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問答:怎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引起了社會各界和廣大幹部群眾的強烈共鳴。為幫助大家全面認識和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特編寫這組問答。

問:怎樣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

答: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全面,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就是要堅持“五個統籌”,推進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是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統一,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統一。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問:人們對發展的認識經歷了哪些變化?

答: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所謂發展,是指以經濟增長為基礎的經濟、社會、政治結構的轉換和全面進步。二次大戰以後,人們一度把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等同起來,把財富增長速度看作衡量發展的基本尺度。後來,人們逐漸認識到,雖然經濟增長了,但是社會問題並不可能隨之解決,甚至社會矛盾越來越突出。比如,有些國家經濟增長了,卻出現了資源消耗過度、污染嚴重的問題。1972年召開的國際環保會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人類對發展的認識更深了一步。人們由此總結出,發展是一個更加豐富和複雜的概念,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以人為本,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擴大人們的選擇餘地,而不僅僅是增加收入。

問:目前國際上通常採用什麼標準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

答:衡量經濟增長的主要指標是GDP。它對反映經濟增長的狀況和程度是有意義的,但有兩個缺陷:一是不能反映社會問題及其變化狀態,比如社會保障問題,甚至還會掩蓋收入分配差距這樣的重要社會問題;二是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成本,特別是資源消耗和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為彌補這一指標的不足,聯合國研究機構提出了兩個新指標,一個是綜合發展指標,包括16項內容,反映得比較全面,但過於複雜;另一個是聯合國開發署在每年人類發展報告中使用的人類發展指數,包括三個小指標:預期壽命、社會教育水準和每人平均收入,雖不完整,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

問:科學發展觀是如何形成的?

答: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昇華,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飛躍。科學發展觀是在堅持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同志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時期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努力把握髮展的客觀規律,汲取人類關於發展的有益成果,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提出來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些重要觀念已日益深入人心。我們要進一步回答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得更好的問題,而科學發展觀正是我們黨關於這個重大問題的理論、方針的集中體現,進一步指明瞭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

問:如何認識樹立科學發展觀的緊迫性?

答:從我們的發展任務來看。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我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目前國內生産總值已達116694億元,平均每年增長9.4%;我國每人平均GDP達1090美元,已進入世界中下收入國家的行列;我國外匯儲備去年達到4033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二。到2020年每人平均GDP達3000美元以上,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意味著我們仍需幾十年的努力,發展任務是相當繁重的。這就迫切需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從經濟發展當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來看。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仍然不夠。有六個方面問題比較突出:一是城鄉發展的差距在不斷擴大,城市化水準比較低;二是由於地區資源條件的制約、地理環境和社會條件不同,地區差距在擴大;三是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擴大;四是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經濟發展較快,而社會發展,包括文教衛生科技的發展相對滯後;五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資源環境的壓力比較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六是對外開放的品質和水準有待提高。

問:應著重解決哪些觀念上的誤區?

答: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按照一般經驗,這個階段要大力發展重化工工業,消耗資源比較多。由於對發展的理解往往不夠全面,對經濟發展比較重視,對社會發展則重視不夠;對當前發展比較重視,對長遠發展重視不夠;對增長速度比較重視,對經濟效益重視不夠,有時會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此外,還存在一定盲目性,不從實際出發,盲目攀比,搞規劃脫離實際,大量搞重復建設,上項目、辦事情缺乏科學論證,等等。

問:落實科學發展觀,應當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必須在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礎上,認真加以貫徹落實。第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正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産力,這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需要長期保持較快的速度,並實現速度、結構、品質、效益的統一。這樣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第二,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快社會發展,努力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第三,堅持城鄉協調發展。要站在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決“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第四,堅持區域協調發展。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第五,堅持可持續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第六,堅持改革開放。統籌推進各方面改革,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體制和機制保障。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處理好內需與外需、利用外資與利用內資的關係,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七,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問:各級領導幹部如何率先樹立科學發展觀?

答: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統籌兼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要在領導和管理經濟社會工作中,切實做到把握全局、統籌兼顧。第一,努力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正確處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要從我國國情出發,深刻認識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是長期的歷史任務。要把積極進取精神同科學求實態度很好地結合起來,積極而又扎紮實實地向前推進。第二,正確把握宏觀調控各項目標。要統籌考慮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國際收支平衡。根據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重點和力度。第三,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在繼續加強和改進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第四,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要用全面的、實踐的、群眾的觀點看待政績,大興求真務實之風,為人民謀利益。第五,抓緊研究制定統籌兼顧的政策和規劃。合理調整與完善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同時加強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體制、制度、機制和法制建設。要加強宣傳輿論引導,在全國形成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良好氛圍與環境。

《時事報告》雜誌 2004年04月16日


科學發展觀反映了新的歷史特點
王夢奎:實現新的發展觀需要五個政策取向
熊雲: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途徑是"五個統籌" 
朱之鑫:推進規劃體制改革落實科學發展觀
《人民日報》: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
十六屆三中全會聚焦
解讀十六屆三中全會文獻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