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農轉非”的意義有多大

      居民樓前炊煙嫋嫋,確實是一種讓人匪夷所思的城市景觀。但是,如果有一天,都市裏不再有這種炊煙,而樓上的居民們依然是“住在樓上的村民”,我們就要思考一個問題了:“農轉非”與“城市化”到底是什麼關係?

      2001年8月,石家莊市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啟動。第一年落戶的36萬人中,城中村26萬人就地農轉非。到2003年2月,城中村就地農轉非人口增加到30萬人。專家認為,在石家莊市未來幾年落戶人口中,城中村農轉非依然是主體(《中國青年報》3月31日)。

      但是,“村民”變成“市民”的時候,尷尬也隨之而來。“在擁有土地的農民眼裏,他們已經是市民”,這可能讓他們很自豪;而“在城裏人眼中,他們卻還是‘村民’”,這則讓他們十分無奈。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們沒有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福利”意味著什麼?“博士咖啡”論壇高輝清博士提供了一組數據,可以窺斑見豹: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02年,我國農民的(每人平均)純收入是2476元,城市居民(每人平均)收入中可支配的貨幣收入為7703元,差距比為1:3.1。如果再將城鎮居民所享受的各種福利考慮進去,這一差距比大概為1:5。也就是説,城鎮居民享受的“福利”兩個字,差不多就是農民純收入的兩倍!

      因此,高輝清博士説,“從這种經濟分化態勢看,在現行的經濟環境之下,作為一個市民,顯然要比一個農民有更多的機會成為中等收入階層中的一員”(《南方週末》3月27日)。他要説明的問題是,“不斷加速城市化步伐,迅速減少農民數量”,是進補我國中等收入階層的一劑藥方。

      但是,有兩個問題,包括高博士在內,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考慮到:一是,如果村民變成居民以後,並沒有得到與城市居民同樣的福利,那又該怎麼辦?二是,如果農村居民也享受到城市居民同樣的福利,又會是什麼樣的效果?

      當然,這會涉及到兩個敏感的問題。一個是,為什麼城裏人有福利,而農民就沒有福利?一個是,為什麼在農村總是強調少收錢(減輕農民負擔),而在城市則總是多給錢(提高福利待遇)?

      我不知道,有沒有“城鎮居民”與“農轉非戶口”之間收入水準的比較數據,有沒有“農轉非戶口”與“農村戶口”之間收入水準的比較?我覺得,籠統的“城市居民”收入中,很可能掩蓋了像石家莊城中村農轉非中存在的問題:村民變成居民了,但他們並沒有被融入城市人的序列,只不過是“住在樓上的村民”。

      所以,高輝清博士將“不斷加速城市化步伐”與“迅速減少農民數量”連在一起説事,我有些擔心。因為高輝清博士還曾説過,“三農”問題不能只在農村解決,使越來越多消費能力較弱的農民轉化為消費能力相對較強的城市居民,也是應對世貿組織可能帶來的衝擊的最好方法。你看看,需要增加中等收入者比例的時候,就“迅速減少農民數量”,把他們轉化成為“有更多的機會成為中等收入階層中的一員”的市民;需要解決“三農問題”的時候,就“使越來越多消費能力較弱的農民轉化為消費能力相對較強的城市居民”。總之,不論是提高收入,還是擴大消費,都得靠農民身份的改變。我的擔心是:這是不是把一切都寄託在“農轉非”上了?

      在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深化的背景下,農民擁有一個城市戶口,不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在很多地方,比如石家莊的城中村改造,改變農民的身份已經做成“批發業務”了。但“農轉非”能承擔起那麼多重任嗎?(尚德琪)

    

     中國青年報 2003年4月1日


江蘇戶籍制度作重大改革 戶籍統稱“居民戶口”
深圳放寬落戶限制 4月1日起將首推戶口挂靠制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