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森:“通貨緊縮中國製造論”可以休矣

    去年10月份,美國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提出了“全球通貨緊縮中國製造論”。這位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撰文説,亞洲的生産廠商在生産全球化的今天,已經佔據了影響全球價格方面的主導地位。其中,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強勁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通縮的影響越來越大。他由此得出結論説,中國是引致全球通貨緊縮的一個因素。此言一齣,輿論譁然。在國際和中國學界以及媒體的一片批評聲中,羅奇先生很快澄清了自己的真實見解,並部分地糾正了自己的看法。然而,無獨有偶,在日本和一些亞洲國家以及台灣的政界、經濟學界和新聞媒體中,直到最近還有人仍在炒作“中國出口通貨緊縮論”。

    譬如,2003年1月28日,日本《讀賣新聞》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出口增長加劇日本通貨緊縮》的文章。該文指出,中國在2002年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對日本出口商品最多的國家,這使日本國內出現了一些議論,認為中國對日本大量出口廉價低成本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日本國內的通貨緊縮。該報道還引用了日本金融服務省次大臣黑田東彥的觀點,即認為人民幣的匯率遠遠低於它的實際流通能力,“中國向海外出口的增長等於向其他國家出口著通貨緊縮”。不久前,高盛的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亦認為,中國的通貨緊縮肯定蔓延到了它的出口市場,而且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中,中國大陸似乎是構成全球通貨緊縮的一個關鍵因素。另外,從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不久前舉行的2003年全球經濟展望學術討論會上的一些經濟學家的發言中,也可以解讀出類似見解。甚至到了2003年3月2日,《日本經濟新聞》仍在堅持散佈“全球通貨膨脹中國製造論”,提出中國出口産品價格及勞動力成本低廉,造成亞洲地區工資收入和房産價格下跌,導致通貨緊縮的擴散。

    如果説羅奇先生最初提出“全球通貨緊縮中國製造”的見解只是一位經濟學家偶然的一得之見話,那麼,在羅奇先生澄清自己的見解後,日本和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政界和媒體繼續炒作“中國出口通貨緊縮論”,可就真得是有些別有用心了。其真正用意,顯然是在為美日等國家最近正式要求人民幣升值製造國際輿論。

    那麼,一個很自然的問題是,近些年來人民幣匯率穩定在8.25美元上下的水準,到底是低定了,還是高定了?一個相連帶的問題是,人民幣匯率,是應該升值,還是應該貶值?

    筆者最近應邀在日本京都大學參加的一個“中國經濟發展與東亞結構變遷”國際討論會上,聽到一些日本、澳洲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對中國金融和外匯體制的發言,覺得收益頗豐,尤其是聽了日本京都大學的村瀨司哲教授就中國匯率制度及其改革之展望的發言,更是感到茅塞頓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村瀨教授在他向會議提交的一篇論文中,引述了日本東京和三菱銀行經濟部對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兩個截然相反的電腦模擬圖表,非常清楚地表明瞭近些年來人民幣匯率走勢的深層決定機制。村瀨教授還告訴我,在他去年訪華期間,他曾把這兩個模擬圖表的結果通報給了中國人民銀行的有關經濟學家,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他們隨即把此結果轉呈與了央行行長,亦引起了央行高官們的高度興趣。

    以下我們就從村瀨教授為這次會議所提交的論文中所內含的兩個圖表,來看日本東京-三菱銀行的經濟學家所模擬的近幾年人民幣實際和名義幣值走勢的內在決定機制。首先,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來,人民幣基本上採取與美元固定掛鉤的匯率機制,官方人民幣匯率一直穩定地保持在8.25美元上下。然而,按照日本摩根和東京-三菱銀行的經濟學家的模擬,人民幣的實際幣值自1995年以來顯然高於這一與美元掛鉤的實際固定匯率。譬如,在2001年第一季度,人民幣的模擬實際匯率應在7美元左右;在2002年第一季度,人民幣的模擬實際匯率也應該不高於7.5美元。

    單從圖1來看,人民幣的實值確實高於這些年來的中國官方8.25美元的水準。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理解美國和日本的政府官員以及商界和經濟學界人士最近一再敦促中國政府升值人民幣的理由了。

    然而,如果我們不僅僅考慮中國國內經濟增長和外貿實際情況,而是把人民幣與世界上其他貨幣的走勢聯繫起來看,人民幣的幣值卻被高估了。這從東京-三菱銀行經濟部所模擬的圖2中充分反映出來。按照村瀨教授的解釋,圖2是把美元、日元、歐元以及國際上其他主要貨幣考慮進來後所模擬出的人民幣幣值走勢。很顯然,這個圖表告訴人們,在考慮人民幣的匯率走勢時,不能只是考慮中國國內的經濟形勢和中國本國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還要考慮國際上其他貨幣的幣值變動。如果把後一個因素考慮進來,中國近幾年8.25美元左右的人民幣實際固定匯率,不是低定了,而是高定了。從圖2中,我們只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考慮到世界上其他主要貨幣的幣值走勢,人民幣不但不應該升值,而是應該進一步貶值。

    如果我們不是單看圖1或反過來只是單看圖2,而是把二者結合起來看,就會得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結論:單從中國經濟、外貿和國際收支狀況而模擬出的人民幣實值高於人民幣與美元掛鉤固定匯率的差額,大致可以被按其他貨幣幣值走勢而模擬的人民幣幣值低於其掛鉤固定匯率的差額所抵消。於是,中國央行近些年來把人民幣匯率穩定在8.25美元上下的水準,恰恰反映了這兩種反向作用機制的綜合作用。由此,人們似乎也自然會申引出這樣一些結論:央行這些年的匯率政策和措施,是正確的;人民幣匯率,應該繼續保持目前的水準。

    如果人民幣匯率本來就應該定在這個水準上,那“通貨緊縮中國出口論”的立論依據就不攻自破了,更何況目前中國經濟似已開始走出近幾年通貨緊縮的困境?

    “通貨緊縮中國製造論”可以休矣!(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經濟時報


日本通貨緊縮加劇與中國無關
胡鞍鋼:中國經濟發展會給世界帶來巨大機會
新華社發表署名文章談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的影響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