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深刻領會“三個代表”的發展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對鄧小平理論的深化和創新。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發展觀,對於我們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發展必須堅持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為整體目標

    江澤民同志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的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目標。三者相互交融、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統一于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之中,構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格局。經濟發展是社會全面進步的基礎,政治民主是社會全面進步的制度保障,文化發展則是社會全面進步的靈魂。經濟、政治和文化在不斷地相互融合與相互促進中,使自身得到發展,從而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既要堅持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又要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整體推進。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成果標誌,分別體現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物質文明作為生産力發展的成果,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經濟基礎;政治文明作為人類改造社會的成果,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保證;精神文明作為人類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果,為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提供價值導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政治文明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轉化的仲介,是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一定社會的政治思想意識、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行為實踐,反映了該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水準,展現了社會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狀態,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制度性保證,是國家穩定的基石。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的需要,鄭重地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並把政治文明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道確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整體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繼續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大政治文明建設的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以人民當家作主為本質要求,以依法治國為基本方略,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司法體制和幹部人事制度等項改革,逐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形成政通人和的良好政治局面。

    江澤民同志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整體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必須緊緊圍繞代表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咬定經濟發展不放鬆,用經濟發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用經濟發展促進政治進步和文化繁榮。知識經濟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單純地就經濟抓經濟是不行的。必須善於正確處理經濟、政治、文化的關係,充分發揮科技的帶動作用和體制的促進作用。必須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思想,積極推進科教興國戰略,把科技進步和創新擺上重要位置,增強科技實力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的能力,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上來,不斷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前沿的探索,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提升傳統産業水準,優化産業結構,提高經濟競爭能力。充分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的重要作用,加強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和創新。制定優惠政策,扶持一批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企業和項目。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符合市場經濟和科技創新規律的新型管理體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投融資體制和流通體制的改革,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司法體制和科教文衛體制的改革,積極探索分配製度改革,通過深化改革,革除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逐步建立和形成催人奮進、激勵各方面幹實事、乾大事、多幹事的機制和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發展必須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之路

    江澤民同志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這就為我們指明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展觀的發展道路,要求我們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堅持以生産發展為基礎,以生活富裕為目標,以生態良好為條件,實現生産、生活、生態的和諧統一。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社會的理性選擇。自然界的資源是有限的,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也不是無止境的。江澤民同志指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先進生産力的發展應該是可持續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被時代所淘汰;以高科技含量、低資源消耗和清潔生産為特徵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是發展先進生産力的必然趨勢。我國耕地、水和礦産等重要資源的每人平均佔有量都比較低,生態環境狀況仍不樂觀。江澤民同志指出:“任何地方的經濟發展都要注重提高品質和效益,注重優化結構,都要堅持以生態環境良性迴圈為基礎,這樣的發展才是健康的和可持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要根據我國國情,選擇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産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杜絕各種浪費現象,綜合利用資源,加強污染治理,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迴圈。

    生態環境狀況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精神風貌、文明程度、文化品位的重要標誌。江澤民同志指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在城市建設上,我們要堅持把方便市民生活、人口發展與資源開發、環境建設統籌規劃,正確處理近期與長遠發展、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方面的關係,充分保護和大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資源,實現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大力實施綠地、碧水、藍天、安靜工程和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工程,推進城市的園林化建設、城區林帶建設和鐵路、公路綠色廊道建設。儘快提高綠化覆蓋率。採取綜合措施,加強城市的內河治理。加大新區開發和小區建設力度,努力降低中心區的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使綠地、園林、樓群與人口相協調。要實施國土綠化,發展生態農業這一功在當代、利在長遠、實現生態環境良性迴圈的戰略工程,努力使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改善同步進行,使生産、生活、生態在發展中得到和諧統一,切實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

    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於人民物質文明生活的需要,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展觀的價值取向。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及其現實滿足程度是社會發展的價值尺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展觀所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發展觀,自始至終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歷史唯物主義的“以人為本”思想和中國共産黨執政為民的宗旨、把黨性和人民性有機統一起來,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重大貢獻,標誌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新飛躍。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展觀的價值取向,就要堅持“以人為本”,始終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人的全面發展是先進生産力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們要切實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把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地、歷史地體現在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踐中。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我們要牢牢把握這個本質,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出發點和動力,人的全面發展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內在要求。這就是説,人的全面發展與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圍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搞建設、謀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為人民群眾謀取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實現同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是一種互動的過程。江澤民同志指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人越全面發展,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就是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不斷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而且要通過民主政治建設和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使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必須以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為前提和基礎。建設學習型社會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在要求,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民群眾自身利益的最大實現。為此,江澤民同志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構築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的號召。黨的十六大也把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們必須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著眼于長遠發展,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要認真進行理論思考和實踐創新,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創建各類學習型組織為基礎,以構築終身教育體系為核心,創建學習載體,完善運作機制,營造學習氛圍,努力構築學習型社會的基本框架,使學習成為全社會經常化、普遍化、制度化的行為,讓所有社會成員都自覺地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把學習作為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楊永茂 作者為中共黑龍江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

    

    光明日報 2003年6月30日


論“三個代表”的科學體系
王剛:中直機關要把學習“三個代表”作為首要政治任務
賈慶林: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新高潮
中共中央關於在全黨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
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