放,將吸引國際上更多的服務型跨國公司的進入,原先已經進入的公司也必將進一步拓展新業務,開闢新市場。相比之下,我國服務企業無論是在組織規模上還是管理水準與行銷技術上與國際上大型跨國公司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難以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需要,國內服務企業將面臨國際上大型跨國公司競爭的壓力,其生存空間會受到嚴重擠壓,將喪失部分原有的市場份額。

趨勢之三:聚集和培養人才的任務將更為艱巨。由於我國的低工資制度和輕服務業管理人才培養的傳統觀念,整個服務業發展缺少人才的狀況將更為嚴重。在我國目前服務市場有限度的開放中,外資銀行、外資保險公司已挖走國內銀行相當數量的業務骨幹。在資訊服務等其他行業內資企業的人才流失也很嚴重。

趨勢之四:壟斷經營將被打破。在我國服務業的許多行業與部門中,至今仍實行高度集中的壟斷經營的管制體制,這與全球放鬆管制的大趨勢是格格不入的,這必然導致很多企業競爭能力和服務意識不強的狀態難以迅速改變。

趨勢之五:服務業價格將呈長期上漲之勢。目前,我國服務價格水準的變動並沒有在就業與供給上得到明顯體現,服務價格對經濟資源的配置、對市場經濟的調節、對國民經濟的信號作用沒有得到完全體現。我國經濟正處於轉軌時期,由於種種原因,服務業價格將呈現長期上漲之勢。

趨勢之六:競爭壓力將推動分工細化和服務業加快發展。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特別是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一些"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將繼續重組,分工將進一步細化,大量的中間産品和加工過程獨立出來,此時連結這些節點形成分工網路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這些中間需求是生産性服務業的重要部分。競爭壓力還會引導企業將原本內置於企業的服務活動外置,即將一些原來屬於企業內部的職能部門和業務轉移出去,由更加專業化的企業提供服務,如各種商務服務、行銷服務、技術服務等。

趨勢之七:打破壟斷將促進服務業提高效率和加快發展。目前,我國經濟中存在進入管制和壟斷問題的行業主要是服務業,其中不少行業同行政壟斷相結合,收費高而服務品質差,抑制了消費,也抑制了服務業自身的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已經提出,要加快推進這些壟斷行業的改革,包括放寬準入領域、降低準入條件、培育多元化的競爭主體等。多年的改革經驗表明,促進競爭能夠提高服務品質、降低服務價格,從而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不斷提高競爭力。(本文係個人研究成果,不代表所在單位觀點)

對策:發展服務業需要新思維

我國服務業發展空間巨大

1、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客觀上要求服務業有一個大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增加服務性支出將是居民消費支出的重點。目前我國城鎮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儘管增長較快,但因基數小、比重低,促進城鎮居民服務消費的空間十分巨大。按2005年將城鎮居民服務性支出比重提高到30%測算,2002-2005年將年均增加消費需求約190億元,拉動經濟增長0.18個百分點。

2、服務含量高的消費需求將成為新的需求熱點。在目前我國二元經濟結構仍很明顯的情況下,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承載力量仍是近40%的城鎮人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我國居民的消費不斷升級換代,未來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總體趨勢是:居民消費結構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即從物質消費為主轉變為非物質消費為主;生存資料消費比重將進一步降低,享受和發展資料消費比重上升;消費結構的變化越來越體現生活品質階段性特徵,各種高檔消費品,如住房、汽車的有效需求上升,對服務消費的需求和品質要求意識大大提高。

3、城鎮化進程加快將推動服務業發展。城市是服務業發展的集中地,我國城市服務業增加值佔全國服務業增加值的85%。隨著每人平均收入水準的提高和制約城鎮化進程的體制與政策性因素的逐步消除,我國城鎮化進程會繼續加快,這將對服務業的發展産生積極影響。

4、收入水準的提高將增加對服務産品的需求。特別是一些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務産品,在較高收入水準時才能形成大規模消費,例如旅遊、高等教育、休閒、健身等。隨著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人們用於此類消費需求的收入比重會有較大幅度的上升。今後幾年,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這會增強人們即期消費的願望和能力。

5、四大服務領域發展潛力巨大。目前,我國傳統的服務業幾乎飽和,而新興的金融、物流、旅遊和仲介服務業等四大領域的比重僅佔全國服務業的不到30%,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差甚遠。就拿流通業來説,我國已有三四百種産品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社會物流的總成本佔GDP比重高達20%,是世界發達國家的兩倍。現代物流業如果不能夠迅速崛起,將直接動搖我國在世界製造業中的地位。再説旅遊業,據預測,202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首位旅遊目的地國,在世界旅遊市場中將達到8.6%的份額。但目前中國2/3的旅行社仍然處於傳統的手工業化時代,規模效應普遍不高,資源無法共用。

加快發展服務業,推動經濟增長

1、從戰略高度重視新型工業化建設中服務業與工業的協調發展問題。要從觀念上消除經濟發展等同於工業化,新型工業化等同於工業發展的片面思想。未來幾年工業化繼續推進的過程也是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進一步説,在我國工業化過程中,服務業增長要求以不低於8%速度推進。所以必須在宏觀發展戰略方面及早規劃,及早體現,綜合運用産業發展政策,實現服務業與工業的均衡發展。

2、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加大服務業市場化改革力度。要加快鐵路運輸、電力、有線通訊、公用事業等壟斷行業的體制改革,放寬金融、保險業經營限制,放寬教育、衛生、文化、仲介服務的資格限制,改革服務業的定價收費和管理體制,減少政府行政干預,完善服務業市場的運作規則,加大市場準入制度改革與開放力度,營造公平、規範、快捷、有序的市場準入環境。

3、以調整和優化結構為重點,加強服務業總體政策與部門政策的協調。集中有限資源,優先發展戰略性服務業,包括産業服務業和教育等戰略基礎産業,培育服務業增長的主導力量,而大力發展生産服務業,推動服務中間需求産業地位的上升已是現階段服務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4、制定適當的政策導向,加快服務業發展。應制定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從轉變觀念、規範行為和適當扶持等多個方面加以引導。應加大鼓勵消費增長的政策力度,及時清理和廢除抑制消費的政策,制定更加積極的消費政策。進一步規範服務業的行為,重點是規範服務和誠信服務,在一些行業加快信用評價體系建設和服務標準制定。對一些吸納就業能力強、從業人員投資能力弱的小型服務企業,需要制定優惠鼓勵政策,在稅收、用地、資金等多方面予以支援。

從現代服務業看國際競爭力

在當今世界經濟中,服務業是增長最快的行業。從某種意義上説,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化水準,主要取決於經濟結構中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比重。

各國工業化進程表明,居民收入水準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必然拉動産業結構升級,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係會依次出現上升、下降和穩定的趨勢。當居民消費由基本生存必需品轉向工業品為主時,第二産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會上升,由於工業為資本密集型産業,其投資強度要遠大於第一和第三産業,由此必然引起投資率上升和消費率下降;當居民消費由工業品轉向服務類産品為主時,第三産業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會提高,並引起消費率上升和投資率下降。在經濟發達階段,工業化完成,第三産業比重超過第二産業,投資和消費的比例趨於穩定。

從國際經驗看,發展中國家在每人平均收入進入600美元至1000美元,乃至2000美元的階段,服務業産出比重的上升,主要靠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金融保險、不動産和産業服務業的推動。

去年我國每人平均GDP超過1000美元。每人平均GDP達到1000美元正是産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劇烈變動的時期。我國工業化過程尚未完成,目前正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或重化工業階段。而發展服務業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需要。我國過去産業發展方面一個偏差就是沒有處理好工業化與服務業的關係,把工業化片面地等同於工業的發展。事實上沒有服務業的支撐,工業化就只能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無法深化下去。

過去20年,我國製造業的效率水準和競爭力有明顯提高,有些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但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後、效率較低,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未來增長的重要因素。一項通過對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進行的調研表明,服務業發展滯後已成為影響製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分銷、物流、融資和其他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後,成為影響其在中國投資企業競爭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服務業是連結物質産品生産和人民群眾消費之間的載體。服務業發展水準偏低,不僅會影響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就業的擴大,還會制約消費,影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我國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低於國際平均水準約15個百分點,特別是最近幾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持續較大幅度地下降,已從2000年佔73%下降到2001年的48%、2002年的40%和2003年的38%,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帶動。這種狀況如不改變,經濟增長將不可持續。

首先,消費率長期偏低會使快速增長的投資最終失去需求支撐。消費不能較快增長,經濟也就不能長期持續地較快增長。其次,會造成經濟失衡。投資增加會帶來生産能力增加,如果最終消費沒有同比例提高,必然導致産能大量過剩、企業效益下降、銀行呆壞賬增多等經濟失衡問題。第三,投資的高速增長將使投資品的生産在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對土地、資源、能源和原材料等的消耗較大,造成嚴重的環境與生態壓力,最終制約經濟持續增長的能力。可見,服務業的發展快慢關係到經濟的可持續性。

目前,中國服務業已具備加快發展的巨大潛力和現實條件。從"十一五"開始,我國服務業有可能進入快速增長的時期,在GDP中的比重將得到較快提升。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持續快速增長將使服務需求彈性上升;服務含量高的消費需求成為新的需求熱點;新一輪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服務業;服務業是新一輪擴大開放的重點,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對服務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到2020年,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是:在GDP構成中,第一産業所佔比重由2000年的將近16%降低到10%左右,第二産業由51%降低到30%至40%,第三産業由33%上升到50%至60%,就業比重要比現在提高10個百分點,達到40%。因此,從發展趨勢看,我國服務業的潛力巨大,新一輪發展高潮即將到來。

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認識服務業的重要地位,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擴大就業、優化産業結構、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和促進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在繼續提高傳統服務業服務品質的同時,要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當前,金融、會計等現代服務業的比重僅佔中國服務業的不到30%。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品質效益,更需要現代服務業的支援。

(國家統計局 嚴先溥)

上海證券報 2004年10月19日


發改委醞釀服務業新政 相關政策初稿已出
發改委:緊緊抓住我國服務業1.4萬億商機
李志能:中國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的挑戰與對策
調查顯示:服務業成為粵港澳合作新熱點
馬凱:中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但潛力巨大
曾培炎:中國將加快服務業發展 促進服務業開放
中國政府重視服務業發展 提升整體水準和競爭力
中國確定服務業發展總體目標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