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金融業發展需要系統思維

中國的金融業改革,長期滯後於整體經濟發展,一個深刻的教訓就是忽視了整個金融體系的聯動性、系統性。在對根本性問題未做大的觸動的情況下,不時出臺的一些修補措施並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日前公佈《金融機構衍生産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並將從2004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辦法明確了金融機構衍生産品的定義和交易業務分類,規定了金融機構衍生産品交易業務的市場準入條件和標準,提出了金融機構衍生産品交易業務風險管理和實施監管的要求,從而給金融機構從事衍生品交易的風險管理作出制度上的準備,同時亦給金融機構進行金融衍生品創新留出了空間。

我們注意到,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金融業改革風起潮涌,好戲連臺,以至於這樣一部看似僅針對具體業務而發佈的管理辦法的問世竟有些被人所忽視了,而這,當然是一種認識上的偏頗。

中國的金融業改革,長期滯後於整體經濟發展,一個深刻的教訓就是忽視了整個金融體系的聯動性、系統性。在對根本性問題未做大的觸動的情況下,不時出臺的一些修補措施並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這一點,無論是在銀行業效率提升,或是證券市場發展問題上,都有一定程度的體現。

我們以金融衍生品為例來看這個問題。作為20世紀全球金融業最顯著的進步標誌,目前發達市場中金融衍生品品種已達2萬多種,幾乎每天都有新的品種誕生,與此同時,其交易規模也非常可觀,傳統銀行産品完全難望其項背。但就在這種背景下,境內金融市場在此業務領域依舊長期躑躅不前,究其原因,除了技術上的不足外,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更是首要的障礙。

這就帶出了一個兩難的困局:一方面,因為風險不可控,所以境內金融機構及其監管機構長期對衍生品心存疑慮,另一方面,因為缺乏有效的對衝産品,投機氣氛過於濃重的境內金融市場令許多理性投資者望而卻步。

同樣的問題在QFII身上亦可得到印證。如果我們單純將目光集中在境外機構投資者的選股思路、操作手法上,則難免帶上“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短視。在行情向下的大環境下,QFII投資熱情持續高漲,與境內券商處境艱難形成鮮明對比。對此,除了技術上的差別外,我們亦不能不從制度安排層面進行反思。

在任何只能做多的市場中,一味強調監管的力量是不合實際的,成熟市場的發展需要充分調動所有市場參與者的積極性,對此,一個早已不是秘密的秘密是,源於中國市場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專門針對中國境內投資品種的衍生品市場正在境外積極興起,我們的後發優勢似乎並未得到很好的發揮。

所幸的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突破瓶頸。國有銀行股改、“九條意見”出臺,一場真正的變革正在興起,而對於這一切的意義,無論如何評價均不為過。

發展需要系統思維,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樞紐,金融體系的市場化之路必然是多頭並進、相互促進的系統工程。譬如説,隨著市場主體不斷多元並實行商業化取向,金融機構對於風險控制的要求可以實現由外而內的轉化,這當然是衍生品賴以健康發展的基礎,反過來,這種子系統中所表現出的優化,又必然有助於不斷降低整體改革的成本。 (葛豐)

《國際金融報》 2004年02月12日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解讀:2004中國金融改革關鍵年
金融工作會議召開 溫家寶提加快金融改革6項要求
我國金融業全新的改革實踐
中國金融業2003年回顧與2004年展望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