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中原:如何看待“低水準重復建設”?

住房、汽車、電子通訊等一批産業高速增長,近來引發了人們對其存在過熱現象的擔心。我認為這些産業的發展態勢總體是健康的,主要是由消費結構升級加快、競爭加強等市場因素推動的,尤其是汽車和電子通訊産品的價格都在下降,不能以增長速度來判斷其是否過熱。同時,確實存在部分行業的結構性失衡,例如今年出現電力供應不足,鋼材和汽車行業的結構性矛盾也比較突出。在通貨緊縮情況下,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將迫使價格下降,可能加大走出通縮的難度。

對於控制低水準重復建設的呼聲,更值得關注的要害問題有兩個:其一,“重復建設”往往是行政干預或行政主導的投資造成的。許多地方政府通過運用財政資金、干預銀行信貸、指令國有企業投資等多種方式,頻繁介入一些熱門行業的生産性投資。房地産業存在的行政干預更為突出:不少城市脫離經濟發展實際,通過大量土地批租和銀行貸款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貸款回收風險很大;許多地方政府盲目建設開發區,大量圈佔農村集體土地和可耕地,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民土地使用權得不到合理補償,甚至被無償剝奪。行政力量介入過多,嚴重破壞房地産市場的競爭規則,擾亂了土地所有權制度,模糊了房地産投資的風險責任。

其二,採取行政手段限制市場競爭,並不能對症下藥。制止“重復建設”,一直是政府干預經濟運作的重要理由。一旦認為某些行業出現過熱和重復投資,往往習慣於採取擴大行政審批範圍、嚴格審批程式、進行規模控制等辦法,人為提高競爭行業的準入門檻,人為決定向某些大企業集中等。例如對汽車工業發展依然保留不必要的行政性審批,對相關原材料工業進行規模控制之類。對競爭性行業的市場準入限制,過多地考慮本應由市場競爭決定的經濟性標準,而較少從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克服市場缺陷的角度考慮,因而容易干擾市場機制對競爭性産業發展的正常調節,不利於提高産業素質,也增大了政府承擔的財政金融風險。事實上,重復建設的病根在於行政干預,許多重復建設恰恰是經過層層審批才開工的,或是行政主導的投資造成的。一些熱點行業的重大投資失誤,幾乎都可以追溯到花樣繁多的行政干預。而依靠行政力量來限制競爭,既不能有效解決重復建設背後的體制問題,又削弱了市場的擇優汰劣作用。

市場競爭也會産生“重復投資”,但這與行政干預導致的重復建設有著本質差別。第一,競爭行業需要有足夠多的進入者,才會實現優勝劣汰。行政部門不可能預先知道應當有多少進入者才算“不重復”。依靠行政力量直接干預投資,或是人為限制市場準入,通常適得其反。第二,競爭中産生的重復投資,本身是一種“錯了再試”的自然篩選過程。由於資訊不完全,市場主體“試錯”的成本會增加,但是比行政干預所付出的鉅額“學費”明顯要小。第三,企業家的理性比行政官員的理性要可靠得多。前者對進入競爭性行業的成本、收益和風險會做出慎重權衡,而行政干預造成的投資失誤,最終無人負責。

面對行政干預導致的重復建設,關鍵在於如何約束政府行為,明確政府責任,完善市場的競爭規則,形成對行政力量隨意介入競爭性市場的制約機制。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形成市場化的投融資機制,是糾正行政性重復建設的根本舉措,也是間接宏觀調節方式有效發揮作用的重要基礎。應當按照“管住政府、放開市場、吸引民間資本、加強風險約束”的思路,完善投資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讓民間投資主體發揮主要作用。政府投資要嚴格限定在公共産品領域,並引入公正、公開的競爭機制,加強審計、輿論等方面的公共監督。擴大民間投資的準入範圍,即使是公共産品領域,也要盡可能吸引各類民間資本參與投資。與此相應,儘快完善財産保護制度,防止公權侵害私權、行政權侵害財産權的現象。

政府應當致力於維護市場機制的正常運作,針對競爭性行業和壟斷性行業的不同特點,健全關於保護競爭、反對壟斷的制度,改進政府規制的方式。一方面,應當努力改善市場競爭的資訊環境,提高行業資訊和政策資訊的透明度,減少企業“試錯”的成本,避免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應當健全競爭和反壟斷規則。對競爭行業的規制,重點是反對不正當競爭行為,制定有關安全、衛生、環保、品質等方面的國家標準,以維護競爭秩序和公共利益;而不應當依賴對企業經濟指標的行政性審批和規模控制。對壟斷行業,應當加快制定綜合性的和專門性的反壟斷法律法規,以制止不同形式的壟斷行為,包括經濟壟斷、自然壟斷和行政壟斷。當前重點應是反對行政壟斷,進一步打破條塊分割和地方保護。

總之,行政性干預導致的重復建設才是經濟生活中的頑癥,應當通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以根治。對競爭領域要進一步減少行政干預,對壟斷行業要加強反壟斷規制。(盧中原)

學習時報 2003年10月10日


盧中原:四大突破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盧中原:高增長為什麼沒帶來高就業?
盧中原:誰來終結重復建設?
盧中原:重視非典對經濟的後續影響
2003年中國投資前景:專家預測增長16%以上
盧中原:我國經濟自主增長能力明顯提高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