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建國:我國工業領域的三次重復建設

    重復建設已成為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頑癥”。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齊建國等專家分析,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工業領域的重復建設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各地競相開工以彩電、冰箱為代表的家電製造業。10年間,全國涌現彩電生産企業上百家,彩電業總投資達280億元。各路資本紛紛進軍彩電製造業,工業領域重復建設的第一次浪潮出現。

    第二個階段貫穿于上世紀90年代,以汽車、鋼鐵等生産線為代表。延至今日,轎車線開工猶在熱潮中,鋼鐵業重復建設亦出現回潮現象。

    上世紀90年代,各地都爭上汽車項目,“散亂差”成了我國汽車業的一個基本特點。1999年,被國家列入在“十五”規劃中限制投資目錄的汽車生産企業就有122家,廠點多、規模小、生産成本高。當時汽車年生産能力已達240萬輛以上,但實際上三分之一的産能放空。

    鋼鐵項目也是上世紀90年代各地紛爭的熱點。2001年,年産300萬噸以上鋼鐵企業的鋼産量佔全國的比重由2000年的51.9%下降到46.6%,而50萬噸以下小鋼廠的鋼産量佔全國的比重升至16%。目前,“大上鋼鐵”風又在沿海地區猛刮。專家告誡,從技術角度講,這些項目仍在中低檔産品上競爭。

    第三個階段是2000年以來,以電子資訊、新材料、生物醫藥工程為代表的“高新”項目成了各地競相爭奪的焦點和招商引資的重點。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電子通訊、化工等産值排在前9位的主要工業大類,上海與江蘇的同構率為100%,只是排序不同;上海與浙江、江蘇與浙江,9大産業中分別有8個是相同的。在“高科技”旗號下進行的重復建設“第三次浪潮”凸現。

    新一輪重復佈局的産業都是些投入高、回報高、風險高的“三高”産業,許多地方為鉅額産值、高額回報所吸引,不顧自身條件,不懂規避風險,跟風開工,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結果導致高科技領域的低水準重復建設和低層次惡性競爭加劇。(記者 徐壽松 吳亮)

    

    新華社 2003年6月19日


專家稱重復建設加大産業風險
經濟參考報:我國工業重復建設的"第三次浪潮"隱憂凸現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