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輝清:注意經濟短板 全年GDP預計可增8.3%

    5月份數據出來以後,幾乎所有的經濟分析人員都松了一口氣,因為我們幾乎可以預感得到:SARS對今年經濟的影響,將要小于絕大多數人的想像。

    曾經以為,中國經濟的運作曲線在5月份會出現一個“隕石坑”,結果發現實際出來的還是一根漂亮而光滑的弧線。按國家統計局的測算,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190億元。與4月相比,環比(即當月與上月相比)降幅還放慢了0.8個百分點;與去年5月相比,同比(即當前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則提高了0.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固定資産投資和外貿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長,其增幅分別達到了1994年和1989年以來的同期最好水準。

    一位長期關注中國經濟問題的美國記者在看到中國5月的數據後發出疑問,為什麼美國經濟在受“9·11”事件打擊後,就始終一蹶不振,而中國經濟雖受SARS打擊卻像沒事兒似的?我只能回答,在這方面中國可能比美國稍微幸運。美國經濟是在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遭遇“9·11”事件和後來的華爾街系列會計醜聞事件。後者相當於在美國經濟的背上又推了兩掌,所以,美國經濟加速下滑了。而中國卻是在經濟列車突然高速啟動時迎來了SARS和美伊戰爭,所以,雖有挫傷,但不妨大局。

    5月份,我國經濟受SARS影響其增長速度雖有所回調,但新一輪景氣快速展開的跡象卻比如何時候都更明顯:一是基礎行業投資快速增長,煤炭、冶金、有色、化工、機械等增長幅度都在58.1%-141%之間,這是新一輪景氣啟動初期的最有力證據;二是在固定資産投資中,國家預算內資金增速還不到總體水準的一半,這表明積極財政政策在投資方面的作用已經明顯弱化,社會自主性投資力量在發揮主體作用;三是企業的更新改造力度明顯加大。

    人們常説:“天塌下來了,有高個頂著”。對今年經濟而言,SARS疫情也是一個天降橫禍,由於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比較龐大,猶如一個巨人,SARS對它難以構成威脅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這並不妨礙它對經濟結構構成傷害。但是,我們依然感到非常奇怪,SARS疫情擊中的全是經濟指標中那些“小矮個”。

    首先,從宏觀經濟四大調控目標看,經濟增長良好,國際收支繼續順差,物價擺脫了通縮陰影,只有本來就嚴重的就業問題在SARS的打擊之下更趨嚴重。據估計,5月份的就業(尤其是臨時就業)崗位大約減少了1000萬個。

    其次,從三大産業看,SARS對一産幾乎不構成影響,二産所受的影響也非常有限,只有國家急需發展的三産受傷嚴重。國家統計局對20個省市的調查表明,在11個社會服務行業中,有10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出現了下降,降幅從7.9%到65.1%不等。

    再次,從三大需求看,受傷最嚴重者則是總體經濟長期增長起決定作用的消費需求。5月份,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僅增長了4.3%,增幅之低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所僅有。

    最後,從城鄉二元結構看,農業雖然無恙,但由於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機會被剝奪,大約700-800萬農民工被迫返鄉,農民收入增長將受較大影響。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估算,疫情將導致第二季度農民的每人平均現金收入損失35元,同比下降4.5%左右。

    前幾年,經濟學家們發明瞭一個“木桶”理論,説的是一個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應該看它的整體高度,而是看其中最短木板的長度。這一理論常被用來闡述一些經濟結構平衡發展的問題。以此來衡量,少數人認為SARS在無形中對年初有些過快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剎車作用,因而使得壞事變成了好事的想法,是有些盲目樂觀了。因為,SARS已經將中國經濟系統中的一個個木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都給打得更短了,未來的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任務必然將更艱巨。

    當然,有人會問,既然如此,那麼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還能走多遠?答案是,解鈴還需繫鈴人,它取決於SARS的最終影響。

    從理論上講,SARS對經濟的影響可分兩種:一是即期影響,二是滯後影響。SARS的即期影響在5月份已經得到表現,而最能衡量經濟總體水準的工業增長卻依然保持了較快地發展。如此看來,SARS的即期影響也不過爾爾。那麼,其滯後影響會怎樣呢?現在看來,也不會太可怕。原因有四:一是前5個月我國外貿發展勢頭很快,在巨大慣性的作用下,SARS的影響將相對有限;二是SARS已然快結束,二季度我國在外貿出口訂單和利用外資的合同額的減少可以在三季度得到較大程度的補救;三是在外經貿領域未能彌補的損失,將在全年6個月內中逐步分批消化掉,不會形成太大的震蕩。四是前期被抑制社會需求,如旅遊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等,在四季度將會出現一個爆發性反彈。初步預測,全年經濟走勢將為一個反“√”型,全年GDP增幅在8.3%左右。

    (作者高輝清:國家資訊中心發展部)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6月30日


高輝清:入世以來國內環境六大變化
高輝清:“華爾街黑幕”改變了什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