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中原:信貸資金迅猛增長下的隱憂

今年以來,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資金出現最近幾年少有的迅猛攀升勢頭。到7月末,廣義貨幣M2的餘額達到20.6萬億元,同比增長20.7%,增幅高於上半年經濟增長和消費價格漲幅之和11.9個百分點,創1998年以來最高值;人民幣貸款增加1.89萬億元,比去年全年水準還多397億元,也超出了中央銀行今年初制定的1.8萬億元的調控目標,創1996年以來新高。總體上看,貨幣信貸的高速增長,來源於投資、工業、進出口提速和消費升級的需求拉動,是國民經濟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的反映,也是持續數年擴大內需政策的刺激結果,並且沒有引起物價總水準的明顯上漲,因而是比較正常的。

同時,也要看到貨幣信貸迅猛攀升存在的隱憂。

融資結構尚不合理,資金需求壓力過於集中在銀行信貸。拿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來説,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已達到1:1左右,而我國這一比例本來就低,近幾年還在一直下降,2000年為1:10,2002年下降到1:23.8,今年上半年進一步降為1:62.5。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但資産持有方式的選擇餘地較小,即使存款利率很低,仍將結余購買力基本存入銀行。經濟升溫後企業利潤增加,但直接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需求不得不基本求助於銀行信貸。由於我國金融市場不發達,融資方式單調,必然造成社會資金來源、資金需求乃至金融風險幾乎都集中到銀行身上。

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機制和組織結構存在缺陷,放貸行為容易加劇經濟波動。在貸款猛增的過程中,國有商業銀行起著主導作用,在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增加額中佔六成以上。這裡有改進經營機制的積極因素,例如擴大基層行貸款許可權,調低系統內上存資金利率,鼓勵基層行靈活放貸;也有策略性的因素,例如迫於降低不良貸款比率的壓力,加大新增貸款來稀釋不良貸款;還有因債務鏈的慣性而繼續放貸的消極因素。由於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是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置的,其産權制度、組織結構和行為方式帶有比較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市場反應遲鈍,資訊傳遞和貸款決策等難以超越行政區劃的局限,往往容易和經濟波動發生同向振蕩,亦即經濟升溫時信貸一哄而上,經濟降溫時信貸一哄而下,進而加劇經濟過熱或過冷。

信貸迅猛增長背後仍然有政府行為的不當干預。地方政府有發展地方經濟的能力和責任,但在現行財政體制下卻無擔保融資和發債的權利,於是紛紛實行變相擔保,向銀行貸款打主意。現在國有商業銀行的新增貸款中,很大一部分是有政府背景或有政府擔保的長期貸款。政府干預下的貸款行為缺乏風險約束,容易推動信貸過度膨脹,同時積累了財政的隱性債務。隨著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級行使出資人權利,地方政府發展本地經濟的行為能力將增強,而缺乏融資擔保權和發債權的矛盾必然更加突出,地方政府還會採取種種變通辦法向銀行信貸施加壓力。

貨幣信貸快速擴張迫使中央銀行採取總量緊縮措施,可能弱化貨幣政策的結構性調整作用。歷史經驗表明,一旦經濟降溫,前期過度投放的貸款很容易形成不良貸款,加大金融風險,並可能加大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針對今年貨幣信貸的迅猛增勢,中央銀行已經採取了兩步緊縮性措施,第一步是發行中央銀行票據進行公開市場“對衝”操作,以緩解外匯佔款增加所導致的基礎貨幣擴張;第二步是提高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比率,以控制商業銀行的放貸能力。貨幣政策進行預調和微調是必要的,但是這兩步措施基本上屬於總量工具,對信貸擴張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難以起到調節作用。如果總量緊縮的力度過大,本來就融資困難的中小企業和農戶將會雪上加霜;若總量緊縮的力度過小,局部過熱行業的信貸需求仍然可能得不到抑制。

基於對當前經濟尚未過熱、但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的總體判斷,應當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的穩定增長,總量方面可合理微調,同時注意加強貨幣政策的結構性調節功能。在保證幣值穩定的前提下,維護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好勢頭。

在使用貨幣政策的總量調節工具時,宜把握好預調和微調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注意採取必要的協調措施,改進總量政策工具的操作效果,防止出現過度的總量緊縮效應。例如,在進行公開市場操作時,對衝外匯佔款若産生過大的緊縮效應,可以降低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利率,以避免商業銀行信貸的過度收縮。

加大對優化貸款結構的引導力度,發揮好信貸政策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支援作用。應把貸款增長率作為重要的貨幣政策仲介目標,將其調控在合理範圍內,使之適應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自取消對信貸規模的直接控制以來,貨幣政策主要以貨幣供應量為仲介調控目標,人們對信貸指標的關注一度有所淡化。今年信貸形勢突變,引起各界對信貸指標重要性的反思,這是必要的。合理調控信貸增長,關鍵要以優化貸款結構為基礎。中央銀行應當繼續加強對商業銀行放貸的窗口指導。對房地産等結構性失衡行業,既要滿足其合理的信貸需求,也要加強防範風險。對中小企業和廣大農戶的貸款需求,應當鼓勵商業銀行按市場化原則有效放貸,例如,擴大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直至取消限制。同時,可考慮修訂貸款通則,使之適應經濟市場化進程和優化信貸結構的客觀要求。

從中長期的制度建設角度看,防止信貸資金大起大落的根本出路,在於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多元化的現代金融組織、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進一步健全中央銀行體制。我國信貸資金劇烈起伏並非簡單的貨幣現象或金融現象(如教科書上所説的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共同創造貨幣),而是有著體制轉軌時期的複雜原因,諸如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金融市場不發達,以及在對外開放條件下中央銀行調控難度加大等等。因此,在金融組織體系方面,應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産權制度改革,按市場競爭需要調整組織結構;積極發展非國有中小金融機構,疏通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在金融市場方面,應當推進利率市場化和資産證券化進程,重視發展直接融資方式,合理界定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權利和責任,分流居民儲蓄,減輕銀行壓力。在中央銀行體制方面,需要進一步改善其資産負債結構,擴大貨幣政策操作工具的選擇餘地,並且逐步改進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之間的協調機制,提高中央銀行間接調節貨幣信貸的有效性。 (盧中原)

學習時報 2003年10月15日


盧中原:如何看待“低水準重復建設”?
盧中原:四大突破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盧中原:高增長為什麼沒帶來高就業?
盧中原:誰來終結重復建設?
盧中原:重視非典對經濟的後續影響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