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創舉——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回顧與展望

自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以來,至今已有11個年頭。11年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努力,無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究還是具體的改革實踐,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回顧這11年來的改革歷程,展望未來改革的前景,對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偉大的理論創新産生了史無前例的偉大創舉

十四大報告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20世紀中國共産黨最偉大的創舉之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種史無前例的體制。鄧小平同志從社會主義的現實狀況出發,提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的科學論斷,打破了長期以來禁錮人們頭腦的傳統觀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江澤民同志根據鄧小平同志的論述,進一步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也就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並作出“比較傾向使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提法”的歷史性決斷,把偉大的理論創新變為偉大的創舉和偉大的實踐。

十四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11年來,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實踐中,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涵義和特徵有了如下新的深刻認識: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調節作用的經濟,不是行政手段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計劃經濟體制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以行政審批配置資源為主、以指令性計劃配置資源為主,甚至有時以長官意志配置資源為主。因此,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最根本的轉變就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也就是由過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為主,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轉變。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1年的改革實踐證明:相對於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來説,這一轉變看起來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涉及到各個方面深刻而廣泛的變革,特別是涉及到權力的重新調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因而這既是一個十分複雜而困難的轉變,又是一個非完成不可的轉變。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機制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所有制結構相結合的市場經濟,不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

從一定意義上講,商品經濟是私有制的産物。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從一開始就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且,不管是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還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都把市場經濟與私有制聯繫在一起。我國確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與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有機結合。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否成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否順利發展,關鍵在於能否真正解決公有制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的問題。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1年的改革實踐證明,不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經濟體制的改革就會偏離方向;不搞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元化、國有企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也即市場競爭主體的多元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難以真正建立和完善,企業也難以真正轉換機制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由國家政府宏觀調控的經濟,不是自由放任的經濟

市場經濟長期發展的實踐表明,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要由兩種機制調節,要發揮“兩隻手”的作用,這就是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和國家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也即“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雙重作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1年的改革實踐證明,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既不能重走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放任開始的老路,也不能把過去已經很習慣了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行為都看成是宏觀調控。實際上,宏觀調控是一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特定概念:它是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條件下的政府行為,不是行政配置資源為主的政府行為;它是以間接手段為主進行調控的政府行為,不是以直接管理為主的政府行為;這是以總量平衡、結構調整、政策引導、宏觀服務為主要任務的政府行為,不是以行政審批和直接插手經營管理企業為主的政府行為;它是以取得較好的宏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為主要目的的政府行為,不是以局部效益、局部利益為主要目的的政府行為。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經濟,是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經濟,不是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經濟,也不是導致兩極分化的經濟

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個人收入分配實際上是平均主義、“吃大鍋飯”。這種分配製度既不可能有效率,也有失公平。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雖然也講效率與公平,但往往偏重於講競爭,講效率。這種分配製度,雖然有利於提高效率,但也容易使收入差距拉得過大,以至産生兩極分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富民經濟。其最終發展目的是勞動人民的共同富裕。這一點,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1年的改革實踐證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實有利於提高效率和經濟效益,但與此同時,也容易産生收入差距過大、失業人員增加等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加以重視和解決,既會制約經濟的發展,也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不是權力經濟、長官意志經濟

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各种經濟關係,如交換關係、借貸關係、産權關係、勞動關係等,都不是建立在信用關係和契約關係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行政權力、指令性計劃、甚至長官意志的基礎上的。所以,物資無償調撥、借錢可以不還、企業責權不明、職工單位所有等現象,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我們説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契約經濟,就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种經濟關係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信用和契約的基礎上,各种經濟活動基本上都是以信用和契約為紐帶而相互聯繫和彼此依賴的。在信用經濟條件下,每個人的支付能力同時取決於另一個人的支付能力;每個人一面提供信用,一面又接受信用;每個人既有要求信用的權利,同時又有履行信用的義務。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商品的等價交換,借貸的還本付息,資本、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整個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

當然,從另一方面説,信用經濟不一定意味著人人都會守信用,契約經濟也不一定意味著人人都會履行契約。這是因為信用和契約一般都是建立在相互之間的利益基礎上的,有些並不是發自內心的誠信或道德所為。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也常會有失信或違約的現象發生的原因。我們之所以説市場經濟不但是信用經濟和契約經濟,而且是法治經濟,就是因為為了保證信用的遵守和契約的履行,還必須把信用和契約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規範,使之進一步上升到法律和制度的高度。這一方面可以進一步保證信用的遵守和契約的履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旦出現失信或違約的情況下運用司法程式來加以調解或裁決。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1年的改革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與建立相應的信用體系和法律體系、監督體系等同步進行,使之相互適應,相輔相成。否則,不講信用,偽劣假冒、坑蒙拐騙就會盛行;不講法制,市場的正常規則、正常秩序就很難維護;對各種權力不加以嚴格的制衡和監督,就可能使不能交換的權力胡亂交換,這就難免産生權力腐敗。

(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內外開放、平等競爭的經濟,不是地區保護、行政壟斷、閉關鎖國的經濟

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由於基本上是按行政區劃、行政部門和行政層次管理經濟,因此不但形成了行政壟斷,而且也形成了條塊分割。在這種情況下,各行政地區都追求自給自足,從而各自建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各部門之間也從自己的既得利益出發搞條條特權和管理。這樣,各地區不但不能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反而搞地區保護、部門壟斷,大大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從本性上説,市場經濟是自由競爭和平等競爭的經濟,因此從一個國家的範圍來説,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客觀上要求打破地區封鎖、部門壟斷,從而建立統一的、完整的市場體系。沒有這樣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既不能真正稱為市場經濟體制,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內外開放、平等競爭。

比較利益是國際貿易産生和發展的主要動因,也是市場經濟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實行對外開放的主要動因。這是因為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一些條件的具備,必然要求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從而在更大範圍內進行經濟交往和優化資源配置,以獲得更大的比較利益。各個國家都有這樣的要求,於是一個更大範圍的國際市場就會形成。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説,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是各國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産物。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經接軌。這不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會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日益加快,要求我們進一步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我們的對外開放,不但要“引進來”,而且要“走出去”。只有這樣,才能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才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否則,不但不能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得好處,還會進一步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市場化的判斷標準與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度

目前,對於一個國家是否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發展到什麼階段、什麼程度,有各種不同的説法。例如,“發達市場經濟”和“不發達市場經濟”、“成熟市場經濟”和“不成熟市場經濟”、“完全市場經濟”和“半市場經濟”或“準市場經濟”,等等。我國則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劃分為兩個基本階段,即“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立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上述種種説法對理論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到底要不要和能不能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標準,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市場經濟發展的程度或階段?對此,國內外的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一些標準。這些標準雖然還不能説是統一的或公認的,但畢竟對衡量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程度,對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從目前情況看,對於一個國家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度多用市場化程度的標準進行判斷。所謂市場化的程度,主要是指市場配置資源的程度,其主要表現是市場機制決定價格和供求關係的程度。這也就是説,如果一個國家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的作用,或者説基本由市場機制決定商品和各種生産要素的價格及供求關係,那麼就可以説,這個國家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例如,有的學者提出,如果把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定量與定性處理對應起來,那麼可以這樣劃分:市場化在15%以下的為非市場經濟;市場化在15%-30%左右的為弱市場經濟;市場化在30%-50%左右的為轉軌中期的市場經濟或稱準市場經濟;市場化在65%-80%左右的為欠發達市場經濟或稱相對成熟的市場經濟;市場化在80%以上的為發達市場經濟或成熟的市場經濟。

當然,市場化是一個綜合概念,如果再具體劃分,應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一般商品市場化

所謂一般商品,主要是指用於人們日常生活及公共消費的消費資料和用於一般生産的生産資料。這部分商品的市場化程度是判斷一個國家市場經濟發達程度的首要標誌。其判斷的標準主要是商品價格放開的程度,或者説是商品價格由市場決定的程度。據有關資料表明,1979年,我國國家定價的比重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佔97%左右;在農副産品收購總額中佔92.6%;在工業生産資料銷售總額中則為100%。這就表明當時是典型的計劃經濟體制,商品市場化的程度很低。1992年,中央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價格放開的步伐迅速加快,上述三個指標放開的比重分別達到93.2%、81.8%和73.8%。目前,在一般商品價格方面,除了部分服務的價格仍由國家決定外,其餘基本放開,總體比重都在90%以上。這就表明,目前我國一般商品市場,包括一般消費資料市場和一般生産資料市場,已基本形成。

(二)生産要素市場化

這裡所謂的生産要素,是指除生産資料以外的生産要素。其中主要包括資本、勞動力、技術、資訊以及房地産等。這些要素的市場化程度是判斷一個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關鍵標誌。判斷這些要素市場化的程度,雖然籠統地説仍然是價格,但具體到每個要素市場,卻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在資本市場上資本的價格主要表現為利率,在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的價格主要表現為工資,等等。目前,我國生産要素市場化的水準還比較低。據估計,資本市場化的程度約為40%左右,勞動力的市場化程度約為65%左右,房地産的市場化程度約為40%左右,技術市場化的程度約為70%左右。總體上看約為50%左右。因此,如果僅從上述幾個要素市場的市場化程度看,目前我國還處於半市場經濟或準市場經濟階段,也可稱為轉軌中期的市場經濟階段。

(三)企業市場化

所謂企業市場化,也可稱企業自由度或企業自主度。主要是指企業面向市場或真正成為市場主體的程度。其中主要包括企業生産什麼、怎樣生産、為誰生産的市場化程度,簡稱生産市場化的程度;企業競爭市場化的程度,即看企業是否能真正在市場的競爭中優勝劣汰,兼併聯合;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即看企業是否真正從市場上並按市場價格獲取資源,包括各種人才資源和經理人員。我國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做到産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其實相對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説,就是要使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因此,是否真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應是衡量國有企業市場化的標誌。企業市場化是衡量一個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一個主要標誌,因為它涉及整個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是否建立,市場調節是否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等根本性問題。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和一部分國有中小企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或者説這些企業基本上已面向市場,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但是,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相對來説市場化的程度還比較低。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企業生産市場化的比重約達55%;企業經營者總體上由組織任命的佔56.4%,在市場上進行雙向選擇的僅佔2.3%。其中,國有企業由組織任命的佔80.7%,在市場上雙向選擇的只佔0.6%,非公有制企業由組織任命的佔28.9%,在市場上進行雙向選擇的佔4.1%。這就充分説明,目前我國“經理市場”基本上沒有建立起來,而經理市場是否建立,既是企業市場化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整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標誌。

(四)地區的市場化

一個國家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必須要打破地區封鎖、部門壟斷,在全國形成一個統一完整的大市場,否則就不能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市場經濟體制。為此,像我們這樣一個地域遼闊、區域差別較大的國家,各地區均衡的市場化程度應當成為衡量全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和階段的重要指標。這也就是説,如果各地區市場化的水準都比較高,而且差異不是很大,那麼由此可以説,我們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全國性的市場經濟體制。否則,如果只是一部分地區市場化的水準比較高,還有相當一部分地區市場化的水準比較低,就不能説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全國性的市場經濟體制。目前,我國各地的市場化水準還有很大差異。總體上看,東部地區市場化水準較高,西部地區市場化水準較低。據專家評估,如果用1-10的指數表示市場化由低到高的水準,那麼東、中、西部的綜合的市場化水準大致是8:5:3。此外,判斷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程度,還必須看廣大農村的市場化程度。從目前看,其水準還是比較低的。城鄉之間市場化水準的差距,比東西部之間的差距要大得多。

(五)政府職能的規範化

所謂政府職能的規範化,是指政府要按照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和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規範政府的職能和作用,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一般來説,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是服務,主要任務是宏觀調控。所謂服務,就是要為企業、為整個社會和國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所謂宏觀調控,就是主要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彌補市場缺陷,做市場做不到和做不好的事情。政府職能規範化這一標準,雖然難以定量化和具體化,但卻是衡量一個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一個根本標準。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過程中,特別是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如果不規範政府的職能和作用,政府仍然以直接配置資源為主、以直接插手經營企業為主、以行政審批為主、以指令性計劃為主,那麼就不可能有商品的市場化、生産要素的市場化、企業的市場化和各地區經濟的市場化。由此,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無從建立。據有關資料透露,加入世貿組織前國務院65個有審批權的部門中,共掌握4000多個審批項目,其中經濟和社會項目各佔一半。這幾年,雖然機構在不斷精簡,審批項目在不斷減少,但從實質上説,政府職能還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重點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還需繼續在許多方面深化改革,僅就其中的重點和難點來説,主要應進一步研究和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加強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本性的研究,建立科學管用的人本假設理論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基本立場和方法告訴我們:“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44頁)而且,任何經濟的發展、任何經濟體制的建立,都是從人出發、由人決定、為人服務的。因此,人本觀念是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觀念,研究任何形式的經濟發展都必須要研究人的本性、人的動機、人的需要、人的素質等,也即要有一個人本假設理論。可以説,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人本假設理論,是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何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建立的最基本的依據,它應是貫穿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究與改革發展實踐的一條主線。

資本主義國家在對於市場經濟體制如何建立、市場經濟如何發展、如何管理的研究中,基本抓住了這條主線。亞當·斯密從人是“經濟人”的假設出發,提出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主要用“看不見的手”進行調節、反對政府過多干預的主張。行為科學從人是“社會人”的假設出發,提出了主要通過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來激發人的積極性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措施。綜觀西方經濟學、管理學理論,儘管他們在對人的認識和所提出的政策主張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偏差,但他們這樣研究問題的出發點和角度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目前,我國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本假設理論尚無系統而科學的研究,因而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底如何發展、企業經營機制到底如何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思想道德體系到底如何建立、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到底如何調動等問題,尚存在認識左右搖擺、脫離實際和言行不一的情況。

實踐證明,不打破姓“資”姓“社”的思想束縛,就不可能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創舉,不打破姓“私”姓“公”的思想束縛,就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怎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怎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為此,進一步突破姓“私”姓“公”的思想束縛,樹立正確的公私觀,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本假設理論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解決的問題。

(二)切實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真正使廣大勞動人民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主體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經濟領域中的體現和貫徹,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真正使廣大勞動人民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主體。這是因為,“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引自胡錦濤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所謂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集中、最主要的體現,就是使他們在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發展中成為真正的主體和動力,從而不斷達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目的。實際上,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民本經濟。其基本運作模式是:勞動人民自我創業+市場機制調節+政府宏觀調控=共同富裕。基本運作特徵是:市場配置資源,人民創造財富,企業自主經營,政府搞好服務。在這裡,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使勞動人民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使富民強國成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不可否認,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靠政府推動、政府投資、政府立項,政府天天去“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其結果是政府官員整天累得夠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有時並沒有真正“調動”起來。為此,進一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要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真正從思想觀念、體制機制上解決經濟發展中“相信誰、依靠誰”的問題。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深刻地指出:“發展必須堅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衝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發展必須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要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對此,我們要切實貫徹執行。

(三)抓住主要矛盾,把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作為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環節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然後轉入城市,並一直把國企改革作為中心環節。這是正確的和必要的。但是,隨著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問題焦點已經集中到政府的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上。因此,如果説國企改革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那麼,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將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環節。這是資源配置方式由行政為主轉變為以市場為主的要求,是建立和規範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調控體系的要求,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是加入世貿組織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要求,也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真正建立“廉政政府”和“廉價政府”的要求。我們應當明確地認識到,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許多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政府體制、政府職能和政府機構的設計上。因此,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許多經濟體制改革深層次問題的解決,最終要取決於能否真正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實行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和機構改革。而政府改革又是自己改自己。一般説改別人容易,改自己難。因此,這一改革既是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的重點,也是需要下大決心攻關的難點。

(四)統籌城鄉體制改革,重視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國農村落後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商品經濟發展落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落後。因此,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還在於大力發展農村的商品生産和市場經濟。農業的工業化、農村的城市化以及農民的大量減少和身份改變,根本還在於市場化。應該看到,自農村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改革和1984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轉移到城市以後,我國農村的體制改革雖然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相對城市的市場化改革來説,是嚴重滯後的。即使是最有成效的承包制的改革和完善,充其量也不過是一種放權收權階段的改革。農村小農經濟的生産方式和經營觀念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為此,可以説,隨著這十多年城市改革和發展的突飛猛進,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二元體制結構、二元社會結構的相對差距(請注意不是絕對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拉得更大了。目前,問題很清楚:從經濟發展來説,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從經濟體制改革來説,沒有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就沒有全國統一完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提出的到201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為此,千方百計加快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國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中之重。

(五)繼續調整所有制結構,深化産權制度改革,打好國有企業改革的攻堅戰

應當説,這些年我國在調整所有制結構、明晰産權關係和國有企業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這也是我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標誌。但是,毋庸諱言,目前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調整還有很大餘地,國有經濟比重過大、戰線過長、布點過多、運作品質不高的問題還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國有資産管理體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現代産權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國有企業改革在某些方面還只是改了表面、改了形式,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還未真正解決。有鋻於此,繼續調整所有制結構,理順産權關係,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打好國有企業改革的攻堅戰,仍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任務。

(六)進行必要的政治體制改革和思想觀念的轉變,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

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然會引起社會經濟基礎發生變化,而經濟基礎的變化也必然要求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發生相應變化。因此,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必然要求相應的政治體制改革和一系列思想觀念發生變化,這也是上層建築必須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客觀規律的要求。目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原有的上層建築與已發生很大變化的經濟基礎的矛盾已經顯現,某些方面甚至出現了“兩張皮”的現象。因此,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穩步進行必要的政治體制和上層建築的調整,是進一步完善和鞏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證。

(作者李興山:中共中央黨校教育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解放日報 2003年10月13日


李興山:大力發展民本經濟
李興山:用民本經濟取代官本經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