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個代表”的科學體系

    編者按 夏興有同志的《論“三個代表”的科學體系》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其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其認識論基礎;建設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是其核心內容;揭示當代歷史條件下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其理論框架。文章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歷史發展的動力、文明進步的標誌和社會實踐的主體等諸多方面深刻地揭示了黨的先進性的本質規定。

    黨的十六大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黨章,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實踐的客觀要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結果。“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著眼于深刻變化的國際國內形勢,著眼于回答和解決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的兩大歷史性課題,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著眼于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主題,積累了治黨治國的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僅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且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不僅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的科學總結,而且是黨的全部歷史經驗的精闢概括;不僅揭示了中國共産黨全部奮鬥歷程的客觀規律,而且汲取了當代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因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在這個理論體系當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其認識論基礎;建設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是其核心內容;揭示當代歷史條件下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其理論框架。江澤民同志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把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與黨的本質規定相貫通,把黨的執政使命與黨的建設目標相聯繫,把黨的先進性的一般要求與時代性的特殊要求相結合,從歷史發展的動力、文明進步的標誌和社會實踐的主體等諸多方面進一步深刻地揭示了黨的先進性的本質規定。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三個代表”科學體系的認識論基礎

    任何一種思想和理論的創立,都必須以一定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這是構建理論體系的腳手架。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不斷發展的理論基礎。中國共産黨人在八十多年的奮鬥歷史中,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指導,從中國特有的國情出發,創立了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是我們黨在實踐中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認識論工具。從毛澤東、鄧小平到江澤民都是堅持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典範,但他們又都具有自己鮮明的時代特點。毛澤東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的主要是如何突破黨記憶體在的教條主義的束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加上了“解放思想”這個新內容,面對的主要是如何擺脫黨內長期存在的“左”的思想的束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江澤民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又加上了“與時俱進”這個新內容,面對的是如何擺脫“本本”的束縛,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創造出新的思想和理論。“創新”成為時代主旋律,如何適應時代的要求和實踐的需要大膽創新思想和理論,是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所面對的緊迫課題。從江澤民在十四大報告中提出“三個不能停留”,到十五大報告提出“一個中心,三個著眼于”,從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四個如何認識”,到“七一”講話提出“三個解放出來”,從“五三一”講話提出“三個一定要”看到的重大變化,到十六大報告再次重申“三個解放出來”,所有這些都在告誡全黨,僅從現有的理論和“本本”出發是不足以解決現實問題的。馬克思主義是共産黨人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但又不是供人膜拜的聖經。對馬克思主義不能“違背”,但也不能“照搬”,“違背”就不成其為馬克思主義者,“照搬”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要求。江澤民把能否堅持與時俱進提高到決定黨的先進性和創造力的高度,提出創新“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便足以説明與時俱進對於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推進理論創新是何等的重要。它使我們對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思想路線的地位和作用又有了嶄新的認識。所謂“治黨治國之道”,指的是共産黨執政和建設的根本方略,一個黨有沒有先進性和創造力,取決於這個黨是否能夠始終保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精通和善於運用這個“治黨治國之道”。這是深刻總結我們黨的歷史經驗和當代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所得出的科學結論。

    任何一種理論都是自己時代的産物,都是以特定的歷史方位為背景的。如果一味抱著經典作家的“本本”和“條條”不放,不僅回答不了實踐提出的新問題,理論本身也不可能發展。我們黨的歷史上王明等抱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本本”不放,結果是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處處碰壁。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強調:“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總是把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作為自己理論研究的中心,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從而引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世界在變化,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前進,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在發展,迫切要求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總結實踐的新經驗,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論上不斷擴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我們要突破前人,後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正是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産黨不斷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十三年來,我們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執政黨建設思路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進行理論創新的催化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構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體系的認識論基礎。

    建設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三個代表”科學體系的核心內容

    研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體系,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它的出發點和著眼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這引起了中國共産黨人的高度重視和深入思考。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直接關係到我們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從江澤民的一系列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怎樣使中國共産黨在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始終充滿活力、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長期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是以此為出發點和著眼點的,“三個代表”的科學體系也是緊緊圍繞這個重大問題而展開的。

    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本來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然而,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這個問題卻需要重新加以認識。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指出,“經過八十年的發展,我們的黨員隊伍,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黨所肩負的任務,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黨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一個在受到外部封鎖的狀態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的地位和黨所處的環境的變化,決定了我們對黨的認識必須不斷深化。首先,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所有制結構和産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城市化、工業化步伐加快,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適應這種變化,深化對黨的認識,進一步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成為擺在全黨面前的一個重大而又緊迫的問題。其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中國共産黨面臨的環境和所處的地位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何適應這種新的變化,深化對黨的建設思路的認識,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準和執政水準,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建設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再次,隨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嚴重曲折,隨著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變化,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顯露得越來越充分。我們黨經過艱辛探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自己的歷史性選擇越來越顯示出科學的真理性。如何正確認識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關係,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長期性,引導人民群眾腳踏實地地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成為黨在新世紀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

    基於上述認識,江澤民在一系列講話和論述中,緊緊圍繞建設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個基本問題,提出了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問題,揭示了新時期黨的建設面臨的“兩大歷史性課題”,闡明瞭中國共産黨應成為“兩個先鋒隊”的思想,提出了不斷深化對共産黨執政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任務,確定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建設的總要求和總目標,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如果説,鄧小平理論主要是從探索社會主義本質的層面上深化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那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主要是從探索共産黨執政的本質層面上,把我們黨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到了一個新水準,開拓了新境界。

    揭示“三大規律”:“三個代表”科學體系的理論框架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其出發點是回答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其落腳點則是揭示當代歷史條件下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當代,研究和探索共産黨執政的規律,不能離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必須深入研究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而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性緊密聯繫於人類社會發展的矛盾運動,受制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只有把共産黨執政規律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結合起來加以研究,才能真正回答和解決“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以及“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個代表”作為一個科學體系,揭示了共産黨執政的規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其理論內容不只限于黨的建設,它涵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

    “三個代表”科學判斷當代中國共産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深刻揭示了共産黨執政的規律。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經過艱難探索,逐步掌握了奪取政權的規律,獲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而對於執掌政權的規律,我們在幾十年的探索和實踐中,既取得了可貴的經驗,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我們對共産黨執政的本質並沒有真正搞清楚,把階級鬥爭作為中心任務,搞所謂的“繼續革命”,自覺不自覺地把建設放在從屬的位置,混淆了我們黨執掌政權與奪取政權所處的不同歷史方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成功地實現了工作重點的轉移,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一整套路線、方針、政策,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執政的經驗,特別是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黨的歷史方位的判斷,闡明瞭共産黨執政的本質特徵,科學地回答了黨的執政使命、執政方式、執政基礎和執政目的等重大問題,揭示了共産黨執政的規律,為加強和改進執政黨的建設提供了新的理論武器,從而確立了“三個代表”科學體系的理論基石。

    “三個代表”以謀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為目標,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在生産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一段時間裏,由於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失誤,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離開生産力的發展,片面追求生産關係的進步,不斷進行上層建築領域的革命,結果釀成了“十年內亂”。改革開放以來,黨糾正了這種背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錯誤,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經驗,在黨的十三大上,正式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這條路線明確規定,我們的奮鬥目標是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使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有了更為科學的認識。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在認真總結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于十五大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綱領,為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在黨的十六大上,第一次明確地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出部署,並將它與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大基本目標,這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境界。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內涵和本質要求看,她不僅規定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建設的要求和目標,而且規定了黨領導人民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要求和目標。把“三個代表”轉化為當代中國共産黨人的執政實踐和使命,就是要遵循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産黨執政規律,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訴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推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最廣泛、最充分地實現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由此可見,從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基本綱領,到確立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目標,集中體現了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

    “三個代表”從決定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因素上闡釋共産黨先進性的本質以及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充分體現了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統一。把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聯繫起來加以考察,從決定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因素上來思考執政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個鮮明的理論特色。唯物史觀認為,生産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文化作為社會意識的範疇,引導社會前進的方向,對於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人民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三個代表”把代表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決定共産黨先進性的根本標準,從而為我們判斷共産黨的歷史地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中國共産黨先進與否,她在當代中國和世界中的歷史地位如何,不僅取決於她的階級屬性,而且取決於她的現實表現,取決於她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作用。考察黨的先進性和歷史地位,必須從推動當代中國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中,從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判斷。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與否,從根本上講,就是看其能否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把黨的執政使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崇高理想統一起來,以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為根本目標,以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境界,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體現了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統一,由此構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完整的理論框架。

    二十世紀初,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産黨以俄國人為榜樣,選擇了社會主義,掀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嶄新的一頁。近一個世紀過去了,社會主義運動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輝煌,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曲折。然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所揭示的基本原理並沒有過時,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所張揚的基本價值並沒有褪色。中國共産黨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執著追求和偉大實踐中,大膽地進行理論創新,孕育並産生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個理論創造,她作為中國共産黨人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必將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夏興有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

     光明日報 2003年06月27日

    


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