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地方政府為何“預防”國資委

    如果説預防感冒,人們都明白是怎麼回事,也知道這樣做的重要性。但是,要説“預防”尚未組成的國有資産委員會,興許會讓不少人如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據《21世紀經濟報道》5月16日報道,在國資委亮相前後,全國各地掀起了大規模出售國有資産的行動。社會上有這樣的理論:“要趁著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沒有建立起來之前,或者是趁著這些領導人沒有醒過神兒的時候,吃好最後一頓晚餐”。 各地方政府一哄而上大規模出售國有資産的行為已引起中央高層的高度關注。財政部企業司副司長李春滿擔心,“這樣就很難避免國有資産不會被低價轉讓。而且,事實上已經發生這樣的情況了。”

    大凡需要刻意“預防”的東西,都或多或少與預防者有著某種利害關係。國資委在問世之前招誰惹誰了,害得這麼多人 “緊急預防”,則是個挺值得深思的問題。

    原來,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建立國有資産組織管理體系,這標誌著國有資産管理將從一種混沌狀態過渡到一種有序狀態。按理説,將國有資産管理納入健康有序的狀態,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怎麼會讓有些地方政府“望而生畏”呢?原來,失去了控制當地國有資産的權力,則意味著地方政府再想隨心所欲啃幾嘴國有資産這塊“蛋糕”,就遠不像先前那麼容易了。與其自己身邊的國有資産被統一的國資委劃走,還不如在自己的許可權範圍內先多處理掉些來得痛快。於是,許多地方引發大規模出售國有資産熱,也就“順理成章”了。就地方政府來説,是在國有資産管理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的前提下,有意識採取的“預防性措施”。

    然而,“預防”國資委只是形式,躲避正在醞釀中的《國有資産法》才是關鍵所在。一旦這部法規出臺,地方政府再處理國有資産時就需要依法辦事。依法辦事的結果,最大限度地“束縛”了某些平時喜歡善做主張的決策者。換言之,有了專門的法規,等於失去了渾水摸魚的機會,失去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的機會,而以往不少出售國有資産的案例中,損公肥私幾乎成了大家心知肚明的東西,只要紀檢部門沒介入,很少有人捅破這層窗紙罷了。

    國有資産是蛋糕不假,但這塊蛋糕的主人是人民群眾,決不是誰想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的。農村有句俗話,不幹不凈,吃了沒病。然而,亂吃國有資産這塊蛋糕,如果吃掉的是“脂肪”,留下的是後患,是否會引發病症,不言自明。一些地方政府寧願得病,也要賣掉企業,為的是“套現”,弄到一筆錢。其實,主要看看一些政府門前經常被許多因政府賣掉自己的企業而無飯可吃的工人圍個水泄不通的現象,就不難猜測政府在出售企業之前是否徵求過企業職工的意見。

    事實上,那些有意和時間賽跑抓緊出售國有資産步伐者,何嘗不清楚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違背原則,甚至可能是會損害群眾利益的?“預防”國資委,地方政府為的是謀取局部利益,國家有必要採取反預防措施,予以制止,以免給國家和人民群眾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要實現反預防的成功,在《國有資産法》頒布實施之前,凡是確實需要儘快出售國有資産的,必須舉行專門的聽證會,讓包括被出售企業職工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有一定的發言權,最終做出出售還是暫停出售的決定。

    在出售國有資産過程中,還要設立專門的出售國有資産監督機構,以及出售國有資産之後出現的後遺症,應該由誰來承擔相應的責任?明確了責任,堵塞了可能出現的漏洞,才能避免因倉促出售國有資産帶來的負面影響。

    給不清不白的“預防”打打反預防針,預防的國有資産不被低價出售,維護的是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這樣的“針劑”,和防治非典藥物一樣,作用重大,還是早點注射為好。(劉海明)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5月21日


暫行條例只是初步框架 國資委三項措施監督企業
國資委“三定”方案已經下達
賬面資産正悄悄流失——國有資産管理“冰棍”現象探秘
國資委掛牌 正式履行國有資産監督管理職能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