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奎:“制度創新”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長期動力

    未來20多年來,經濟和政治、社會等全方位的制度創新,將為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提供長期動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是在於24日閉幕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3年會上演講時説這番話的。他説,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經濟體制改革。目前仍然處在經濟體制轉換時期,多種矛盾交織在一起,經濟發展仍然有賴於制度創新。近期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的改革,金融體制的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市場體系的建設。

    王夢奎説,新近國務院機構改革撤銷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任務的終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和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階段,面臨新的矛盾和壓力,也帶來新的推動力。在新的發展階段,仍然要高揚改革的旗幟。他説,新階段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經過20年的努力,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從而完善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追求社會公正和共同富裕的、面向世界貿易體系的、法治的市場經濟體制。從而完成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體制這種特定意義上的改革或者説經濟體制轉軌。

    王夢奎説,推進制度創新,不限于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也包括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強調製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從單純強調人的因素到強調製度建設是一大進步。人的因素當然是重要的,但制度更帶有長期性、根本性和穩定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進程中,各方面的改革,各方面的成功經驗,都要總結和上升為制度,從“人治”轉變到“法治”,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西部大開發是長期的經濟發展戰略

    王夢奎説,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地區政策幾經變化,地區差距總體上呈擴大的趨勢。西部大開發不是短期的政治突擊任務,而是長期的經濟發展戰略,實質是如何促進落後地區發展,縮小地區差距的問題。

    他認為,在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需要高度重視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促進地區協調發展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政策取向。目前出現一個可喜的現象,東西部地區增長速度的差距在縮小。“八五”時期的差距是5個百分點,“九五”時期縮小到2個百分點,2001年是0.54個百分點,但還不能做出這種發展趨勢能夠長期保持的結論。

    他説,西部地區國土面積佔全國的71.3%,人口28.6%,GDP不到18%。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起步點在東部地區,最終落腳點是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近年來西部地區的經濟快速增長,在相當程度上是靠國債投資和中央預算內的基本建設投資拉動的。怎樣建立有利於保持西部大開發可持續性的制度和機制,是尚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王夢奎認為,在今後相當長時期,經濟比較發達地區仍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經濟發達地區繼續加快發展,對於全國經濟的發展,對於支援經濟落後地區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如何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促進地區協調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有大量政策問題和實際問題需要研究。促進地區協調發展是中國的既定政策。

    我國將“雙管齊下”完善社會分配政策

    王夢奎説要完善社會分配政策,主要解決的兩方面問題:適當提高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同時調節收入分配差距。

    王夢奎認為,要妥善處理投資和消費關係,適當提高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消費率曾經明顯提高,但其後多年呈下降趨勢。中國城鄉居民家庭最終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低於世界平均水準。比較高的投資率是維持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即使如此,目前中國40%左右的投資率也明顯偏高,理論界普遍認為提高居民消費率有比較大的空間,2020年提高要到60%左右。這是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也是開拓國內市場和保證經濟持續增長所必須。

    他説,與此同時就是調節收入分配差距,兼顧公平和效率。雖然在經濟體制轉軌的條件下,收入差距擴大有其必然性,但公眾對收入差距擴大的反應趨於強烈。政府面臨公平與效率的兩難選擇,缺少強有力的調節手段。從發展趨勢看,中等收入階層將會逐步擴大,據社會學學者的研究,將從目前佔總人口的18%上升為38%左右,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左右。

    王夢奎表示,中國到2020年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工業化,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深刻的社會轉型過程。這場深刻的歷史性變革,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生産力的迅速發展,利益關係的調整和社會結構的變動。(王立彬 劉錚)

    

    新華網 2003年3月25日


王夢奎:中國還不是世界工廠
王夢奎指出中國經濟前景光明
王夢奎:機構改革看似動作不大意義卻深遠
王夢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