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官員:東亞面對三個趨勢兩大挑戰

    強烈的身份認同感正在激勵著亞洲,五年前那場金融危機的教訓也在重塑著這個地區,毫無疑問,一個新的東亞正在崛起。這個地區正在試圖從過去的危機和現在的全球經濟混亂中恢復過來,包括眼下“非典”的威脅,東亞的未來很可能會出現三個趨勢,並面臨兩大挑戰。

    世界銀行負責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事務的副主席Jemal-ud-dinKassum認為,這三大趨勢包括:不斷增加的區域一體化、中國重要作用日益顯現及新的政治格局帶來的文明社會。兩大挑戰,則是發展和平等,以及需要改善的投資環境。

    一、三大趨勢

    雖然東亞地區認識到外部市場的重要性,但隨著亞洲自由貿易區協定的簽訂,區域間貿易日益增加,這確定了新政策必須具備“亞洲性”。

    毫無疑問,一體化以及與之關聯的貿易、投資和意識流向,是促使這個地區增長的源泉。一體化對整個地區的經濟、政治、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於整個地區的未來成長起著正面的作用。

    但Kassum認為,一體化也存在兩面性。在東亞內部,雖然創造一個更加協調的市場可以增加貿易和投資,但也為競爭和全球化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競技場。他説:“大家都在這個更開放、更平等的環境裏競爭和生存,這給一國的稅收、教育、投資制度帶來很大的挑戰,還有智慧財産權、公司財務準則和貿易條約等。”他説,如果不根據這些現實問題進行調整,這些國家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第二個趨勢是中國將顯現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成長,及她向多元而現代的社會轉化,增加了整個東亞的活力。中國經濟已經是整個區域發展最快的經濟,在東亞佔的出口比例已經超過了日本。

    “整個市場的持續增長,人才的反向流動、巨大的外商直接投資,使世界上所有的其他國家,不得不重新考慮他們的戰略。所有的國家都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中國13億人口的市場是不能被忽視的,她的經濟年增長8%,並有與之相配的技術和多樣性。”

    此外,在抵消經濟過度依賴美國、歐盟和日本的過程中,中國內地也扮演了重要角色。8個國家和地區(印度尼西亞、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台灣、泰國、越南和菲律賓)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量在2002年上升了35%,佔了他們總出口量的37%,這8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則佔了29%。

    “在某些行業,中國正在取代一些國家,儘管這對一些國家是一個挑戰,但可以肯定的是,對區域整體而言,中國經濟的崛起是有利的,而且會繼續讓整個區域受益。”

    第三個趨勢是,許多國家都將建立起更加活躍的文明社會,並建立起一個反應快速、民主並值得信賴的政府。

    二、兩大挑戰

    Kassum認為,東亞地區面臨兩大挑戰:一個是不平等帶來的威脅,這是飛速發展和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個是,需要改善投資環境,沒有好的投資環境,增長就會受阻。

    在不平等這個問題上,Kassum認為,人們越來越重視地區增長和個人貧困脫節的問題。雖然貧困人數已經減少,但仍然有7億人每天生活在2美元以下,從絕對值來説,除了南亞,東亞的貧困人數超過任何地區,事實上,比撒哈拉地區、歐洲、中亞、拉丁美洲和中東、北非的總和還多。

    增長的分配是人們關心的問題,特別是對於安全有問題的國家。Kassum説,這既是道義問題,也是實際問題。從道義上講,窮人和弱勢群體最應該從增長中受益。從實際上講,不平等增長帶來的風險會導致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穩定,並削弱已經通過亞洲自由貿易區、多哈談判達成的地區共識。

    改善投資環境是面臨的第二個挑戰。在這個問題上,Kassum説,儘管大多數東亞國家現在的宏觀經濟形勢要比金融危機前要好很多,國際和國內投資仍然要至少在五年內受到限制。

    如果不考慮財務狀況限制,投資者關心的基本面已經放慢增長,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物流瓶頸、僵硬的勞動力市場、昂貴的政策服從成本及政府腐敗,都將延緩增長和投資。

    “外商直接投資傾向於向穩定、可預測和有機會的國家流入,比如中國和南韓。”改善投資環境對於保持增長來説,是至關重要的。這個地區中所有的國家都將在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受益,完成過渡和結構性轉變。(蘇蔓慧)

    

    中國貿易報 2003年6月10日


世界銀行研究報告:中國將成東亞經濟融合中心
世行最新報告談東亞一體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