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溫家寶在扶貧開發會議上的講話

溫家寶

     (二00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別是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的艱苦奮鬥,歷時7年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已經基本完成,我國扶貧開發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這繼往開來的轉折時期,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總結《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以來的成就和經驗,討論《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部署今後10年的扶貧開發工作。

    一、“八七”扶貧攻堅的偉大成就和基本經驗

    扶貧開發是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針對農村發展不平衡的實際,為緩解和消除貧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而採取的重大戰略措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率先改革,農業和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農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貧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是,由於歷史、自然、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地區發展緩慢,貧困現象仍很突出。1986年,我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到1992年底,全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8000萬人。這些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自然條件差、生存環境惡劣的地區,需要下更大的力氣,才能較快地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從1994年起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開展大規模扶貧攻堅,力爭用7年的時間,到2000年底基本解決當時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八七扶貧攻堅計劃”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目標、明確對象、明確措施和明確期限的扶貧開發行動綱領。7年來,全黨動手,全社會動員,各方支援、合力攻堅,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貧困地區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期間,592個國定貧困縣累計修建基本農田6012萬畝,新增公路32萬公里,架設輸變電線路36萬公里,解決了5351萬人和4836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通電、通路、通郵、通電話的行政村分別達到95.5%、89%、69%和67.7%,其中部分指標已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準。

    ——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國定貧困縣農業增加值增長54%,年均增長7.5%;工業增加值增長99.3%,年均增長12.2%;地方財政收入增加近1倍,年均增長12.9%;糧食産量增長12.3%,年均增長1.9%;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648元增長到1337元,年均增長12.8%。所有這些指標都快於全國平均水準。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貧困地區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初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下降;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明顯改善,適齡兒童輟學率下降到6.5%;對貧困地區的鄉鎮衛生院進行了重新改造和建設,缺醫少藥的狀況有所緩解;推廣了一大批農業實用技術,農民科學種田水準明顯提高;95%的行政村能夠收聽收看到廣播電視節目,群眾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經過7年的扶貧攻堅,全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減少到3000萬人,佔農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3%左右。除了少數社會保障對象和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特困人口以及部分殘疾人以外,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中央確定的扶貧攻堅目標基本實現。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歷史性成就,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僅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是一件大事,而且在人類發展史上也是一個壯舉。

    扶貧開發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民族團結、邊疆鞏固和社會穩定,為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準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扶貧開發的實踐中,廣大幹部群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探索,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認真總結這些經驗,進一步提高認識,明確指導思想,對於繼續推進扶貧開發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把扶貧開發作為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全局的大事,精心組織,紮實推進。扶貧開發是逐步縮小地區差距,緩解和消除貧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一項戰略性措施,是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的歷史責任。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分別於1994、1996、1999年三次召開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進行動員部署。江澤民同志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多次深入貧困地區調查研究,指導工作。國家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逐年加大扶貧投入,由1994年的97.85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48.15億元,累計投入中央扶貧資金1127億元,相當於1986年至1993年扶貧投入總量的3倍。實行黨政“一把手”扶貧工作責任制,從政治和戰略的高度把扶貧開發擺到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是搞好扶貧開發的重要保證。

    第二,從我國基本國情和貧困地區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確定扶貧開發的階段性目標和任務。農村的貧困問題是歷史上長期形成的,消除貧困必然是一個長期的奮鬥過程。把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作為二十世紀末扶貧開發的基本目標和中心任務,合理確定貧困標準,規劃重點扶持範圍,制定分年度的具體任務和措施,事實證明,是符合實際的,完全正確的。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體現了黨和政府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激勵和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保證了扶貧開發的順利進行。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確定貧困標準和扶持範圍,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是扶貧開發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第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開髮式扶貧的道路。變救濟式扶貧為開髮式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重大改革。救濟式扶貧可以緩解群眾一時的生活困難,但不能使他們真正擺脫貧困。發展是硬道理。要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後面貌,必須堅持開髮式扶貧方針,發展貧困地區生産力。在扶貧攻堅中,我們始終把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改善基本生産條件和發展種養業作為重點,依靠科技和教育,不斷提高資源開發的水準和效益,扶貧措施到村到戶,有效地增加了貧困農戶的收入,增強了他們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較快地解決了溫飽問題。開髮式扶貧,是解決溫飽、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是扶貧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

    第四,重視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著眼于貧困地區的長遠發展。貧困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是多種原因造成的。解決貧困問題,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八七扶貧攻堅計劃” 實施期間,各地在開發自然資源、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積極發展科技、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尤其是重視基礎教育、職業技術培訓和實用技術推廣,實行扶貧開發與計劃生育、疾病防治工作相結合,有效地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促進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與經濟建設相適應,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是實現貧困地區長遠、穩定發展和儘快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基礎。

    第五,實行政府主導,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扶貧開發是政府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中華民族歷來具有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扶貧開發豐厚的社會資源。我們堅持把動員全社會扶貧作為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措施,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堅持不懈地開展定點扶貧。東部發達省、市大力開展東西扶貧協作工作,支援建設項目,幫助輸出勞務。社會各界積極為貧困地區捐款捐物,有關部門和群眾團體開展了各種扶貧活動。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形成了全社會扶貧濟困的生動局面。實踐證明,政府主導,全社會動員,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效扶貧方式。

    第六,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需要國家的扶持和社會各界的幫助,更需要自身的努力。這些年來,貧困地區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中心任務來抓,積極探索脫貧致富的路子,帶領廣大幹部群眾自強不息,艱苦創業。許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就是在國家支援下,主要依靠當地幹部群眾苦幹實幹,改變了自己的面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搞好扶貧開發、改變貧困地區面貌的決定因素。

    扶貧開發的歷程是不尋常的。總結扶貧開發的成就和經驗,我們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結論:

    一是,只有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貧困,使全國人民共同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豐衣足食是千百年來仁人志士的理想,但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朝代真正解決了老百姓的溫飽問題。是社會主義新中國,才把這個久遠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使我國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這一最基本人權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社會主義為消除貧困提供了制度保證。離開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離開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物質基礎,要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在比較短的時期內解決幾億人的溫飽問題,是根本不可想像的。扶貧開發的成就,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一步堅定了我們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二是,只有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才能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地域遼闊,由於自然條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地區差距將會長期存在。搞平均主義,或者任憑差距擴大,都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動和幫助後富,最終達到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以緩解和消除貧困、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的扶貧開發,是鄧小平理論的成功實踐。扶貧開發的成就,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奮鬥的信心和決心。

    三是,只有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才能把全國人民的力量凝聚起來,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鬥。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每一步勝利,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實現的。扶貧開發,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向貧困宣戰,從本質上講,是我們黨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實現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而進行的一項偉大事業。離開各級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扶貧開發就不可能成功。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自覺實踐江澤民同志關於“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們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四是,只有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才能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民族繁榮和國家富強。中華民族有著自己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優良的道德傳統。在扶貧開發的實踐中,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發揚光大,扶貧濟困、互幫互助的動人事跡層出不窮,團結協作、同舟共濟的先進典型到處涌現。這些優良傳統推動著扶貧開發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扶貧開發的生動實踐進一步豐富了我們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規範和精神風貌,將有力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二、新階段扶貧開發的形勢、目標和任務

    在新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扶貧開發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新階段的扶貧開發,是在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大面積絕對貧困現象明顯緩解的基礎上提出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進行的。全面分析扶貧開發面臨的形勢,正確制定扶貧開發的目標任務,對於進一步搞好扶貧開發工作十分重要。

    首先,要正確分析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狀況。過去,我們扶貧開發的目標主要是解決溫飽問題,解決絕對貧困問題。按照2000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625元解決溫飽的標準,目前全國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還有3000萬人,這是需要黨和政府及全社會特別關注、重點扶持的特困群體。目前已初步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由於生産生活條件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一遇災病,不少人又會飽而復饑,暖而復寒。近兩年,由於大面積、長時間乾旱,貧困地區的返貧率很高。這些初步解決溫飽但還不鞏固、在溫飽線上徘徊的貧困人口,同樣需要繼續扶持。幫助這兩類人口儘快解決溫飽並穩定脫貧,是新階段扶貧開發的主要任務。改革開放之初,農村貧困現象相當普遍。經過這些年的扶貧開發,貧困人口數量不斷減少,分佈也越來越集中。目前的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中西部的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和特困地區,特別是集中在這些地區的貧困鄉村。這是目前貧困人口分佈的基本特點。應當適應貧困人口分佈狀況的這一變化,確定下一階段扶貧開發的重點對象和範圍。

    其次,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認識扶貧開發工作的緊迫性。完成“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為實現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作出了重要貢獻。現在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適應這一總體任務的要求,貧困地區要加快發展步伐,在實現溫飽的基礎上,為達到小康創造條件。如果到2010年,農村還有幾千萬人沒有解決溫飽,或者還在溫飽線上徘徊,我們就沒有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我國的貧困地區,相當一部分是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如果不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快西部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的發展,地區差距、貧富差距繼續擴大,就會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加大扶貧投入,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增加貧困地區農民的收入,必將進一步開拓農村市場,擴大國內需求,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我們必須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認識這個問題,把扶貧開發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三,要認真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扶貧開發的新特點。我國的扶貧開發是在商品短缺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的,是在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轉變的過程中進行的。現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商品包括農産品的供求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這種新的情況下,扶貧開發受到市場和資源的雙重約束。貧困地區由於交通不便、技術落後、資訊不靈、人才缺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市場競爭能力還比較差。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資源配置客觀上不利於向貧困地區流動,這與過去主要由計劃配置資源有很大的不同。當前農産品供過於求,普遍賣難、價格下跌,靠一般地發展種養業增加農民收入,難度越來越大。這也是近兩年貧困人口脫貧難度大、返貧人數多的一個重要原因。新階段的扶貧開發,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情況,開闊工作思路。要適應市場供求變化,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生産和資源開發利用的水準,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真正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要調整貧困地區的經濟結構,廣開就業和增收門路,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充分發揮廣大農民中蘊藏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要加大各級政府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導向、資金投放、項目安排上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探索出一條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推進扶貧開發的新路子。

    第四,要牢牢抓住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西部大開發是國家為縮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對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發展都有重大意義。我國貧困地區、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西部,從這個意義上説,西部大開發也是一項宏大的扶貧開發工程,是通過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推動扶貧開發。西部大開發的幾項重點工作,包括加快交通、通信、能源和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調整産業結構、發展優勢産業,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培養人才,都有利於貧困地區的發展。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展開,必將對西部貧困地區發揮越來越大的帶動作用。扶貧開發要與西部大開發緊密結合起來,扶貧開發的具體措施要與西部大開發的重大項目相互銜接和配合,發揮綜合效益,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改變面貌的步伐。

    黨中央、國務院全面分析了扶貧開發的新形勢,認為扶貧開發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一項歷史任務,將貫穿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過程。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只是扶貧開發、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階段性勝利。鞏固扶貧成果,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小康還需要一個長期的奮鬥過程,必須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堅定不移地把扶貧開發推向一個新的階段。為此,中央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訂了新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提出2001—2010年我國扶貧開發總的奮鬥目標,這就是:儘快解決極少數貧困人口溫飽問題,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鞏固溫飽成果,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品質和綜合素質,加強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落後狀態,為達到小康水準創造條件。根據這個奮鬥目標,今後扶貧開發的主要任務,一是儘快解決3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是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首要對象。二是幫助初步解決溫飽、但還不鞏固的貧困人口增加經濟收入,改善生産生活條件,實現穩定脫貧。

    《綱要》提出的新階段扶貧開發的目標,充分考慮了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是實事求是的,也是必須經過努力才能實現的。對於解決目前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難度,我們要有清醒的估計。剩餘的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後的地方。有的地方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完成這項工作,任務相當艱巨。對於鞏固溫飽成果的難度也要有足夠的估計。由於農産品供求形勢的變化,目前農民增收比較困難。初步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起點低,家底薄,缺乏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能力,增收難度更大。鞏固溫飽成果,關鍵是改變生産條件和生態環境,發展社會事業。這方面貧困地區的基礎很差,欠帳很多,沒有大的措施,不花大的力氣,很難見到成效。因此,新階段扶貧開發的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完成新階段扶貧開發的任務有許多有利條件。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扶貧開發高度關心和重視,各級黨委、政府已經建立起了強有力的扶貧開發工作領導體系;今後10年我國的綜合國力將進一步增強,有能力不斷加大扶貧開發的力度;經過多年探索,我們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經驗;黨政機關、沿海發達省市及社會各界參與和支援扶貧開發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眾不甘落後、戰勝貧困的決心和幹勁進一步增強。只要我們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新階段扶貧開發任務是能夠如期完成的。對此我們要充滿信心。

    三、突出扶貧開發的重點,落實工作責任

    新階段的扶貧開發,要堅持以往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同時要根據改革開放新形勢和貧困地區的發展變化,進一步突出重點,明確分工,落實責任。

    (一)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經過長時期的艱苦努力,特別是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過去的國定貧困縣,已經有了較快發展,多數實現了扶持目標。為了適應扶貧開發的新形勢,《綱要》根據目前農村貧困人口的分佈狀況和特點,把國家扶持的重點放在中西部的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和一些特困地區。現在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這些地區。中西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經濟實力又比較弱,僅靠自身的力量很難解決貧困問題,國家必須給予重點扶持。當然,東部省份也有一些地區還比較貧困,但考慮到東部省份經濟發展總體水準相對比較高,可以主要由省裏自己來進行扶貧開發。本著集中連片的原則,在中西部的上述四類地區內,綜合考慮全縣農民的收入水準、貧困人口數量、基本生産生活條件等因素,確定一批扶貧任務大的縣,作為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央予以重點支援。這樣做,重點更加突出,大多數貧困人口基本上得到覆蓋。

    (二)各級政府的責任。總的要求是:省負總責,縣抓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省級政府對本地區的扶貧開發負有總的責任。這次《綱要》強化了資金到省、權力到省、任務到省、責任到省,增強了省級政府的統籌協調能力。中央扶貧資金的分配,主要根據貧困人口和貧困程度補助到省,由省統一安排使用。中央扶貧資金的使用,既強調主要用於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用於重點縣的貧困鄉村,同時對中西部上述四類貧困地區的其他縣的貧困鄉村也給予適當支援。這有利於省級政府從實際出發,統籌安排,保證重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要按照中央制定的原則,全面負責規劃和組織本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確定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和鄉村,提出推進扶貧開發的具體措施,加強對扶貧工作的督促檢查,做更加深入細緻的工作。我們講省負總責,就是在增強省級政府統籌能力的同時,加大省級政府的責任。

    組織扶貧開發工作,關鍵在縣。在農村工作中縣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中央確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就是要進一步突出縣一級的扶貧責任。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要堅持以扶貧開發為中心,把扶貧開發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考核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領導幹部的工作,首先要看扶貧開發工作的成效,看群眾的溫飽問題是否解決,貧困農戶的收入是否增加,基本生産生活條件是否改善。縣是組織扶貧開發的基本工作單位。我們講縣抓落實,就是要求縣委、縣政府負起具體組織貧困鄉村進行扶貧開發的責任。

    在目前貧困人口比較集中的情況下,強調扶貧開發到村到戶更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把扶貧開發的各項措施真正落到實處,儘快解決最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扶貧開發到村到戶,就是要工作到村、措施到戶。要根據每個村、每一戶的不同情況,制定具體的幫扶計劃,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包括具體項目、幫扶單位、資金來源、技術保證和工作責任,都要明確。縣、鄉領導幹部要直接聯繫和幫助貧困村、貧困戶,進行具體指導,解決實際問題。

    (三)研究制定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規劃。這是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必須明確:要以縣為基本單元、以鄉村為基礎制定規劃,在此基礎上形成全省的扶貧開發規劃;扶貧開發規劃要納入省、自治區、直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西部地區的扶貧開發規劃要與西部大開發的總體部署相銜接;規劃要充分論證,符合實際,具有可行性。要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貧困農戶、基層幹部、專家和有關部門的意見。規劃確定下來後,就要堅決執行。

    四、認真貫徹落實《綱要》提出的各項政策措施,全面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關於“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確定了今後10年我國扶貧開發的目標任務、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對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是繼《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之後,又一個指導全國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中央的統一部署,扎紮實實抓好落實,確保《綱要》的順利實施。

    (一)找準脫貧致富的路子,千方百計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在貧困地區,農業仍然是基礎産業,也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貧困地區發展經濟、脫貧致富,首先要加強農業基礎。一是要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業。這是貧困地區農民增加收入、脫貧致富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徑。二是要搞好農業結構調整。許多貧困地區有豐富的農業自然資源和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産業,要用市場經濟的觀點,重新審視自己的資源條件,發揮優勢,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特色農業。要切實搞好資訊、技術、銷售服務,為農民發展生産、增加收入創造條件。要充分尊重農民的生産經營自主權,注重示範引導,防止強迫命令。三是要大力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對具有資源優勢和市場潛力的農産品生産,按照産業化發展方向,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形成有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産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有關部門要採取鼓勵措施,幫助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的農産品加工和銷售企業,到貧困地區建立商品生産基地,帶動貧困農戶進入市場。要有計劃地建設農産品批發市場,支援農村各類市場仲介組織和農民經紀人,搞活農産品流通。積極穩妥地擴大貧困地區勞務輸出,是目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現實而有效的途徑。要加強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進一步組織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合理有序地實現流動就業。

    (二)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這是貧困地區鞏固溫飽、脫貧致富的一項根本性措施。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要分清輕重緩急,突出重點。改善貧困鄉村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財力、民力有限,不能齊頭並進、急於求成。哪些先搞,哪些後幹,要按規劃、分階段地進行。先從最緊迫的問題入手,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重點是解決治水、改土、修路、通電等與群眾生産生活關係最密切的問題。二要注重工程品質和效益。每一項工程都要科學論證,精心施工,確保幹一項、成一項,真正發揮作用,使群眾長期受益。三要注意工作方法。一家一戶能夠幹的,就動員和組織群眾自己幹;一家一戶幹不了,需要全村甚至幾個村聯合完成的,一定要按照民主程式,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一事一議,把好事辦好。要繼續實行以工代賑政策,擴大以工代賑規模,支援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脆弱是貧困地區貧窮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扶貧開發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並使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搞好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小流域綜合治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促進貧困地區社會全面進步。貧困地區要在努力解決溫飽、發展經濟的同時,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提高農民綜合素質。這是鞏固扶貧成果的重要方面。一是加快發展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普遍提高貧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二是大力普及和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提高生産力水準,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三是努力做到通郵、通電話、通廣播電視,改變貧困地區資訊閉塞、文化落後的狀況。四是改善貧困地區的衛生、醫療條件,積極防治地方病,增強貧困人口的體質,減少因病返貧人口。五是搞好計劃生育,控制貧困地區人口的過快增長,減輕人口增長給脫貧帶來的壓力。貧困地區發展社會事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考慮經濟承受能力,不準不切實際地下指標,不準搞任何形式的達標升級活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計劃生育等有關部門在安排工作時,要從貧困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實際出發,並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

    (四)不斷增加扶貧投入,努力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按照新階段扶貧開發任務的要求,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扶貧資金。這不僅是扶貧開發的基本保證,而且對於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擴大國內需求都具有現實意義。從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情況看,也是可以做到的。中央財政要根據財力增長水準和扶貧工作需要,逐年加大扶貧資金的投入。要繼續安排扶貧貸款,增加貸款總量。扶貧貸款繼續執行統一優惠利率,優惠利率與基準利率之間的差額由中央財政據實補貼。農業銀行要在保障資金安全的前提下,簡化程式,適當放寬扶貧項目貸款的條件,根據産業特點和項目情況,適當延長貸款期限,使扶貧貸款更有效地發揮支援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發展經濟的作用。要繼續實行小額信貸,並做到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要千方百計籌措資金,不斷增加扶貧投入。同時,必須進一步嚴格資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國務院扶貧辦要會同有關部門,儘快修改和完善《國家扶貧資金管理辦法》。財政扶貧資金要實行專戶管理。要建立國家扶貧資金項目監測網路,強化監管。扶貧資金的分配使用要做到公正、公平、公開,在鄉、村兩級必須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審計部門要定期對扶貧資金進行全面嚴格的審計,對擠佔、挪用和貪污扶貧資金等違法、違紀行為,要嚴肅處理,絕不姑息遷就。

    (五)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繼續動員全社會扶貧濟困。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東西扶貧協作以及社會各界開展的扶貧濟困活動,要繼續堅持下去,搞得更有成效。對此,我再強調幾點:第一,黨政機關定點聯繫、支援貧困地區開發建設,要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堅持下去。地方機構改革以後,部門調整了,人員精簡了,但扶貧開發工作不能削弱。中央國家機關在定點扶貧中要繼續發揮表率作用,選派優秀幹部到貧困縣、鄉幫助工作。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確定後,國務院扶貧辦要會同有關部門,對中央國家機關新一輪的定點幫扶工作儘快提出方案。第二,沿海發達地區對口幫助西部貧困地區的東西扶貧協作工作,要探索新的協作方式,拓展協作領域,擴大協作規模,提高協作水準。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進一步開展東西扶貧協作創造了有利條件,開闢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要支援貧困地區發展優勢産業和能夠帶動貧困農戶進入市場的龍頭企業,實現東部地區的人才、資金、技術優勢與貧困地區的資源、市場優勢的有機結合。第三,社會扶貧要開闊思路,注重實效。捐款捐物,解難濟困,是社會扶貧的重要內容,這方面的潛力很大,要繼續做好動員組織工作。從長遠看,幫助貧困地區實現小康,要更加重視開展科技扶貧、智力扶貧。充分利用科技資源和科技成果,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到貧困地區創業。鼓勵教育戰線的幹部、教師到貧困地區支教。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民主黨派、社會團體,都要發揮自身優勢,努力為貧困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獻計獻策,貢獻智慧和力量。

    這裡,我特別講一下關於少數不具備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移民搬遷問題。這項工作非常複雜,一定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一要制定具體規劃,切實搞好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組織、分階段地進行,千萬不能一哄而起。二要堅持自願原則,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決不允許搞強迫命令。對於納入規劃而一時又不願搬遷的群眾,要充分理解他們故土難離的感情,耐心細緻地做好動員説服工作。三要從實際出發,哪些群眾確實需要搬遷,採取什麼形式搬遷,搬遷如何組織等等,都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四要妥善做好安置工作。搬遷扶貧的根本目的是幫助貧困群眾解決溫飽,脫貧致富。要做到搬得出來、穩得下來、富得起來。同時,要做好遷出地的計劃生育和退耕還林還草工作,防止人口再度膨脹,確保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移民搬遷政策性強,責任重大,要加強領導,分工負責。在縣內開展的移民搬遷由縣級政府負責組織實施,跨縣的由省級政府統一協調。

    五、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

    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繼續推進扶貧開發是貧困地區各項工作的中心,是壓倒一切的任務。各級黨政一把手要充分認識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精神上來,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進一步增強政治責任感,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組織領導。

    第一,切實改進幹部作風,帶領群眾艱苦奮鬥。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後面貌,幫助群眾脫貧致富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需要我們的各級幹部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樹立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切實轉變作風,帶領群眾真抓實幹。各級領導幹部要經常深入貧困鄉村調查研究,帶著感情了解農民群眾的疾苦,研究當地脫貧致富的具體辦法。省、地(市)領導幹部都要聯繫一個縣、一個鄉或一個村,爭取每年到村裏住上幾天,掌握第一手情況,加強對扶貧工作的具體指導。縣、鄉領導幹部都要蹲點扶貧,實實在在地幫助群眾解決具體困難。扶貧開發工作要堅持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不搞形式主義。在貧困地區要十分珍惜財力、民力,減輕農民負擔,讓群眾休養生息。每項扶貧工程都要充分論證,科學決策,確保取得實效,不能盲目開工,給群眾造成負擔,絕不能搞那種勞民傷財的所謂形象工程。要注意保持貧困地區縣、鄉主要領導幹部的相對穩定,以保證扶貧開發工作的連續性。注意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到貧困地區工作,在扶貧開發的實踐中增長才幹,使扶貧開發的過程成為培養和鍛鍊幹部的過程。只要各級領導幹部扎紮實實地帶領群眾苦幹實幹,就一定能夠完成扶貧開發的各項任務。

    第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扶貧開發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我們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扶貧開發的各項政策措施都要靠基層黨組織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去落實。貧困鄉村條件差、工作難度大,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尤為重要。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為動力,搞好貧困鄉村基層組織建設,真正使基層黨組織在發展經濟、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過程中發揮戰鬥堡壘作用。要使廣大農村基層幹部特別是鄉村兩級幹部懂得:真正做到“三個代表”,在貧困地區,就是要依靠先進科學技術改變落後的生産方式,提高勞動生産率和經濟效益,積極探索適合貧困地區發展的新路子;就是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克服因循守舊、安於現狀的思想,樹立奮發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就是要努力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改善生産生活條件,增加經濟收入,不斷提高他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準。要通過“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活動,提高農村基層幹部的思想覺悟、政策水準和帶領群眾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能力。

    第三,嚴格督促檢查,確保扶貧開發工作的健康發展。要進一步加強扶貧開發統計監測工作。適應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要求,對原來的統計監測體系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完善。考核扶貧工作的成效,既要準確地統計每年解決了多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還要反映貧困人口收入水準和生活品質的變化,以及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情況。統計部門要認真研究新階段貧困統計監測的內容和方法,制定科學規範、符合實際的監測方案,做好有關資訊的採集、整理、反饋和發佈,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按照《綱要》的要求,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督促檢查。檢查規劃執行情況、措施落實情況、資金使用情況、工作進展情況。扶貧開發工作做得如何,要看實際效果,看群眾的評價。對在扶貧開發中涌現出的先進事跡,要進行宣傳表彰,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對違背黨的政策,侵犯農民利益,弄虛作假,搞形式主義的,要嚴肅處理,及時糾正。要重視發揮新聞宣傳和輿論監督作用,通過監督檢查和建立必要的制度,形成有效的監督激勵機制,以利於扶貧開發事業的健康發展。

    各級扶貧工作機構承擔著具體組織協調和指導扶貧開發工作的責任。要適應新階段扶貧開發的要求,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工作水準。各級政府要重視和關心扶貧機構的工作,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工作條件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援。地縣扶貧工作機構在機構改革中要保持相對穩定。

    扶貧開發是縮小地區差距,最終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偉大事業。新階段的扶貧開發目標更宏大,任務更艱巨。讓我們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努力奮鬥,奪取扶貧開發的新勝利。

    

     新華社2001年9月2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