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新經濟”與中國——兼論傳統産業在中國仍大有可為

樊 綱

    現在“新經濟”似乎已經取代“知識經濟”,進一步成為國際上最熱門、在國際研討會上使用頻率最高的名詞。我們國內的媒體和市場分析人員,也在大量使用這個概念,使之成為一種新的時尚和潮流。

    首先要明確的是,“新經濟”這樣一個語義含混的詞,事實上被人們在不同的場合賦予著不同的涵義。最初,新經濟是人們用來指美國經濟在近幾年所表現出的以下的一種狀態:在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基礎上長期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傳統的意義上描述失業與通脹反向相關關係的所謂“菲利浦斯曲線”不再適用(因此是“新”經濟)。但是後來,隨著“網路股”的飆升,國際(國內)的許多人正在許多場合把以資訊、網路業為代表的所謂“新科技産業”或“科技板塊”稱為“新經濟”,而把其他所謂的“傳統産業”稱為“舊經濟”。

    如何定義和使用一個概念,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要明確一個概念是在怎樣的條件下産生的,指的是什麼?在於如何關係到我國經濟和企業的發展戰略的制定。

    就“廣義的”新經濟概念而言,我們需要認識到的問題是,所謂新經濟,主要是以美國經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為基礎所産生的概念,指的是發達國家當前的一些經濟現象;而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還是不一樣的。一般意義上的新經濟,即那種持續高增長、低通脹、科技進步快、經濟效率高、世界領先、全球配置資源、處處稱雄那麼一种經濟狀態,當然也是我們所夢寐以求的。但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可能還是要扎紮實實地做許多打基礎的事情。我們也能做到高增長、低通脹,但我們的經濟結構仍然會在相當長的時期是發展中國家的類型;我們還不會在高科技發展方面處於領先的地位,我們的資本市場還很不發達,我們還不能在世界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上左右局勢。

    就“狹義的”新經濟概念而言,我們要認清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 對於一些發達國家來説的“舊經濟”,對我們來説可能還是“新經濟”。

    在目前的發達國家,資訊、網路等産業之所以被稱做“新經濟”或支撐新經濟的産業,是因為它們的確是這些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和支柱。西方發達國家在住房、汽車、家電、旅遊、城市化、高速公路等等所謂的“傳統産業”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之後,在人們對住房汽車等物品的消費需求的滿足程度已經達到了較高的程度之後,經濟增長因需求的制約也就陷入了相對的停滯。若沒有新技術革命和全球化的出現,給它們的經濟帶來新的市場需求,它們的經濟就不可能再次快速增長。過去十年資訊、網路等新技術革命的出現,對發達國家經濟的影響首先還不是在於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在於創造出了一大塊新的“購買對象”,即新的市場需求。電腦、軟體、多媒體、網路、移動通訊等等這些人們物質、精神生活中的“新玩意兒”,形成了新的市場板塊,於是帶動了新的産業的發展,使得人們的收入出現了新的增量,並因此又帶動了整個經濟的增長。(全球化使得發達國家的資本和技術有了更大的回報並有了新的一塊國際市場,對其經濟的帶動也是同樣的,但我們這裡不予分析)。因此,從發達國家的角度看,當前的經濟高漲的確得益於那一塊“新經濟”的出現,而那些新出現的“玩意兒”和産業,也的確是這些國家的“新經濟”(狹義),而其他早已存在的産業,則可以稱為“舊經濟”。

    但是,我們的情況如何呢?我們的經濟“起飛”的時間還不很長,每人平均國民收入還只有800美元左右(美國是3萬元,瑞士是4萬元),經濟基礎還很薄弱,許多産業剛剛發展。對於發達國家來説是“舊經濟”的那些産業,對我們來説還大多是“新興産業”。比如,汽車業顯然還是我們的新經濟;住房業剛剛起步,二級市場才剛剛開放;旅遊還在起步階段,而城市化進程還沒有大規模展開,我們的各種公共基礎設施(這也是最終産品需求的組成部分!)還很缺乏,家電新産品看上去在城市裏越來越難賣了。但一方面,剛出現的這一點市場競爭,還屬於“初級階段”,服務改進的速度之慢就可以説明這一點;另一方面,我們的幾億農村人口還因就業不足、收入水準低而無法進入家電消費市場(他們不用家電首先不是因為“沒電”,而是因為“沒錢”)。

    總之,對其他國家是“舊經濟”的許多産業,對我們來説還是新經濟。新技術和新興産業的出現,使我們較早地擁有了一塊新的市場需求,這當然是好事,我們也要緊緊抓住。但這種新的市場需求在我們這樣的落後國家中,遠不如為了其他物質生活水準方面的“補課”所能創造的需求大。在市場需求已經日益顯得重要的今天,難道我們還要採取一種放棄傳統産業和傳統産品需求的發展戰略,把這塊肥大的市場讓給別人嗎(讓給跨國公司或其他發展中國家)?

    第二,傳統産業在相當長時間內仍是我們增長率的源泉。

    對於發達國家來説,現在的確是新興産業在帶動經濟的增長。比如美國,新興産業的增長和相關的投資,帶動其經濟每年增長近3個百分點。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儘管新興産業也發展很快,但由於技術相對落後,體制上也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在可預見的將來,即使我們能夠緊緊跟上,新興産業能夠每年帶動經濟增長2個百分點,已經很不錯了。而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不能只滿足於2-3%的增長,而是要增長得更快,這樣才能縮短差距,比如説每年要增長7-8%。那麼,剩下的那個5-6個百分點的增長從哪來?顯然還得靠傳統産業的增長。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傳統産業的更快增長,將仍是我們較高增長率的主要源泉!從這個意義上説,放棄在傳統産業方面的繼續努力,就等於放棄較高的增長率而放棄我們的追趕!

    第三,經濟成長的不同階段所具有的“有競爭力的産業結構”是不同的。

    對於發達國家來説最優的産業結構,不一定是發展中國家的最優産業結構。發達國家收入和生産成本的提高,使得一些産業不再具有競爭優勢,而它們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説則可能正是有優勢的産業,比如大量勞動密集型産業,發展中國家正可以利用大量閒在的勞動力靠這些産業來增加就業、積累資本、提高技術。所以,用發達國家“新經濟”的産業結構來指導我們發展中國家的結構調整,是錯誤的。

    第四,我們新興産業的發展目前還面臨許多局限。

    發達國家的新經濟是首先是建立在發達的“舊經濟”基礎之上的;而我們傳統産業還沒有發展,許多基礎的東西還不具備,新經濟的發展自然會因此而受到局限。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在幾百年發展那些“舊經濟”的過程當中,還相應地發展起了一套市場機制,包括較完善的法律體系、公司制度、銀行服務和資本市場,而這些都是我們仍然十分欠缺、有待大力發展的。在這種情況下,所謂新經濟的發展,所受到的制約就更大。比如“網上交易”,我們就面臨比發達國家更多的制約。

    從“軟體”上看,我們的信用卡體系還不發達,持卡人還很少,與信用卡網上支付相關的金融服務保障和法律保障還非常欠缺;從“硬體”上看,我們的批發、零售業本身的現代化程度還不高,郵購、“目錄購物”還非常不發達,因此能在網上交易的種類、規模就會非常有限,如何保證送貨就更是問題。目前發達國家的網上購物業務還在因交易規模不夠大、送貨不及時等問題還難以營利,我們的網上交易的發展恐怕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在經濟中起到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第五,在發展新經濟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利用“後發優勢”,以減少投資的風險成本。

    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能夠有較高的增長率並逐步縮小差距,原因之一是因為它們能夠利用“後發優勢”,可以學習和利用發達國家已有的經驗和技術,不必事事自己探索,自己經歷每一種市場波動,從而可以大大減少發展過程的風險成本,少走彎路。正因如此,當前正在發生著的新技術革命,包括資訊革命和基因革命,給我們提供了新的發展和趕超的機會,可以出現跳躍式的發展。所謂傳統産業的發展,也會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呈現出新的特點,可以更快,更有效率。對此人們較容易認識。

    但是人們通常不大知道的是“後發優勢”的另一層含義,那就是作為“後發者”,我們可以節省一些創新的“風險成本”。發展中國家窮,資本寶貴,經不起虧損(更不要説長期虧損),選擇投資項目,“保險”一些為好,不像發達國家或資本實力雄厚的國際大公司那樣經得起“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説,如果我們在技術上沒有明顯的領先地位,最好不要在一個産業發展的初期“跟著起鬨”,在技術進步的前沿上去做過多的風險投資,而是等著一些人先去“趟混水”,然後我們再緊緊跟上(待下一輪技術進步時爭取走到前沿去),以減少我們發展的風險成本。

    比如“網路經濟”目前還處在第一輪的技術進步和市場發展過程,多數網路公司還沒有營利,以後如何能夠營利,有多少能夠營利(可以肯定的是會有大量的現有企業會被淘汰),目前還不是很清楚。這時我們如果也學著發達國家那樣,也投下那麼多風險投資一窩蜂、過多地、不切實際地搞此類新興産業,我們的相對成本(投資佔我們可利用總資本的比重)和絕對成本(被淘汰的企業個數),都會比人家高,我們發展的成本反倒高了,增長速度反倒會放慢。

    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政府、學者現在天天在那裏大叫新技術、新産業、“新經濟”,蠱惑力很大。那的確是他們的“興奮點”所在,是他們所面臨的“前沿”。而我們如果也跟著他們的“興奮點”走,不加分析地去趕發達國家的“時髦”,最後吃虧的只能是我們自己。可以預見的是,當“網路板塊”發展第一輪“泡沫”破掉的時候,受到打擊最重的一定是一大批落後國家的、不具規模和技術實力的公司企業。

    以上這些分析表明,當我們使用外國人大量使用的名詞的時候,得先搞搞清楚那是在説什麼,然後再好好認識一下我們的現實是怎麼回事,而不能人云亦云,跟著起鬨、追風,還得當心別上了“人家的圈套”(他們在努力擴大他們的“新興市場”!)。

    以上這些分析,不是説我們不要發展新興産業,而是説要防止盲目性,防止一窩蜂,防止不計成本,防止再走彎路。在適當發展新興産業的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在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傳統産業還大有可為,只要我們認真把體制改革的文章做好,在專業化競爭上下功夫,在品質上抓“升級”,這些産業還夠我們的企業(當然是真正想發展、想“掙錢”的企業)“吃上幾十年”,大可不必都看著某些新興産業眼紅,擠過去冒那份風險。特別是不能所有地區、所有城市、有沒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都要“大力發展高新科技産業”,不能再一窩蜂地趕時髦。作為一個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再也經不起折騰、經不起走彎路、經不起用我們寶貴的資本去“起鬨”了。

    第六,利用網路技術,不等於就是要經營網路公司。

    在明確了以上種種問題的基礎上,我們應該對新興資訊産業的發展和新技術的研究與利用給以高度的重視。資訊技術的發展在經濟學的意義上所起的作用就是節省經濟的資訊成本從而降低一部分(不是全部)交易成本。新的資訊技術包括網路等等事實上為我們的一切産業包括傳統産業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我們的傳統産業從此可以效率更高。

    目前資訊技術革命還剛剛開始不久,資訊、網路産業還剛剛開始發展(第一輪的優勝劣汰還剛剛開始),我們要充分抓住這個機遇。一切傳統産業也要積極而充分地利用新的資訊技術,改變經營方式,以充分節省資訊成本,加速整個經濟的發展。可以預見的是,現在出現的網路公司中有一大批最終可能不能賺錢,但網路本身總體上説卻是能賺錢的,因為它能為我們節省資訊成本,也就是能為我們帶來效益。“網路”不等於“網路公司”,“上網”不等於經營“網路公司”。充分利用網路,各行各業一定可以賺更多的錢,整個經濟可以更有效率地發展。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