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糧食安全應重市場調節

説糧食是經濟的命脈,仍不足以表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糧食安全像水和空氣不可或缺一樣,已經超出經濟安全的範疇。進入10月份以來,全國糧食以及肉、蛋、奶等農副産品價格明顯上漲,此時應入市干預平抑糧價,還是聽其自便隨行就市,自然會有一番爭論。

糧食儲備的重要性向來不容置疑,正所謂“家裏有糧,心裏不慌”。但百姓家裏的糧食庫存與官方糧食儲備還有一些不同。中國糧食庫存在1980年約佔年度糧食總消費的60%,至1998年,這一比例上升到120%,然後在2000年快速下降,2003年末估計為70%。

官方糧食儲備需要以徵購或收購的方式進貨,如果糧食儲備增加,自然相當於增加糧食總需求,而總需求的增加會刺激糧價攀升,進而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使總供給增加。當總供給增加到足以消化糧食消費和糧食儲備的增量時,糧價開始下跌。這時,就市場信號而言,糧食儲備的重要性降低了。隨著糧食供給風險的降低以及逐漸抬高的儲備成本壓力,糧食儲備庫開始向市場拋售儲備糧。其結果自然相當於擴大總供給,使糧價加速滑落,進而挫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如上分析表明,操作稍有不慎,糧食儲備便會起到“追漲殺跌”的負面作用。不無巧合的是,1998年以來的糧食市場走勢,在一定程度上與這一分析有些相近。

宋國青教授的研究表明,國內糧食總消費的價格彈性約為0.15-0.2。也就是説,如果糧價上升1倍,總消費只會減少15%-20%。在糧食消費的價格彈性很小的情況下,左右糧食市場行情的關鍵因素便是糧食的供給彈性。

糧食供給彈性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便是糧食生産的“長週期特徵”。在今天,隨著生産技術的日益成熟,單位土地面積糧食産量的價格彈性正在下降。也就是説,當糧價上漲時,每畝土地糧食産量提高的程度將會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糧食産量的提高只能通過增加種植面積。而增加種植面積的途徑有二:其一是開墾荒山、荒坡,增加耕地面積;其二是熟地的種植替代——例如,不種果樹、棉花等經濟作物,改種糧食作物。

在環保要求日漸提高、退耕還林正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通過第一種途徑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的餘地已經越來越小。這樣,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的主要途徑就要依靠熟地的種植替代。而熟地的種植替代具有典型的長週期特徵。

在湖南省安鄉縣幾萬畝優質耕地上,正茁壯成長著一排排楊樹。據農産品研究專家分析,七年成長期過後,再想把林地恢復為耕地,沒有三、四年的工夫是不可能的。所以,從市場發出“種糧食賺錢”的信號到市場最終出現供需變化,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這便是糧食供給的長週期特徵。

良田不能種樹,雖然在《土地管理法》中有明確的規定,但細心的人們也許會發現,當市場收益信號明顯不對稱時,“監管”和“執法”便會構成與農民利益的衝突。因此,在恰當的時間提前發出正確的市場信號,以校正農民的遠期收益預期,相對於嚴厲的監管更加有效。這便是市場調節對於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從這個意義上講,進入10月份以來的糧價上漲仍不夠充分。因此,此時選擇入市干預平抑糧價也許並不明智。

印尼APP紙業進入中國之後掀起了一股紙漿林種植熱潮。當林木需求大幅增加時,便會産生糧食用地與紙漿林用地之間的矛盾。如果法規與市場信號偏離,監管的效力是相當低的。在這種情況下,減少此類項目的審批,同時以直接擴大紙産品進口來消化紙漿林用地與糧食用地之間的矛盾,對於糧食安全和市場平衡或許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

隨著中國人口在未來一個時期持續增加,而環保要求和土地資源對糧食生産具有越來越強的剛性約束,在2010年前後,國內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將會非常突出。屆時,中國糧食需求將會成為全球農産品市場舉足輕重的風向標。(喬其興)

《國際金融報》 2003年11月18日


明年我國將對糧食主産區的糧農進行補貼
實現世界糧食安全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
謝揚:中國不缺糧食 應防止人為哄抬物價
溫家寶: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促進糧食增産
糧食供需總量基本平衡
農業專家:中國糧價上漲並非緣于糧食總量短缺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