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能:中國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的挑戰與對策

編者按:

在目前國際服務業轉移成為重要趨勢的情況下,中國該怎麼辦?是主動承接還是被動接受?中國面臨的是什麼樣的局面?能否將承接製造業轉移的成功複製到服務業的國際轉移上?我們有什麼優勢和不足?該採取怎樣的應對策略?本專題通過對專家的採訪和一個地方案例的剖析,試圖給這些問題找到一種答案,從而為讀者提供一個觀察角度。

目前,國際服務業轉移已經蔚然成風,涉及軟體、電訊、金融服務、管理諮詢、晶片、生物資訊等多個行業,涵蓋産品設計、財務分析、交易處理、呼叫中心、IT技術保障、辦公後臺支援和網頁維護等多種服務類型,轉移的工作崗位動輒成千上萬,業務金額則數以億美元計。服務業國際轉移的基本狀況和特徵如何?這一趨勢會對中國社會經濟帶來什麼影響?我們應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應對這一趨勢?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一直關注此問題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經部李志能博士。

服務業國際轉移成為重要趨勢

中國經濟時報:近幾年,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跨國公司開始了新一輪全球産業佈局調整。雖然製造業的國際轉移仍然是産業佈局調整的重要內容,但是發達國家服務業國際轉移也已蔚然成風。據你的研究,服務業國際轉移的基本狀況和特徵究竟怎樣?

李志能:從轉移金額、就業和投資總額看,國際服務業轉移規模較大。國際項目外包市場從1998年起步,2000年擴大到了1萬億美元,2001年達到4萬億美元,2003年據信已達到5.1萬億美元,到2010年將達到20萬億美元。全球IT服務項目外包是服務業國際轉移的熱點,僅軟體項目外包每年就有1300億美元的規模,印度軟體出口在2005年有望超過1000億美元,預計到200年,軟體項目外包將為印度提供220萬個工作機會,吸引50億美元投資。到2007年,美國整個IT行業23%的就業將設在海外,遠高於2003年的5%。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目前的1300個工作崗位,在今後5年裏將有200萬個轉移到新興市場國家。世界最大的100家金融服務公司向外轉移的業務金額將達約3600億美元。

20世紀70年代初,服務業只佔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總量的1/4。1990年,服務業的外商直接投資超過了第一、二産業之和,達到了50.1%。1999年以後,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在國際直接投資總額中的比重超過了60%。從服務業國際轉移的主體看,跨國公司是國際服務業轉移潮流的發軔者和主體。微軟、花旗集團、美國線上、Intel、IBM、GE、Cisco、American Express等行業巨頭無不側身於這一轉移大潮之中。

此外,國際服務業轉移涉及的行業越來越多,並且日益深入到企業內部核心環節和過程。同時,服務業國際轉移形式趨於多樣化。具體的形式有項目外包、業務離岸化、跨國直接投資和收購兼併等等。最近跨國公司的收購外包服務企業的舉動,標誌著服務業國際轉移已經邁上新臺階,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中國經濟時報:你覺得這種轉移會持續多長時間?

李志能:從一些國際社會經濟因素看,從服務業國際轉移本身的階段看,轉移剛剛開始,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跨國公司僅需將其現有的商業流程與服務從勞動力昂貴的本國照原樣搬到勞動力便宜的國家和地區就能夠省下數十億美元的成本。德勤也認為,通過將一些工作外包到印度,美國公司可以降低40-60%的成本。

跨國公司推動服務業國際轉移遠不只是為了節省成本,跨國公司進行服務業國際轉移著眼于全球化的戰略調整和佈局。全球經濟從大規模生産轉向大規模客服化是跨國公司服務業國際轉移的組織技術性根源。基於網際網路的服務企業的強大競爭,迫使傳統服務企業發動服務業國際轉移。同時,美國等發達國家迅速老齡化的趨勢,會引發極嚴重的長期就業短缺和企業雇傭成本上漲,促使美國大規模利用發展中國家低工資和低福利水準的就業人口。

中國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經濟時報: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是很多發展中國家極力開展的一項工作。你認為中國在這方面有沒有優勢?比如國際上普遍認為中國的市場潛力巨大。

李志能:從轉移服務業的跨國公司角度看,我國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還面臨競爭力方面的重大挑戰。人們通常認為中國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具有的一些競爭優勢,如市場潛力和人力資源優勢,在跨國公司看來可能並不存在。而一些對形成服務業競爭力至關重要的因素,如對資訊技術的投資和流程組織管理,中國的重視還很不夠。這些挑戰的實質是,中國不能以發展全球製造中心的思維模式,來承接以全球服務經濟化為背景的服務業國際轉移。

中國經濟時報:具體來講,這些挑戰包括哪些內容?

李志能:比如説,國內服務市場總體發育滯後,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消費心理鴻溝”。跨國公司的服務業國際轉移,雖然目的是以低成本滿足其國內需求,但前提是服務的客戶滿意度不容下跌。因此,承接方服務市場需求的規模、品質和消費心理等特徵,是跨國公司衡量承接方保證客戶滿意度能力的重要標準。

在國內服務市場發育仍然遠遠滯後於發達國家的情況下,國內服務消費心理和國外服務消費心理存在較大的差距。例如,國內消費者對服務仍然“重價不重質”,客戶滿意度集中體現在殺了多少價,但國外遊客到中國以很低價格買到了産品,卻不滿意,因為“不知道還被騙了多少錢”。中國絲綢在國外從上流社會的珍藏到地攤上賤賣,中國的淡水珍珠養殖業在過去短短幾年內價格下跌了三分之二,被高端消費者遺棄看來無可避免。這種行業惡性價格競爭導致“殺雞取蛋”現象出現的原因,和忽視國外市場消費心理有很大關係。

中國很希望將承接製造業轉移的成功複製到服務業國際轉移。但是,服務業轉移和製造業轉移的最大區別是滿意度要求:對製造業的消費需求基本上可以明確量化到産品的性能和價格,但是服務消費更偏重心理層面的滿意度要求往往很難量化。

中國經濟時報:你前面提到,除了在市場潛力方面人們的感覺有誤,中國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優勢也並不明顯?

李志能:人們通常認為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明顯”,但是從跨國公司的角度看遠非如此。大規模的服務業國際轉移對我國人才觀念和培養機制提出了極為嚴峻的挑戰。企業中層管理薄弱,集中反映了現有服務業人才職業化和終身學習渠道的問題。例如,缺乏稱職的軟體項目經理,已經是中國軟體業行業積弱不振的問題根源。中國軟體企業最缺的不是搶奪軟體外包頭包項目的高級人才,而是落實項目實施和保證軟體品質的中層項目經理。沒有後者,前者項目拿到也是白費力氣。前段時間,國內一家龍頭軟體企業拿下一個10多億元人民幣的日本項目,由於設計和實施問題得而復失,整個國內軟體行業哀聲一片,都覺得短時間內沒有希望再拿到類似的大項目了。業內人士稱,缺乏穩定的中層管理隊伍落實項目品質是該項目失敗的原因;國內軟體項目經理的待遇水準已是印度的兩倍,仍然有價無市;沒有合格的項目經理,CMM等企業軟體資格認證拿到也是擺設。

高級人才可以通過國內外獵頭來調劑,大量中層管理的缺乏只能通過改進整個人才培養機制來解決。在所有制結構大變動的過程中,由於民營企業更注重賺錢,職稱評估體系被大大削弱了。中國本土的企業大多“只願乘涼,不願種樹”,什麼人才可以迅速賺錢就直接挖角,普遍缺乏相對規範的企業內部培訓體系。目前國內幾乎沒有市場認可的企業職業培訓證書,而在跨國公司中,GE的財務培訓、花旗的金融培訓、微軟的系統工程師培訓等是行業內中高級職位的通行證,比大學的學位還受行業的認可。

中國經濟時報:除了市場和人力資源外,還有別的障礙嗎?

李志能:主要表現在服務企業投資嚴重不足,資訊化程度低,投資遭遇技術和融資體制障礙。

可以舉一個國內服務企業普遍投資不足方面的例子,國內的物流業還基本處於加強機械裝備的階段,很少應用資訊技術。從臺式電腦、筆記型電腦和通用輸出設備的人機比例看,企業資訊化程度較高的上海,與南韓、香港、台灣和新加坡等具有可比性的國家或地區相比,處於全面落後的狀態。

國內服務業投資不足,有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很多人對服務業投資強度認識不足,認為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而非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其次,服務業投資有一定的臨界性,成則一本萬利,敗則顆粒無收。第三,在以銀行貸款為主要融資方式的中國,資産品質不可捉摸使服務業融資非常困難。投資以對IT投資為主,服務的複雜性、及時性、靈活性、服務反映時間、可靠性、安全性、精確性等反映服務品質的特徵,都由高強度資訊技術投資來保證。但是,供應鏈之類的IT技術不像製造業的尖端硬體設備那樣看得見摸得著,很難讓批示銀行貸款和土地的政府官員放心。而且,IT投資品貶值速度太快,無法成為有效的抵押資産。

此外,我國一向“重硬輕軟”,導致作為服務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軟性”流程組織管理能力,成為中國服務企業“成長的陷阱”。首先,缺乏流程管理能力,中國企業很難將製造業的優勢擴展到服務業。例如,ISO9000等流程標準在國內製造業已經相對普遍,服務企業卻很少採用。現在軟體、電影和音樂的製作通過流程的規範化,創新的部分和簡單重復勞動的部分得以很好地分工組合,行業的大部分工作內容已經實現“工廠化的計件工作制”。中國在吸引國際製造業方面遠比印度成功,但是在吸引資訊服務業方面卻很難與印度競爭,根源就是在流程組織管理方面的薄弱。其次,國內高技術仍然停留于硬體技術,忽略了流程技術的戰略價值,流程專利還未起步。

中國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的戰略對策

中國經濟時報:你認為,中國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能不能像中國承接全球製造業轉移那樣成功?前景如何?

李志能:中國承接全球製造業轉移比較成功,如何將這種成功拓展到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有人説,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對我國有多大的價值,可實現的轉移規模決定一切。但是,我們可以斷定,國際服務業向中國轉移長期前景可期,短期規模相當有限。

中國經濟時報:你認為,我們應該怎麼做?

李志能:主要有幾點:一、結合我國經濟服務化方向和當前宏觀調控形勢,防止“被動服務經濟化”。

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和我國長期發展的結合點有兩個:一、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需要人力資本的支撐,有助於緩解就業壓力,尤其是能夠幫助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生”。讓大學生這些“七、八點鐘的太陽”以及對他們寄予厚望的家庭看到希望和出路,在政府政策考量上具有特殊的意義。二、如何發展高附加值的服務業,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能夠創造條件促進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向服務經濟升級,推動增長方式向集約化發展。

積極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也有利於當前宏觀調控的成功實施。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和加速發展國內服務業相結合,與當前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沒有衝突,可以在重化工業和房地産等受調控領域之外,提供一個新的投資方向,為整個經濟提供一個規模可觀的新經濟增長點。

把加速國內服務業發展和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結合起來,實現國內服務市場和國外服務市場聯動,一方面可以迅速擴大服務産業的規模,解決因短期規模不大而政策動力不足的問題,避免錯失服務業國際轉移的良機;另一方面是從長期看,有利於防止出現“被動服務經濟化”的傾向,即服務經濟化趨勢是因為出口對象國的美國等國服務産業需求的擴大而引發的。如果美國等服務進口國的需求增長放慢,將給服務業承接方的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衝擊,而且“被動服務經濟化” 可能對現有經濟結構帶來一些衝擊和風險。這些都要求我國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時高度關注“被動服務經濟化”問題,一方面通過國內服務業的發展積極主動調整現有經濟結構來提高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實現擴大出口國目標和積極平衡進出口的進出口政策。

為此,應該明確國家産業結構向服務經濟方向發展,制定政策鼓勵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的大規模服務企業的發展。

二、考慮試點推行消費稅,逐步規範政府體系的服務採購制度,加快國內服務市場發育。出發點是促進解決服務業發展難以增加稅收的政府激勵問題,通過政府採購行為的導向作用,加快國內服務市場的培育。

三、加快事業單位的改革和民營化進程。在經濟日益服務化的今天,必須把事業單位改革提高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高度,而不是單純從政府機構改革或者社會職能落實的角度來看待。

四、建立和完善服務業人才的培養機制。國家需要將人力資本積累政策提高並落實到比高技術産業政策更重要的地位,從以國內外“獵頭”為主轉向建立更基本的人力資本自我積累機制,建立多渠道競爭的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實現由國家、企業、個人(家庭)共同承擔人才培養的成本。

五、積極推動智慧財産權保護立法,促進金融市場的規範化,多方吸引服務業轉移。 (記者 李慧蓮)

中國經濟時報 2004年8月31日


來有為:我國應積極承接服務業的國際轉移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