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雲: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隨後,胡錦濤同志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貫徹2004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確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確立科學發展觀,對於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水準和駕馭全局的能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至關重要。這既是我國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和問題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深刻闡述和明確定位。

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全面發展,包括經濟發展,也包括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又包括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還包括社會就業、社會保障、社會公正、社會秩序、社會管理、社會和諧以及社會結構、社會領域體制和機制完善等);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是指社會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如經濟、政治和文化;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我國東、中、西部)之間以及社會系統與自然、人等其他系統之間在發展的速度、比例、順序等方面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安排,既要有側重點,又要兼顧各方,做到統籌兼顧。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開發利用自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既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更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目標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準。但是,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準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並明確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目標和任務。實現這樣的目標和任務,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我們要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也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從我國進入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面臨的矛盾和國際發展經驗來看,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至關重要。多年來,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加,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經濟增長方式落後,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和競爭力不強等。這些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而不可回避,必須逐步解決而不可任其發展。還要看到,我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已達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現行匯率計算,到2020年將達到3000美元。這是整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也是經濟社會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在這一階段,有可能出現兩種發展結果:一種是搞得好,經濟社會繼續向前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另一種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現貧富懸殊、失業人口增多、城鄉和地區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導致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現社會動蕩和倒退。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在這個重要階段,我們一定要正確處理各方面的關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不是要放棄或輕視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産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産力。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首先是要發展經濟。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不能放鬆。  (作者熊雲:中央黨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中國網 2004年3月29日


新華時評:科學發展觀是黨執政理念的重要昇華
溫家寶: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
今年兩會新亮點:科學發展觀、修憲、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之求解篇:統籌經濟社會 實現全面進步
科學發展觀之認識篇:中央為何提出科學發展觀?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