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點

    我國當前産業結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産值結構和就業結構嚴重扭曲,大量勞動力滯留在農業中

    我國三次産業的産值結構和就業結構嚴重錯位。用産值結構衡量,第一産業佔GDP的比重已經降到15%左右,達到了完成工業化的標準。但是,第一産業就業佔全社會就業總數的比重還在50%以上,遠末達到基本上完成工業化時的就業結構要求,即第一産業就業人數佔就業總數的比重應該降到20%以下。

    2.工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下降

    我國工業增長吸納就業的能力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特別是近幾年,工業産值雖然持續增長,但就業卻在絕對下降。工業增長的就業彈性系數工業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增長的相應比例在1979-1985年期間為0.82,在1986-1990年期間為0.44,在1991-1997年期間為0.15,而在1998-2000年期間為-0.11。

    3.高增長行業的地位尚不突出和穩定

    中國每一輪高速增長時期,都依靠結構調整升級産生一批高增長性支柱行業,帶動整個經濟高速增長。過去20多年,先後成為高增長性支柱行業的有: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中期的輕紡工業等;80年代中後期的原材料工業、家用電器工業等;90年代初中期的基礎設施、能源原材料工業等。自上世紀90年代下半期開始,我國缺乏高增長性、帶動力強的支柱行業,這是經濟增長乏力的一個重要原因。直到最近兩年,才開始出現了若干有高增長特徵的行業,但其對經濟發展的總體帶動作用尚不夠突出。

    4.服務業發展滯後

    我國的服務業發展落後於經濟發展的實際水準。用三種國際上常用的指標衡量,我國服務業産值佔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準的國家低10-17個百分點。那些與我國經濟發展水準相近的較大的國家1998年服務業比重平均水準達48.2%,接近GDP的一半。而我國不僅直到1999年服務業的比重還僅達33%。

    5.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壓力

    中國是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工業化所面臨的國土、資源、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等問題,是其他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未曾遇到過的。中國如果模倣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消費模式,我們自已和整個世界都難以承受。

    “十五”後三年我國應大力發展的新興主導産業

    産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産生一批新興主導産業,其意義在於能夠有效化解當前制約增長的主要矛盾,擴大就業,帶動國民經濟增長,保證可持續增長的潛力。

    1.製造業中的新興主導産業

    1按各個行業的數據進行測算。依據就業效應、增長效應,帶動效應和可持續發展效應四條標準,使用主要工業行業的已有數據,從強到弱對各個行業的上述四種效應進行排序,前8名行業是電子通信、普通機械、運輸設備、石油加工、儀器儀錶、專用設備、化學纖維、電器機械。

    2依照吸引外資的密度進行選擇。過去幾年的實踐表明,外資進入密度和一個行業的發展速度高度相關。20世紀90年代增長最快的10個工業行業及這些行業中外商投資企業在工業增加值中所佔的比重,除個別行業外,外資企業佔工業增加值比重較高的行業,增長速度也相對較快。它們是:普通機械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儀器儀錶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化學纖維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飲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

    最近一、兩年,我國有若干製造行業顯示出高速增長的特性,最典型的是資訊産業和汽車産業。資訊産業在過去兩年中,一直保持著3倍于GDP的速度增長。汽車行業也呈現出高速增長勢頭,2002年,汽車行業已經取代電子通訊行業,成為對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增長帶動力最強的行業之一。從國際經驗看,這兩個行業也是在目前發展階段應該高速發展的行業。

    綜合考慮上述選擇標準,我們認為,在“十五”後三年乃至“十一五”期間,應該並有可能成為新興骨幹産業的製造行業有: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紡織和服裝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普通機械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等。從增長潛力、産業帶動力、吸納就業能力和可持續增長效應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前三個行業即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紡織和服裝製造業,有可能成為重中之重。

    2.服務業中的若干新興主導産業

    服務業應該成為優先發展的行業。第一,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強,服務業增長的就業彈性系數,在1979-1985年期間為0.67,在1986-1990年期間為0.43,在1991-1997年期間為0.69工業為0.15,而在1998-2000年期間為0.27工業為-0.11。2001年與1978年相比,第三産業新吸納就業1.53億,佔全部新增就業人數的46%。第二,國際比較看,我國服務業在經濟中比重仍然偏低,發展的空間較大。

    按照增長能力、吸納就業能力、産業帶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們衡量和測度了服務業的若干行業,認為房地産業、物流服務業、社會服務業和旅遊業等部門具備了上述特徵,有可能成為服務業中的新興支柱産業。

    1)房地産業及與城市化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

    從2000年開始,房地産投資連續三年以較高速度增長。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在經濟發展達到中國目前的水準後,房地産業會在較長時間內,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主導産業之一。房地産業的産值佔GDP的比重,美國為11.8%,加拿大為15.7%,日本為11%,就連泰國和印度還分別佔到4.4%和3.3%。而中國,從1990年至今,這一比重一直在1.70-1.96之間徘徊。預計“十五”後三年乃至更長時期,房地産業的投資會繼續保持較大幅度增長。城鎮化水準的提高,也會對房地産業及相關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産生巨大的帶動力,末來一、二十年,城市基礎設施每年投資將以數千億元計,這將産生巨大的需求。

    房地産業屬勞動密集型産業,具有很強的就業吸納能力。我國服務業各個行業中,就業吸納彈性最高的是房地産業,就業吸納彈性系數將近0.5,增加就業的潛力大。

    2)物流服務業

    物流服務業在我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高增長性。目前,中國的GDP總額約10萬億元人民幣,進出口總額超過5000億美元,這麼龐大的一個經濟體,對物流服務的需求巨大。以外貿為例,到2020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將達到2萬億美元左右。這為我國的物流服務業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

    物流服務業覆蓋了分銷服務業,運輸服務業,倉儲業,包裝業等等,從業人數多,就業層面廣,增長迅速而且潛力巨大。按2000年底的統計,我國物流業就業人口已達到2000萬。但是,物流業就業人口在我國總就業中的比重仍然比較低,不僅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低於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如果我國物流服務業的就業達到總就業人口5%這個保守估計的數據,就將提供大約150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

    3)社會服務業

    社區服務業大都對規模經濟、資本投入的要求不高,適宜於社區居民或社區集體組織舉辦。對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來説,特別是當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中大量的中年人和女性,存在年齡大、文化低、身體差、技能少等實際困難,這種“低門檻”很重要,

    我國的社會服務業發展滯後,遠遠沒有滿足城鄉居民對社會服務業的需求,發展潛力巨大。美國的社會及個人服務業的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超過了35%,其他發達國家的這一比重也都在30%左右。即使是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國家的這一比例也在15%以上。而我國2000年社會服務業和個人服務業的就業佔總就業的比重還不足5%。如果我國社會服務業的就業人口比重達到10%,就可以新增就業崗位約3700萬個,擴大就業的潛力巨大。

    4)旅遊業

    旅遊業的發展空間很大。國際比較看,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産業之一,其增加值可以與石油、鋼鐵、汽車等傳統的世界大産業相比。據預測,21世紀消閒産業將取代資訊産業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旅遊是人類消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旅遊業發展出空間很大。我們和世界上發達的旅遊國家相比,存在著很大的距離,例如,中國接待入境過夜人次數僅相當於法國的43%,國際旅遊收入僅相當於美國的1/4,相當於西班牙的1/2,因此,快速發展的潛力很大。居世界旅遊組織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際旅遊接待國,年接待人數超過1.3億人次,佔世界市場總量的8.6%中國將成為世界第四大旅遊客源國,年向海外輸出遊客1億人次,佔世界總份額的6.2%。

    政策建議

    促進結構調整升級和新興支柱産業的發展,需要一些政策和體制條件。第一,要加大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勞動力轉移和擴大就業:取消阻礙了二、三産業吸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能力的歧視性政策;適度抑制城市工資的過快增長,否則會迫使企業用資本替代勞動,使我國經濟發展過早出現資本排擠勞動的趨勢;加大促進中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的政策力度。第二,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利用全球科技與市場資源,獲得全球範圍內研發出來的大量新技術。促進國內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順利進行。第三,促進高增長行業發展:要加快住宅産業的市場化進程;要保護、引導、加強汽車産業的良好增長態勢,儘快出臺鼓勵汽車消費的政策;要加快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的改革,拓寬城市建設資金來源,促進房地産業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江小涓 郭克莎 張廣瑞 楊來科)

    

    經濟參考報2003年5月28日

    


曾培炎説,産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入世以來我國産業結構調整,比較優勢突出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