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經濟分析及全年預測:全年經濟將呈U型增長

    疫情難改中長期趨勢

    “非典”疫情的突發及其蔓延對處於強勢狀況下的我國經濟産生了較明顯的短期衝擊,但由於黨中央、國務院對這一事件高度重視、應對充分,全國人民齊心協力,使疫情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儘管其短期影響相當大,但持續時間有限,對全年經濟的影響處於可承受的範圍之內,更不會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中長期趨勢産生實質性影響。

    從需求因素來講,“非典”的影響集中在短期消費上,對投資和出口的中長期影響不大

    4、5月份的統計數據表明,“非典”事件對消費增長的短期衝擊相當明顯。“非典”事件是一種突發性公共衛生安全危機,在短期內將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減少消費。“非典”對旅遊、餐飲、零售及交通運輸服務等消費活動已經産生了相當明顯的影響,估計“五一”黃金周旅遊消費損失200多億元,全年旅遊業收入將減少1000億元左右;餐飲業受到嚴重打擊,5月份餐飲業零售額358.6億元,同比下降15.5%,全國除黑龍江、貴州、青海三省餐飲業零售額同比略有增長外,其餘地區均為負增長,其中華北地區降幅最大,山西、河北、北京分別下降55.7%、48.6%和39.7%。估計第二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3%左右,比一季度回落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放慢2.7個百分點。據此測算,今年二季度最終消費將少增460億元,僅消費一項就拉動GDP由第一季度的增長9.9%回落到6.7%左右。從4、5月份的情況看,“非典”對出口增長的影響比較小,對投資有一定的影響,但並不明顯。綜合估計,二季度GDP增長在6.5%左右。

    “非典”使一些産業陷入衰退、停頓狀況,並使本已嚴重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非典”作為一種新發現的傳染性很強的流行病,對勞動密集型産業特別是服務業的影響相當明顯,估計全年旅遊業、餐飲業、航空業均將出現20%左右的負增長,同時對其他交通運輸服務業、商業和貿易等活動也會産生一定的短期衝擊。這些受SARS衝擊較明顯的行業不僅産出會大幅下降,而且會對當前較緊張的就業形勢形成新的壓力:首先,受影響嚴重的行業裁員壓力增大。近幾年,餐飲業、旅遊及其相關行業、商貿業等成為新增就業特別是非正規就業的主渠道之一,許多私人和個體創業者首選這一行業,其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因産業結構調整而導致的傳統、正規部門(城鎮單位)就業崗位逐年減少的壓力。如2002年我國城鎮單位就業比上年減少了181萬人,而同期私營和個體就業增加609萬人。近階段我國非農就業形勢因三方面原因而變得嚴峻,即勞動力增長處於新的高峰期,結構性失業增多(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亟待轉移、下崗職工增多)及應屆高校畢業生比上年增長40%以上。這些部門特別是餐飲業和中小型商貿企業為應對“非典”多數都選擇停業,解雇工人,一些處於微利或虧損狀態的企業將會破産,從而增大短期的就業壓力。其次,短期內,農民非農就業機會將明顯減少,就業的不穩定性增加。受非典衝擊較大的生活性服務業是農民就業的重要渠道,也是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以安徽為例,2002年工資性收入對農民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99.5%,在工資性收入中,常住人口外出從業得到收入的增加額佔工資性收入增加額的比重達73.22%。需要高度重視的是,農民就業機會減少不僅將明顯減少勞動力輸出比重大的地區的農民收入,而且也對社會穩定形成較大壓力。

    從時間上講,“非典”對經濟的直接影響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對下半年的影響將會明顯遞減

    有兩大因素使“非典”對我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一是“非典”是一種純粹的外在危機,歷史表明,外部偶然性危機只有在與嚴重的內在顯性或隱性危機結合時,才能産生長期性的甚至致命的衝擊,顯然,目前我國經濟內在活力增強,經濟增長處於中期性強勢狀況,因此,“非典”對其衝擊將是短時的、局部性的,即只會對處於相對強勢狀態的中國經濟産生短時的波動,不會影響長期增長趨勢。二是從目前的情況,“非典”疫情不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且比社會普遍預期的控制得更快、更好,這有利於人們消費信心的恢復和穩定,從而使“非典”影響持續時間縮短、影響力不斷減弱。

    “非典”事件對我國下半年經濟的影響將會明顯減弱,對三季度仍有一定的影響,估計四季度我國經濟運作將基本恢復常態。“非典”對下半年經濟增長的影響體現在以下方面:(1)儘管目前“非典”疫情在全國範圍內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第三季度仍然有一些滯後性影響。“非典”對外貿出口有1-2個季度的滯後期,預計“非典”對出口增長的負面影響將在第三季度集中顯現。4、5月份,我國外貿出口分別增長33.3%和37.3%,幾乎沒有受到“非典”的影響,依然保持了去年以來的強勁增長勢頭。但我們認為,“非典”對外貿出口不是沒有影響,只是影響相對滯後。“9·11”事件、美國經濟不景氣、伊位克戰爭及這次的“非典”事件等,都增加了短期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從而不可避免地對貿易增長産生一定的影響。我們預計,由於第二季度貿易訂單的明顯減少(如廣交會出口貿易合同成交量大幅下降),將使第三季度貿易出口增長出現較明顯的回落。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今後幾個季度的貿易增長回落,“非典影響”僅是一個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入世效應的遞減。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對出口增幅回落有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面,不必對出口增長的適度回落大驚小怪,但對一些國家將“非典”作為抑制我國出口的技術性壁壘,需採取必要的應急措施加以消除。“非典”會在一段時間內(一年左右)對農産品出口産生較明顯的影響,但由於我國農産品出口比重很低,因此,對農業的整體影響不大,但在一些高度依賴於農産品出口的地區影響較深。“非典”對工業也會有一定的滯後性影響,但影響相對有限。(2)第三季度甚至第四季度,“非典”對旅遊業仍然有一定的延續性影響。國內旅遊恢復較快,但入境遊恢復則比較緩慢,“非典”對旅遊業的負面影響估計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全恢復。(3)除與旅遊相關的消費外的消費增長將會在第三季度恢復正常,預計第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增長8.5%左右,四季度則再上升到9%左右。

    “非典”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並非都是負面的,也有正面的,正面的影響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1.短期正面影響。“非典”事件刺激了特定産品需求的快速增長,在“非典”大爆發的4、5月份,中西藥品、消毒、洗滌、衛生用品銷售大幅增長;“非典”還促進了汽車的消費;還有,“非典”使人們對電子商務、電信服務、體育産品等需求明顯上升。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正面影響,即“非典”對一季度我國一些偏強的宏觀指標客觀上起到了降溫的作用,儘管一季度整體經濟並不過熱,但一些指標接近歷史高位,存在局部領域增長過快的苗頭,如房地産投資和消費在連續三年保持20%的高增長後繼續保持高增長,工業增加值增長17.9%,接近改革開放以來兩次過熱的時期(1985年和1992-1994年)。

    2.中長期正面影響。危機並不可怕,人類是在經歷過無數危機的過程中成長的,只要我們正視危機,一方面努力減少危機對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則從危機中學習,對不合理的社會經濟結構和體制進行改革,找到能應對可能出現更大危機的辦法,即向壞事學習,並將壞事變成好事。所以我們認為“非典”事件是短期利損、長期利多。

    首先,“非典危機”考驗我國公共部門的應對能力和效率,不僅將催生公共衛生安全管理與預警機制的建立,而且還將促進公共服務部門的改革。

    其次,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一些緊迫性及長期性問題提供了壓力和動力。目前我國經濟整體形勢不錯,但確實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長期性問題,實際上是一些潛在的風險或危機,如果不加以積極改善和防範,有可能再次出現“非典型”的情況。如社會保障體制不完善,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過窄;市場信用嚴重缺失,導致市場秩序混亂;經濟快速成長而就業增長緩慢,導致社會就業壓力增大;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等擴大,對社會消費和投資正在形成慢性的影響。“非典”事件的發生增加了解決這些長期問題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特別是“非典”事件的資訊公開化處理是一個重要經驗,即有時候改革和開放的舉措會使一些潛在的風險和危機顯現,只有我們堅持“挺住”,努力控制風險,一些新的東西就會加快建立起來。

    再有,“非典”從另一個方面也為我們推進産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契機。“非典”事件表面上體現的是人們對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的更加關注,實際上它將促進我國居民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而積極的變化。21世紀的最初20年將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發生劇變的關鍵時期,如人們更加注意産品的安全性、品質、品牌,更加注意享受人生,對社會信用也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些都將促進生産方式發生巨大的變革,一些能很好地滿足這些需求的産業和企業將得到較多的發展機會;相反,會失去機會。可以預言,“非典”之後,保險、環保、汽車及公共服務業等將迅速發展,而且産品的品牌化趨勢將加快。(文/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

     中國證券報 2003年7月4日


社科院: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增8%
高盛:中國經濟5月走勢疲軟 創近兩年新低
王宇:重新思考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國家資訊中心:中國經濟內在上升動力強勁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