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季焜:中國目前不存在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巨大威脅的因素

就在人們面對我國糧食生産、糧食儲備以及糧食價格出現連續下降局面,紛紛感到我國糧食安全正面臨挑戰,甚至預測將會産生危機的同時,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季焜在今天召開的第90次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上,對此表示質疑,並提出:中國食物安全真面臨巨大挑戰嗎?

中國目前不存在對國家食物和糧食安全構成巨大威脅的因素

有關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食物和糧食出口和凈進口水準都創歷史新高。因此,黃季焜認為,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超常規的國家糧食儲備導致糧食市場價格和糧食生産逐年下降,到2003年初糧食市場供需狀況基本達到平衡,糧食價格開始趨於穩定。2003年底糧價上漲,總體上講是正常的市場供需反應,因為當時國家糧食儲備已下降到較適宜的規模,同時2003年糧食繼續減産,秋季糧價開始回升。但在糧價上漲過程中,政府和媒介對糧食安全問題過於關注誘導了預期糧價的上升,從而進一步加劇了2004年初的糧價上漲。

與此同時,跟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變動相比,2003年9月以來中國的糧價上漲並不顯得非常特殊。由於受當年糧食生産的影響,實際上整個世界的糧食價格也都從2003年夏天開始出現上漲,而且國際市場糧價上升幅度還大於中國國內糧價上升幅度。這表明,中國目前不存在對國家食物和糧食安全構成巨大威脅的因素。

糧價上漲是中國糧食問題走出低谷的重要標誌

黃季焜認為,糧價上漲雖然對部分城市居民的食物支出産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它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對重新激發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促進2004—2005年糧食生産,保障近期國家糧食安全將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糧價上漲還為進一步全面推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提供了一個擴展的極好機會。因此,2003年底之後的糧價上漲,是中國糧食問題走出低谷的重要標誌。

中國食物安全的核心問題是家庭食物安全

中國目前還有1.2億多的人口處於世界銀行確定的國際標準的貧困線之下,對我國微觀層次的食物安全構成了一定的威脅。更值得重視的是到21世紀初還有約1億人口在饑餓和營養不良的狀況下生活。在總體經濟處於穩定增長,社會大多數人達到或正在向小康水準邁進的今天,家庭食物安全應引起決策者和社會的更多關注。因此,黃季焜提出,中國的食物安全和核心問題應該是家庭食物安全。

同時他認為,中國食物安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可能是食物品質和食品安全。因為,我國陸地近1/4的表層土壤受到多種毒害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殘留農藥的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全國大約10%的糧食,24%的農畜産品和48%的蔬菜存在品質安全問題。

耕地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

根據衛星遙感數據統計,我國在1986—2000年間耕地凈增加達265萬公頃,佔1986年耕地面積的2%。在1986—2000年間,雖然耕地向非農用途轉換的總量達306萬公頃,同期其他用地轉為耕地的卻高達571萬公頃。在轉出的耕地中,38%屬建設用地,大部分發生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由此可見,我國在1986—2000年間耕地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

研究還發現,由於從其他用途轉變而來的新增耕地的生物生産力,總體上低於耕地轉化成的生物生産力,耕地的平均生産力下降了大約0.31%。今後,耕地的生物生産力仍有可能下降,但是其對農業生産的衝擊會很小。長期來看,我國的耕地基本能夠維持本國的糧食需求,不會對農業生産産生很大的影響。

針對中國耕地近年來出現的較大幅度下降,黃季焜認為其主要原因並不是人們經常提到的城鄉建設和工業佔用耕地的劇增,而是1999年以來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計劃。2003年減少的耕地中,退耕還林還草面積佔耕地面積減少總數的約80%;而實際上各種城鄉建設和工業佔用耕地在1997-2003年間變化並不大。但研究還表明,退耕還林對中國的糧食生産、市場價格和糧食安全的影響非常微弱。

從強調“糧食安全”向強調“口糧安全”的理念轉變

結合研究成果,黃季焜提出應該重新審視與考慮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建立糧食安全的新框架。具體為:從強調“糧食安全”向強調“口糧安全”的理念轉變,把糧食安全的重點放在大米和小麥這兩種重要的糧食作物上;同時,從強調“國家糧食安全”向強調“家庭食物安全”方面轉變。因為中國還有數千萬農村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國家食物安全政策首先要關注這些家庭;另外,要強調促進生産力增長的投資,不應把資金過多地投入到糧食生産補貼;還應統籌農業用地保護、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建立國家糧食儲備新管理體系;健全國家食品品質法規和監控體系。 (記者 延宏)

科技日報 2004年7月27日


糧食專家談我國糧食安全對策
保糧安全促增收 我國啟動糧食豐産科技工程
李振聲院士談中國的糧食安全
嚴格保護耕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要“五個不準”
段應碧:加大農業補貼 實現糧食安全
茅于軾:再駁“糧食危機論”
袁隆平: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