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宏觀調控不能只是“禁”

    棉花價格一路飚升,棉紡織企業開始叫苦。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等五部委決定對棉花市場流通進行宏觀調控,以平抑棉價(相關消息見4月17日《21世紀經濟報道》)。

      五部委的《緊急通知》,核心內容有兩條:一是禁止棉花經營企業囤積棉花,經營者必須將棉花直接銷售給紡織企業,不得倒手。二是掐斷倒手企業的銀行資金來源,規定各級農發行不得支援棉花經營企業在交易市場購買棉花;各商業銀行亦因嚴格控制倒棉貸款的發放。

      初一看,五部委平抑棉價的舉措堅決有力,實則不然。恕我直言,上述依賴行政手段推出的調控措施有違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實施起來肯定失效,甚至連《緊急通知》的制訂者都不見得對其效果有一個好的預期。

      棉花價格一路攀升,起因在於供求關係發生變化。棉商借機囤積原棉,希望賣個好價,完全符合“經濟人”的市場理性,不存在任何過錯。棉花行情看漲,棉商希望搶收棉花,銀行與棉商必配合默契。對於商業銀行,此時主動向棉商發放貸款,風險小、利率高(儘管央行不允許商業銀行私下抬高放貸利率,可這同樣因違背市場規律禁而難絕),符合其追求經營利潤最大化的一般原則。再説,市場棉價一高,棉商向棉農購棉的價格也高,順其自然,廣大棉農也可借供求關係的變動多得一些收益。

      非壟斷因素所導致的産(商)品漲價現象,單靠行政手段調控之,失效是必然的。

      棉花大戰年年打,政府的宏觀調控年年採用堵與禁的老套。剛出臺的《緊急通知》依然禁字當頭,全然不考慮禁的成本和收效是否能成比例。

      歷史上,政府禁而成功的“宏觀調控”案例實在不多。人們多見的通常是禁則死、放則亂的迴圈。就拿棉花購銷體制的改革來説,正經的改革已進行了3輪,始於2001年7月的第三輪棉改有條大原則,即為“徹底放開棉花收購、加工和銷售環節”。久禁而放、放因一時不適應而亂,是符合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因放而亂完全可以借市場之手,求得由亂而治,最終建立棉市的正常交易秩序。政府對棉價上漲的過分敏感,是不是承受能力太脆弱?在我看來,當前因棉花價格之漲所引發的棉市之亂,恰恰主要在於第三輪棉改不夠堅決、遠未能到位的必然反映。

      把話説得那麼絕,並非是我反對一切宏觀調控。我只反對註定失效的宏觀調控,贊同尊重市場規律為前提的有效的宏觀調控。就舉棉花為例,當前能收事半功倍的宏觀調控措施是:

      第一,大量進口原棉。到3月上旬,國産原棉價格已經超過國際現貨棉價,而國內棉價仍在一路走高。此時,政府為何不放棄配額限制,允許國內企業大量進口國外品質更有保證(絕少摻雜使假的)“低價棉”來平抑棉價?如此一來,既解了棉紡企業之憂,還能迅速填平國內棉花市場的供應缺口,豈不收一石二鳥之功!

      第二,跳出單一為調控棉價而調控的思路,繼續保持適度的棉花高價。這個看似有悖常理的辦法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有一組統計數據值得重視,1至4月份,國內棉價上漲22.6%,而棉布(紗)的價格僅上漲了10%,二者的差值直觀地説明,雖通過多年強制性壓錠,棉紡織生産能力和實際産量仍大大超過市場實際需求,以至於棉紡織終端産品的價格不能與原料價格水漲船高。此時若適度保持棉花高價,等於借用價格杠桿行壓錠減産——淘汰落後棉紡産能之目的,何樂而不為之?(魯寧)

    

    中國青年報 2003年4月18日


棉價異常上漲 國內價高出進口成本每噸500元
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緊急通知:禁止囤積棉花炒作棉價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