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樊綱:城市化是下階段經濟增長的關鍵

      1、重視城市化水準過低所産生的問題 

    過去20年,為中國經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的一個因素是以鄉鎮企業為主的農村工業的發展。農村工業化的發展不僅使1.5億──2億農村勞動力開始進入非農産業,收入得以提高,而且使中國的市場得以擴大。 

    但在另一方面,以勞動者離土不離鄉為特徵的“農村工業化”過程,也導致了中國經濟目前存在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工業化水準高於城市化水準。到1999年底,將所有農村人口中在鄉鎮企業中就業和農村從事個體運輸、商業、工業、服務業的勞動力全部包含進去,目前我國從事非農産業的勞動力佔總就業人口的比重約為53%;而包含外來常住人口在內的城市人口,只佔全部人口的32%。也就是説,我國工業化(非農産業化)的比率,高出城市化比率約20個百分點。而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歷來是城市化水準高於工業化水準;目前國際上多數發展中國家也是如此。比較其他國家,在同等的每人平均GDP水準上,我們的城市化水準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準。 

    農村工業化,勞動力離土不離鄉的好處是,第一,由於農村工業利用的是離土不離鄉的農村勞動力,勞動成本相對更低(對比城市職工的工資、勞保費用),使中國經濟發展在初期階段的資本積累得以保持較高的水準。這對於解釋過去20年的高增長率,起著重要的作用。第二,避免了經濟發展初期快速城市化所可能導致的城市貧困化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説,在中國的現實條件下,在經濟發展初期實行農村工業化,具有必然性,是一種現實的選擇。因此,現在討論城市化還是農村工業化問題,並不意味著批評過去的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對此必須用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

       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了今天的水準,我們就必須對城市化水準過低所帶來的問題給予充分的重視。這些問題包括: 

    第一,公共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低,非農産業效率難以提高,發展速度受到限制。城市化程度低,人口和産業聚積程度低,導致工業和其他各種非農産業的發展所必須支付的基礎設施成本過高,交通成本也相應地過高。基礎設施的規模效益是資金缺乏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充分重視的一個因素。在廣大的地區裏處處建工廠、處處建小城鎮、搞“開發區”,必然造成極大的浪費,最後拖了整個經濟發展的後腿。 

    第二,缺少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人口聚集效應,使生活各個方面難以社會化,各種服務業就難以發展,就業也就難以增加;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的過程就會放慢。這正是最近幾年我們所觀察到的阻礙經濟增長加速的現象。 

    第三,特別值得提出的一點是城市化與國民教育水準提高的關係。分散居住的農村和小城鎮,使得教育設施和教師的利用無法形成規模效益,教育投入不少,但效率不高,不僅導致農村教育水準低下,也嚴重阻礙國民整體教育水準的提高。這對經濟長遠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不利因素。 

    因此,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到了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階段了。在這一新的發展階段中,城市化進程將在過去農村城市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推進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2、城市化要求由大城市的發展來帶動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看到,城市化最主要的效果是“聚集效應”和“規模效益”。正因如此,城市化進程應該首先著眼于大城市的發展;隨著大城市的發展,周邊小城鎮也會相應地有所發展,收入水準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後還會有“城郊市區”(或稱“市郊化”)的發展,但那只是大城市發展的帶動和延伸,而不是以小城鎮為核心搞城市化。 

    中國的小城鎮也需要有一定的發展,實現現代化,但有些小城鎮在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大城市之後,也許是要消失的。 

    小城鎮不僅不能替代大城市,而且在綜合效益上也不如大城市。根據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王小魯博士的研究,將經濟發展水準、教育水準、人口健康水準、環境污染、交通狀況、佔用土地等指標綜合在一起加以比較,我國人口在100萬-400萬左右的城市綜合效益最好,而小城鎮的綜合效益是最差的。國際上的一些研究也表明,過去100年來大城市的發展産生了一定的問題,但總的來説大城市甚至是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綜合效益,也要比小城市好。儘管收入水準和交通、通訊水準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後,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鎮或住宅區有了更快的發展,但第一,這一發展階段總體上來説,離我們還較遠;第二,這一變化本身應看做是大城市發展的一部分,而不能證明我們應該不發展大城市而只去發展小城鎮。 

    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小城鎮,以及中國的農村地區,都需要發展,都要實現現代化。但農村的現代化的前提是農村人口每人平均收入水準的提高;而農村每人平均收入水準的提高的前提是現在的農民大多數都離開農村進入城市,留下的少數農民才能不再因“地少人多”而收入低下,才能進入“地少人更少,收入更高”的階段,才能使農村生活現代化、城市化。而這就是非農産業的發展和非農就業的增加。根據前面的分析,這又是以大城市的聚集效應為前提的。這就是説,為了使我國農村有朝一日也能實現現代化,我們現在必須首先加速城市化的進程。沒有城市化,中國不可能有農村的現代化。 

    3、城市化是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中心環節 

    下一階段中國以城市化為主要動力的工業化(非農産業化)過程,正是更多的農民轉移到收入較高的非農産業中就業的過程。而這種收入提高的過程,也正是有效需求增加和市場擴大的過程;是九億農村人口逐步(可能需要50-80年的時間)被融入現代化經濟增長和現代市場中來的過程。現在我們發愁許多産品賣不出去、許多生産能力過剩。但是,從長遠來看,只要農村人口真正開始在城市化進程中獲得收入較高的就業,我們現有的生産能力就可能還是要大大擴大的。舉例來説,農民現在不買家用電器,首先是因為他們“沒錢”,而不是因為農村“沒電”。 

    從各方面的分析來看,城市化不僅是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大力推進的一項事業,而且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中心環節,抓住這個中心環節,我們就可以有就業的增長、工業競爭力的提高、國內需求的擴大、教育水準的提高、健康保健、環境保護的改善,使經濟進入良性迴圈。正因如此,城市化應成為我們下一五年計劃和長期發展規劃的核心內容之一(另一個核心內容應是體制改革)。 

    至於如何推動城市化發展,則是需要深入討論的問題。在市場經濟基礎上自然形成的一些城市自然應該成為城市化的重點。已有的特大城市可能本身已難以繼續擴大,但以特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帶”或“城市群”,仍可能是有意義的。在沿海地區已經形成的一大批小城市的基礎上,可以發展出一大批大城市。對於中國這樣的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説,今後五十年再出現50-100個2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並不算多。 

    真正需要討論的問題是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城市本身意味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的形成在很大意義上屬於“公共物品”的供給,儘管許多公共物品的生産本身可以由民營部門完成,但仍需要有政府的組織與規劃。中央政府就在集思廣義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規劃,統籌佈局,以防止各地出於各自狹隘的地方利益,誰都想把自己的城鎮或城市“做大”,産生各種資源浪費和資源配置無效率。此外,儘快進行體制改革,確保人口流動性的提高,特別是在全國範圍內流動性的提高,是促使資源合理配置,使城市佈局符合經濟規律的一個重要的制度前提。 

    

    中國經濟時報 2000.08.31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