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滅殺了果子狸就完事了嗎

廣州新發現的非典病例樣本的S基因系列,與果子狸攜帶的SARS樣冠狀病毒的S基因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果子狸再次被確認為SARS樣冠狀病毒的主要載體。為此,廣東開始在全省範圍內滅殺果子狸。但是,僅僅滅殺果子狸就行了嗎?

回想去年5月23日,“果子狸身上發現SARS樣冠狀病毒”的消息使果子狸成了過街老鼠。但很快,質疑這一結論的聲音就佔了上風,果子狸重新而且是合法地回到了人們的餐桌上。現在的再次確認,不能不讓我們對過去幾個月的“大吃大喝”感到後怕:不知有多少帶有SARS病毒的果子狸,經過了多少養殖者、販賣者、廚師、服務員的手,進了多少食客的肚腹。雖然我們尚不清楚廣東那位非典感染者的被感染途徑,但首批非典患者都有野生動物接觸史卻是不爭的事實。與此同時,曾經在去年非典期間近乎絕跡的種種陋習也捲土重來。人們不再像非典時那樣講究衛生,除了吃果子狸、蛇這些常見的野味外,廣東的一些地方甚至掀起了吃老鼠的“熱潮”。有報道説,廣東的那位非典患者發病前就曾用筷子夾過老鼠。

不文明、不科學、不合理的習慣是陋習,明知不文明、不科學、不合理而為之,簡直就該稱為惡習了。為什麼這些陋習(惡習)在民眾中有著這樣根深蒂固的“基礎”?其中原因,既有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來形成的習慣問題,也有政府措施不力、輿論導向不明的問題。

多年以來,我們一直把許多陋習當成道德範疇的問題,認為是“小節”,政府和媒體僅僅是倡導、引導,似乎是在等著時間慢慢改變人們的不良習俗,而不是採取措施堅決禁止。但現在的問題是,由於我們目前正處於一個社會大變革時期,經濟的多元化使得道德標準出現了分化,這賦予了個人以更大的自由空間,也使道德的約束作用下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陋習,如食用野生動物,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但SARS的出現使這一問題變得緊迫起來:我們已經沒有時間逐步倡導、引導,讓民眾慢慢轉變了,因為SARS不讓我們等待。陋習(惡習)不改,我們不僅有可能再一次遭受SARS的“襲擊”,更有可能遭到大自然更為猛烈的報復。這絕不是聳人聽聞,肆虐世界各地的艾滋病、令歐美國家損失慘重的瘋牛病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政府及社會各界都應該拿出各種切實有效的措施來,不僅要有行政的、輿論的措施,還應該有法律的措施,提倡、引導、督促甚至強迫人們改掉陋習。這就是我們在滅殺果子狸之後迫切要做的,另一方面來説,也是為了更多的野生動物不再被滅殺。 (殷蕾)

法制日報 2004年1月7日


《人民日報華東新聞》:又殺果子狸
果子狸為SARS冠狀病毒的主要載體 廣東開始滅狸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